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懼怕生死的活著

今早看報紙被一則新聞吸引了目光,說在大學生中開展了死亡教育。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理念很好,讓人越早意識到死亡到底離我們有多近就越好。其中有些問題學生們的回答也很有意思,比如,你預計活多大年紀?學生回答“我估計還能再活64年”。

很多人對生和死的自然感覺就是:生意味著年輕,充滿希望,閤家歡迎;死意味著失去,充滿悲傷與不捨。所以大多數人在覺得離死亡的年紀還很遠的時候是不歡迎“死”這個字眼的,認為是不吉利的。對死亡也是不會思考的,覺得不是我當下該考慮的事情,幾十年以後該走的時候就走,現在考慮它又能夠怎麼樣呢。

不懼怕生死的活著

自出生時家裡人的熱烈歡迎開始,一路成長走來,越是順風順水所經歷的生活離真正的平常心所代表的生活本質有時就越遠。除非你內心真正能夠從光怪陸離的表面可以抽離出來。但有多少人在年少輕狂時願意壓抑自己,在意氣風發時收斂鋒芒呢?

近期總是想畫仕女圖,在百度上搜到王熙鳳年輕時的圖片,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情不自禁臨摹了一幅。她的一生大家都能夠說個一二,出生就是含著金鑰匙的主,嫁到賈家也是深得賈母的寵,年紀輕輕就掌管賈家的大權,哄得老祖宗把她叫做“潑皮破落戶”介紹給黛玉認識。這樣孃家婆家都有權有勢的人會在人生風光的時候想著生死的問題嗎?她想的是怎麼讓別人死才是真的。但事態不論你當下是富貴人家的還是窮苦人家的,都是按照它固有的規律向前發展的,到了賈家失勢的時候,她的命運也應了那句詩“機關算進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巧姐只好託付給了劉姥姥,想當初姥姥進大觀園王熙鳳是最看不起、拿人家戲耍的。

不懼怕生死的活著

看了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彷彿都是在讀故事,陪著唏噓幾聲後就杳無蹤跡了。前幾天讀到一個帖子上說“這個人是位企業家,當自己遇到困惑時就到火葬場待一會兒”。雖說心清淨了也就不在於身在哪裡了。但能夠在火葬場思考生命的意義也實屬難得了。我們不論從有字之書還是從無字之書上吸取到的生命智慧,都是要告訴我們越早明白生命的意義越好。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是毛澤東主席為劉胡蘭題的詞。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不在於年齡的大小,她犧牲時年僅15歲。老子說“物壯則老”,“死而不亡者壽”。人都是要面對死亡的,但如何能夠做到我們的德性讓後人像《左傳》中概稱的“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之後做到人之死的不死,死而不亡的光榮的名聲。儘管佛家認為有所追求還是落入有相的範疇,離了脫生死還是有很遠的路要走,把“三立”作為日常生活的習慣所為,最終應會領悟到什麼是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不懼怕生死的活著

孔子也曾經對生死回答過子路的提問“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寫過《系傳》的孔子怎麼會不知道死亡的問題呢?只是因材施教讓子路先學會在世間如何做人,再考慮死亡的事而已。

死亡意味著新生,也是我們應備的意識,我們最終新生向哪裡,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們為新生做哪些準備,向死而生,反求諸己。就像《西藏生死書》中寫得那樣“有生,自然有死,每個人遲早都需要面對死亡。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兩個方法處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視自己的死亡,藉著對於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減少死亡可能帶來的痛苦”。

真心歡喜在年輕人中開展死亡教育。

不懼怕生死的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