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氣血不和與氣血不足,這五大症狀教你快速辨別氣血足不足

氣血不和的女人易長斑!

中醫有講人以氣血為本,氣血不足,面部便會產生黃褐斑,並且如果女性氣血不足的話,還容易在身體的其他部位發生一定的疾病症狀。由此可見,氣就對女人的重要性,那麼氣血不足和氣血不和,有哪些不同表現呢?

氣血不和——是指氣與血的功能失常,而氣血不足是氣血不和中的一種情況,兩者是存在包含關係,不是獨立的。

氣血不足——即中醫學中的氣虛和血虛。氣血不足的結果會導致臟腑功能的減退,引起早衰的病變。氣虛:即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氣虛則畏寒肢冷、自汗、頭暈耳鳴、精神萎靡、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發育遲緩。血虛:面色無華萎黃、皮膚乾燥、毛髮枯萎、指甲乾裂、視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氣血不足五大症狀:

(1)面部暗淡枯黃長斑:

一般氣血比較充足的女性,皮膚裡面都是白裡透著粉,並且有光澤,有彈性,沒有斑的,反正如果是皮膚比較粗糙,沒有光澤,並且還會暗淡長斑,那麼就說明身體的氣血嚴重的不足了,這個時候就需要去補充氣血。

(2)頭暈目眩:

眾所周知,大腦的功能需要依賴氣血的充養,並且精確和精氣之間可以互生互化,但是如果出現確有不足不能上充頭目,或者是腎精虧虛那麼最明顯的症狀便是頭暈目眩。

(3)眼白渾濁:

俗話說人老珠黃,其實指的就是眼白的顏色,如果眼白的顏色變得發黃、渾濁,並且還有血絲,那也就表明了人體氣血不足了。而且眼袋大,眼睛乾澀,眼皮沉重,這些都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4)頭髮分叉乾枯:

大家經常會說,如果一個人的頭髮黝黑濃密柔順,是說明營養比較充分,其實這裡所說的營養就是說氣血比較充足,但是如果頭髮出現乾枯發黃,並且還有開叉、掉髮的現象,那麼也是說明人體的氣血不足了。

(5)手心偏熱或者是冰涼:

一般手的溫度是人體氣血最直接的表現,如果是氣血充足的化,那麼人體手的溫度一般都是四季裡都是乾燥溫暖的,但是如果首先出現偏熱或者是出汗或者是冰冷的現象,那麼也是說明氣血不足了!


氣血不和即氣的失常包括:氣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過--氣虛;氣的某些功能減退或運動失常--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氣機失調)。

●概念:氣的升降出入運行失常而引起的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病理變化。生命活動,依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來維持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的相對平衡,如肺的呼吸和宣發肅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最重要、常見);心腎的陰陽相交、水火既濟;(心火下降、腎水上升)肝氣主升、肺氣主降;肺主呼吸,腎主納氣––氣的升降出入(皮膚排汗,膀胱排尿)。

氣血不足五大特徵:

(1)氣滯:

概念:氣機鬱滯不暢,影響氣的運行,形成全身或局部功能障礙(氣的流動障礙)。或稱“鬱”。氣滯是氣運行不暢而停滯,氣鬱為氣鬱結而不發散,統稱氣機鬱滯。

產生原因:情志抑鬱,或痰、溼、食積、瘀血、外邪等阻滯,影響氣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氣機不暢或阻滯,從而導致某些臟腑、經絡的功能障礙;臟腑功能障礙或氣虛也可引起。

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調整全身氣機中有重要作用,故氣滯常見於肺氣壅滯, 肝鬱氣滯、脾胃氣滯,而且上述臟腑功能障礙也能形成氣滯。

臨床表現:氣滯於某局部,出現脹滿、疼痛,甚至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飲等病理產物。引起血行障礙,則腫脹疼痛,脈遲澀。引起津液代謝障礙,則痰飲、水腫。引起臟腑功能障礙,則肺氣壅滯、肝氣鬱滯、脾胃氣滯等。

共同臨床特點:悶、脹、痛 。

(2)氣逆:

概念: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上逆的病理狀態。主要是肺、胃、肝。

產生原因:多因情志所傷;飲食寒溫不適;痰濁壅阻;因氣虛;外邪

臨床表現:

肺氣上逆:咳逆、氣喘;

胃氣上逆:噁心、嘔吐、噯氣、呃逆;

肝氣上逆:頭脹痛、面紅目赤、易怒。甚至血隨氣逆,出現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竅而昏厥。

肝腎之氣或水寒之氣上逆則奔豚(自覺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氣逆於上,以實為主,但也有因虛而致氣逆,如:肺虛而失肅降或腎不納氣––肺氣上逆;胃虛失於和降––胃氣上逆。

(3) 氣陷:

概念:以氣的無力升舉(升清功能不足)為主要特徵的病理狀態。主要是脾氣。

形成:多由氣虛發展而來。素體虛弱或病久耗傷,可致脾氣虛而不升。機體內臟位置的相對恆定和頭目清竅的榮養,有賴於氣的升舉。由於氣生化於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又主升,故脾胃氣虛,更易導致氣陷,故氣陷常稱中氣下陷,也包括上氣不足。

臨床表現:氣虛症狀如短氣乏力、語聲低微、脈弱無力、面色不華等;若上氣不足,無力使清陽之氣上輸頭目,出現頭暈、眼花,耳鳴、疲倦等;若中氣下陷,無力維繫內臟,則內臟下垂(胃、腎、子宮、直腸),腰腹、少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等。

(4) 氣閉:

概念:氣的出入障礙。氣鬱太過,上壅心胸,閉塞清竅,以致氣的出入受阻,出現突然閉厥(昏厥)的病理狀態;或濁邪阻塞氣道,使肺氣鬱閉,呼吸困難。

形成:外感穢濁之氣的熱盛閉厥(閉厥);情志抑鬱,突然精神創傷(氣厥); 痰濁阻滯(痰厥);疼痛(痛厥)。

臨床表現:閉塞心竅則突然昏厥;陽氣內鬱則兼四肢欠溫或拘攣;外感而致肺氣鬱閉或痰濁內阻,則呼吸困難,鼻煽、面青唇紫。

(5) 氣脫:

概念:氣不內守,大量向外脫逸,以致全身嚴重氣虛,功能突然衰竭。這是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它是各種虛脫病變的主要病機。

形成:多由正不敵邪,正氣驟傷;或疾病長期消耗,正氣持續衰弱––氣不內守而外脫;或大出血、大汗、頻繁吐下––氣隨血脫、氣隨津洩。

臨床表現:面色蒼白、汗出不止、目閉口開,手撒肢厥,全身軟癱,二便失禁,脈微欲絕等。

氣閉是氣的外出受阻,氣脫是氣不內守而外脫。它們都以氣的出入異常為主的病理狀態,屬厥、脫等重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