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家“華哥”

書家“華哥”

趙華新書法作品(局部)。

周曉波

2015年夏,幾位文藝界人士聚會,有幸與書家趙華新先生相識。大家親切地稱呼他“華哥”,我則恭恭敬敬稱“趙老師”。清江橋湘塘村山環水抱,樹木蔥蘢,屋舍儼然,恰如一幅絕妙的水墨丹青,煙雲迷濛中一灣荷花,幽香襲襲,格外撩人。午宴後,憑欄騁目,情不自禁賦打油詩《詠荷》。趙老師擊掌叫好,欣然潑墨揮毫。立看趙老師筆走龍蛇,點畫、波撇、屈曲,為筋為骨,芳墨立成,擲筆於案,圍觀者皆嘆為“驚絕”。

隨著交往增多,發現年逾古稀的趙華新是個老頑童,整天嘻嘻哈哈,似乎不知憂愁為何物。文藝界同好喜歡到他家玩,我每次前往都會受到感染,心胸頓然敞亮。趙老師陽光燦爛,以為他人生一帆風順,有天閒聊,他乘興打開了話匣子,原來他的人生也蠻坎坷。

趙老師初中一年級輟學,17歲去桂東沙田煤礦謀生,因能寫會畫,受到單位重用,留在機關搞宣傳,後因故回新寧依舊做農民。老虎壩工程指揮部請他搞宣傳,每天半斤米、三毛錢補助,由於他《工地戰報》編得好,影響大,組織上安排招工,但因出身不好招不了工,當了記工員,沒幾天被趕回生產隊,接受勞動改造……趙老師打著手勢,面帶笑容,樂呵呵的如數家珍,不時蹦出“笑死人”“有味道”之類的口頭禪,頗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

每當說起書法,趙老師容光煥發,口若懸河,眼睛熠熠生輝。小時候,長輩告訴他,“趙氏宗祠”四個鐫刻在青石塊上的字,族裡花了十六擔穀子,四擔谷一個字,在他幼小的心靈裡,引起了巨大震動。他下定決心要把字寫好。向小學老師請教,勤學苦練。筆墨紙張短缺,就用樹枝在地上畫,用粉筆在牆上寫,筆筆認真,字字計較,因而像模像樣。大家讚賞不已,他心裡美滋滋的,興趣更濃,勁頭更大。趙老師有這樣的記述:“自幼酷愛書法,家境窘困,苦志芸窗。弱冠之年恰逢‘紅海洋’運動,以方塊美術字和新魏體字壁書語錄,刻寫蠟紙,既謀生又練字。當時並不知道書法是什麼概念,也未曾見過碑帖,取廢報紙信手塗抹。”趙老師寫字為業,養家餬口,日子雖緊,過得還算順暢。

1980年,是趙老師的藝術轉折點,更是人生的轉折點,命運由此徹底改寫。一個酷暑炎天的日子,趙老師正用舊報紙練字,一個熟人告知了省裡辦書法展的信息。他很興奮,躍躍欲試。沒有宣紙,就向文化館美術專幹討了兩張。第一次寫,不熟悉宣紙性質,蘸了工農牌墨汁就寫,結果失敗了,字跡全部滲透模糊。找人尋關係費盡周折又得了兩張。他吃一塹長一智,將墨汁放在煤火上熬濃,寫下一句“莫道征途遠,自有膽氣豪”。沒有印章,用紅色顏料畫了一個。過了幾天,傳來喜訊,邵陽地區(當時婁底邵陽沒分家)13縣,僅2人入選,他的行書入展湖南省第一屆書法展,受到著名書法家顏家龍、李立等老師的賞識。1981年,他為電視連續劇《風滿瀟湘》片頭題字,遂聲名鵲起。1985年3月,湖南省文聯、省書協、省電視臺聯合推薦,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車文儀簽字特批,趙老師由一個農民破例被招為國家幹部。

趙老師的書法,諸體皆能,以隸書見長,線條凝練堅實,結體端嚴緊湊,體現出運筆的流動與爽健,繼承了漢碑隸書宏大雍容的審美特徵,具有一種蒼渾古拙的氣息。退休後,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書法藝術中,二王書帖,西周金文,好大王碑帖等等都刻苦臨習,收穫多多,日臻化境。趙老師鄰居、書家蕭勇告訴我:“趙老師十分勤奮,每天晚上都要臨池到深夜,書法已經和他的生命融為一體。”

2月26日上午去看望趙老師。他正在練字,立刻丟下活兒,泡茶洗水果。閒聊到起身告辭。趙老師拿來一幅行書“倚石聽泉”,筆墨揮灑,如行雲流水,右上角有篆書印章“長樂”。我大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