松潘縣:身殘志堅的“小豬倌”百折不撓創事業

松潘縣安宏鄉納坡村80後的藏族小夥看忠澤裡,2014年因傷殘和缺技術被識別為貧困戶。家裡其餘人員都是缺少勞動力的老弱婦孺,造成家境貧困,為改變這一現狀,看忠澤裡主動找到幫扶幹部,請求幫助。在幫扶幹部的協調下,經過多方調查,大家覺得看忠澤里可以試試發展小規模養殖產業。

松潘縣:身殘志堅的“小豬倌”百折不撓創事業

由於他文化水平較低,認字不多,在學習養殖技術上存在很大難題。為了破解這一難題,他經常當面請教村內和村外的養殖能手,通過現場學習強化記憶。他還主動請求參加縣、鄉的各類技術培訓,把培訓講課內容用錄音機錄下來,回到家中利用吃飯時間集中學,幹活時間分散學,休息時間重點學,逐步掌握了一些養殖知識和養殖技巧。同時,他聯合村民積極購買犛牛和藏香豬進行實地養殖。由於養殖的場地要求,他又主動將家中庭院進行改造,結合國家的扶貧政策暖棚建設,將犛牛和藏香豬的養殖場所最終確定下來。

然而,養殖過程並不是想象的那麼一帆風順。由於掌握技術不夠嫻熟,看忠澤裡買回來的犛牛和藏香豬出現了疾病未能及時處理導致死亡的現象,這讓他本不富裕的家庭又承受了一筆經濟損失。但是看忠澤裡沒有氣餒,“養動物嘛,總有生病的,生病了總結經驗,接著養好,我相信以後總會越來越好的。”看忠澤裡樂觀地說。創業這條路上,看忠澤里可謂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努力。

松潘縣:身殘志堅的“小豬倌”百折不撓創事業

自脫貧攻堅以來,看忠澤裡在縣級幫扶部門縣發改局、成都航空技術職業學院和安宏鄉黨委政府的精準幫扶下,他身殘志堅,自強不息,掌握技術,積極改變,把日子越過越好,被全村村民稱讚為自強不息的發財致富“小豬倌”。

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幫扶幹部多次送技術上門;此外,縣、鄉、村和成都航空技術學院邀請的專家舉辦的養殖講座,看忠澤裡也從不缺席。通過不斷學習養殖技術,看忠澤裡的養殖規模逐步擴大,從最初的5頭藏香豬,發展到現在的25頭,犛牛發展到30頭。2017年底,經過鄉、村幹部入戶核算,發現他家已達到了脫貧標準,摘掉了貧窮的帽子。

松潘縣:身殘志堅的“小豬倌”百折不撓創事業

寒來暑往,看忠澤裡養殖的犛牛和藏香豬越來越多。2019年,僅養殖藏香豬和白豬一項,看忠澤裡就收入了近10萬元,成為村裡聞名的“小豬倌”。

“辛勤換來好日子,脫貧致富最光榮。”看忠澤裡身殘志堅,自主發展,脫貧致富。回顧創業之路,他慶幸自己是個樂觀者,但在慶幸之餘,他對國家的扶貧政策和幫扶幹部在脫貧過程中對他家無微不至的關懷豎起大拇指,他願把這片感激之情化作今後人生髮展的動力,並盡最大努力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回報黨和政府。(楊康 汪子娟 郭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