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開封,掠奪了無數金銀財寶,還向宋朝索取貢女四千人。

過慣了好日子的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本以為金兵前來就是貪圖些財貨女子,卻沒想到自己也成了對方的戰利品。連同宗室成員和大臣們在內,超過十萬人淪為金兵的俘虜。經過這場浩劫,開封城化為一片廢墟,東京夢華從此灰飛煙滅。

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難”。中國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攻陷中原王朝首都的例子不在少數。“靖康之難”卻最叫人刻骨銘心,它給華夏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心理陰霾,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消散。

大難之後,中原群龍無首,金人決定扶持一個傀儡皇帝。做過大宋太宰的張邦昌不幸成了倒黴蛋。他在刀劍的威逼下被迫稱帝,建國號為“大楚”。

張邦昌做皇帝實屬無奈,他知道自己既無能力,也沒這個資格。他不敢立年號,不敢接受大臣的朝賀,自始至終以“臣張邦昌”自稱。他很清楚,在北宋倖存的諸位皇子中,只剩下一個真命天子,那就是康王趙構。

在當了32天的傀儡之後,張邦昌把傳國玉璽移交給了趙構。同年五月初一,趙構在應天府即位,改元建炎,開啟了南宋王朝。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1/8 意外即位

人們對宋高宗趙構通常有兩種評價。一種是把他當做昏君。那個大奸臣秦檜,不就是在他的支持下得勢的嗎?如果秦檜不殺岳飛,宋朝還有收復中原的希望。若不是趙構的暗中授意,岳飛哪會死得那麼慘?

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殺害岳飛的兇手就是趙構。人們從陰謀論的角度推斷,因為趙構擔心岳飛會把徽欽二帝接回京城,屆時就得讓位,這才極力阻止岳飛北伐,民族大義被權力的私心所取代,以至於痛失了翻盤的良機。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趙構影視形象

當然了,也有人替趙構辯護。稱其好歹保住了漢人的半壁河山,延續了宋朝的繁榮。況且他的能力也不差,把南宋治理地挺好,至少比宋徽宗強多了。所以,以評價皇帝的標準來衡量,趙構還算是不錯的。

趙構到底是昏君還是明君,答案見仁見智。但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純粹以道德來評判某個歷史人物,顯然是有失片面的。讀完趙構的生平,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做皇帝前後的趙構,簡直判若兩人。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宋高宗畫像

當年金兵包圍開封時,曾要求宋廷派人去和談,而且點名必須是親王和宰相級別的人物。宋朝宗室已經被金兵嚇破了膽,居然沒有一個敢去。此時,只有趙構挺身而出,”我去!”就這樣,他和時任少宰的張邦昌一同前去金軍大營。

趙構和使臣被金軍扣留了十幾天,大臣們見了金軍統帥戰戰兢兢,連頭也不敢抬一下。唯獨趙構不卑不亢,表現出宗親貴胄的風範。以至於對方以為,趙構不是真正的皇子,在他們眼裡,宋朝的皇族都是膿包,哪會有這般人物?就這樣,趙構被金人釋放了。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不過,關於趙構出使金營的記載究竟是真是假,歷史學界尚有爭議。不少人認為,這是後世出於政治需要,故意美化的結果,以證明趙構其實是個有勇有謀的皇帝。為此,人們指出了一個反向的證據:開封第二次被圍時,宋欽宗曾任命趙構為兵馬大元帥,但趙構接到詔書後,並沒有親自率兵勤王,而是把軍隊交給了副元帥宗澤,自己逃到濟州去了。

當趙構接到張邦昌的傳國玉璽時,才知道自己是宗室中碩果僅存的皇子。這是他始料未及的。就這樣,趙構懷著複雜的心情當上了皇帝,而迎接他的是一個空前的亂局。

2/8 一盤亂局

趙構即位一個月後,張邦昌被賜死。雖然從儒家大義來說,張邦昌僭越在先,死有餘辜。但朝野上下都知道,張邦昌這麼做是被逼的。趙構也答應過不追究張邦昌,但事實是,張邦昌必須得死。

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由於主戰派的壓力。當年主持東京保衛戰的大臣李綱,就堅決主張懲辦張邦昌。即便從安撫人心的角度,趙構也得這麼做。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如果朝廷對張邦昌既往不咎,金人要是再扶持一個李邦昌、王邦昌上臺怎麼辦?他們是否還會像張邦昌那樣,老老實實地對你稱臣,那可就說不定了。要知道,如果張邦昌當初不主動交還傳國玉璽,他這個皇帝能否當得上,也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之後發生的事證明,趙構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

金人不希望趙構繼承大統,他們想要的,是一個聽話的漢人政權,以便於控制在手裡。聽聞張邦昌被殺,金人再次興兵南下。這一回,他們要把宋高宗抓去做俘虜。

打還是逃,這是一個難題。包括李綱在內的主戰派,是堅決要求抗金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贊同撤離,他們已經摸透了趙構的心思,這位新上任的皇帝不想重蹈徽欽二帝的覆轍。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趙構決定逃往南方,在那裡,金人的兵鋒尚有不及。他在揚州停了下來,本以為可以太太平平地待上一段時間。但他還是低估了金人的實力。

1129年,金兵向揚州襲來,聽聞戰報的趙構猝不及防,上演了一場生死大逃亡。好不容易渡過長江,又被金軍一路窮追猛打。趙構只好繼續逃跑,從臨安逃到紹興,再從紹興逃到寧波,而金軍則繼續緊追不捨。是年年底,趙構不得不前往海上避難。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從1129年十二月至第二年三月,趙構都是在船上度過的。這段驚險的經歷,使他徹底見識了金人的厲害。雖然後來名將韓世忠在鎮江重創金軍,卻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戰局。這場戰爭也讓趙構看到了金國的能力極限,金人在江南難以繼續橫行,萬里長江,就是宋王朝與金國的安全邊界。

據說在金兵進攻揚州時,趙構因為驚嚇從此不能再生育。日後,這成了皇帝的難言之隱,也是天下百姓不能說的秘密。

3/8 叛亂與民變

然而,對趙構形成致命威脅的,除了金人,還有他身邊的將領。

趙構逃亡期間,御營軍的武將苗傅和劉正彥,因為對朝廷的逃跑政策非常不滿,加上長期受到被高宗寵信的宦官壓制,在杭州發動兵變,並迫使高宗退位,把權力交給三歲的皇子趙旉。史稱“苗劉之變”。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皇帝的龍椅還沒坐熱,就被人趕下臺。這對趙構無疑是奇恥大辱。短短几個月,趙構就接連遭到外敵和內患的雙重夾擊,這讓他明白了一個真理,沒有軍隊的絕對效忠,再崇高的權威也是紙糊的。

趙構從小博聞強記,熟讀史書的他,很清楚那些被軍閥扶上臺的皇帝們的下場。好在苗劉二人都是草包,得手之後,他們並沒有進一步的計劃。所以,兵變僅僅過了兩個月就被鎮壓,苗傅和劉正彥被明正典刑。

鎮壓了叛亂之後,趙構還得解決另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民變。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金兵入侵北方,朝廷為抵禦外敵,向民間不斷課稅,客觀上已經激起了百姓的不滿。靖康之難後,民間以抗金為名,組建了許多私人武裝,其中夾雜著士兵與農民。最高峰時,這些武裝集團的數量達200多個。他們有的確實對抗金斗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武裝打著義軍的旗號,幹著土匪的勾當。對趙構而言,這是對中央朝廷最直接的威脅,若不及時遏制,它們會像病毒一樣蔓延到全國。

我們熟悉的那些南宋名將,如岳飛、韓世忠、劉光世等,都鎮壓過農民軍。在“攘外需先安內”的大原則下,宋廷不得不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平定內亂中,大大消耗了政府的財力。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與此同時,北方地區也不太平。張邦昌死後,金人打算再安排一個傀儡上臺,這次的小丑,是一個叫劉豫的大臣。

和張邦昌不同,劉豫是個十足的野心家。金兵入侵期間,他曾向金人投降,後被授予高官厚祿,替金人管理山東與河南的土地。

然而,北方的戰亂給劉豫以可趁之機,他想借金人的力量,圓自己的皇帝夢。1130年,金國冊封劉豫為皇帝,建國號為“大齊”。又一個傀儡政權誕生了。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劉豫稱帝后,不僅大肆搜刮宋朝宗室財富,還幫助金國一起攻打南宋,甚至成了宋金戰爭的主力軍。他曾率兵多次南侵,卻遭到南宋堅決的抵抗。

劉豫屢戰屢敗,讓金國失去了耐心。他們逐漸意識到,這種以“代理人模式”統治中原的辦法,並非長久之策。最終,他們廢黜了劉豫,這個短命的傀儡朝廷僅僅存活了八年。

4/8 選擇偏安

1132年,逃亡歸來的趙構駐蹕臨安,將這裡作為朝廷的“行在”。南宋理論上的首都仍然是開封。

所謂“行在”,即皇帝巡行所在之地。從字面意思上看,它只是天子暫時居住的地方。但實際上,臨安已經成為南宋的都城,趙構不打算走了。

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為什麼趙構把這裡作為國家的行政中心?在當時,宋朝與金國是以淮河為界的。淮河以南的土地,還掌握在宋人手裡。按照歷史慣例,位於長江之畔的建康(今天的南京)才是更好的選擇。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建康瀕臨長江,交通發達,且位於江南魚米之鄉,物產豐饒。在中國歷史上,建康是許多南方政權的都城所在地。從三國時期的孫吳,到後來的東晉,再到南北朝時期的幾個割據政權,都把建康作為行政中心。

可到了北宋之後,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臨安的經濟發展逐漸超越建康,成為東南地區最發達的城市。這一方面得益於京杭大運河與江南運河在此交匯貫通,提供了密集的水路運輸網絡。其次是由於海上貿易的興盛,臨安緊鄰明州(今寧波),能為京城提供源源不斷的海上物資。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臨安皇城圖

如果僅僅從經濟角度衡量,臨安比建康更加繁榮,趙構的選擇沒錯,但作為首都,臨安就有問題。

首都是國家的行政中心,它的選址,除了需考慮地理和經濟等因素,還必須考慮政治。臨安位於建康以南,離長江較遠。更重要的是,它緊靠明州港與杭州灣,這就意味著,當敵人來襲的時候,皇帝隨時隨地能逃到海上。把行政中心設在臨安,等於告訴世人,朝廷已經選擇在一隅偏安。

相反,把都城設在建康,就會有所不同,至少是向世界傳遞這樣一個信號:我時刻準備著要打回去。收復失地,不光是喊喊口號,皇帝待在離前線更近的地方,這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姿態。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之所以把首都從南京遷至北京,除了因為北京是他的勢力範圍,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北京能更好地防禦蒙古人。正所謂“天子守國門”。事實證明,朱棣的這一選擇,為明朝後來的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遺憾的是,趙構沒有這樣的膽識和遠見,他的眼裡只有敵人的金戈鐵馬,即便是長江天險,也無法阻擋金人的兵鋒。從在揚州被金兵追擊的那一刻起,他就鐵了心要與金人和談。在他看來,最安全的生存之道,就是讓敵人相信你對他沒有任何惡意,能妥協的儘量妥協,能忍讓的儘量忍讓,保住眼前的一切,比什麼都重要。

5/8 戰與和

趙構不是一個昏君,他很精明,甚至是宋朝最善於玩弄權術的皇帝。

從王爺到皇帝,不僅是換個身份那麼簡單,更讓趙構體會了皇帝的艱難。他現在終於明白,為何當年宋徽宗面對金人圍城時,居然連皇上也不想當了,直接把鍋甩給兒子。你的權力越大,就面臨越多的兩難選擇,你得去協調各方關係,以努力實現一種平衡。然後,再讓局勢朝著你要的方向去發展,趙構就是這麼做的。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趙構影視形象

早在趙構登基之初,朝廷就有主戰與主和兩派。從當事人的角度,你很難簡單地判斷誰對誰錯。主戰與主和都有風險,儘管前者更能贏得道義上的掌聲。

若一味主戰,結果只能是民窮財盡,而且得不償失,反倒會加速國家的滅亡。若一味求和,不僅是對敵人的姑息縱容,更會打擊將領的士氣,搞不好還會鑄成大禍,“苗劉之變”就是前車之鑑。

因此,趙構必須平衡兩者,在軍事危機面前,他不得不依賴主戰派。但在總體方針上,他必須有主和派替他擋箭。畢竟,屈辱求和會迎來罵名,儘管它也許更符合現實需要。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而趙構之所以要遏制主戰派,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他對武將不放心。

岳飛就是典型的例子,當年趙構在海上流亡期間,若不是岳飛等人在江南積極抗金,趙構也許根本就回不來。除了岳飛以外,張浚、韓世忠、劉光世等人,都是傑出的主戰派。在他們的帶領下,南宋軍隊沉痛打擊了金人的囂張氣焰,也為王師北定中原帶來了一線希望。

但問題是,這些將領的軍隊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朝廷軍隊,他們都是將領在非常時期私自招募的。比如,岳飛的軍隊就號稱“岳家軍”。金兵曾這樣評論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岳飛影視形象

這固然是對岳飛的褒獎,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對朝廷則未必是好事。如果連金兵都打得過的岳家軍集體倒戈怎麼辦,區區一場“苗劉之變”已經逼得趙構退位了,一旦岳家軍造反,皇帝恐怕只有跳海了。

退一步講,就算將領本人對朝廷忠心耿耿,其手下的士兵能一樣聽話嗎?近有宋太祖“黃袍加身”,遠有唐王朝藩鎮割據。這些都是以下制上,脅迫造反的例子。對此,趙構不能不警惕。

再退一步講,即使軍隊上下都對朝廷忠心不二,待收復了中原,那又怎樣呢?難道讓徽欽二帝接著回來做皇上嗎?就算不考慮趙構有私心,這也會引發新一輪的政治動盪,一山不容二虎,屆時,朝廷必將陷入殘酷的權力鬥爭,使風雨飄搖的江山雪上加霜。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岳飛影視形象

在絕對的權力面前,趙構已經把自己的命運,與朝廷乃至國家的命運緊緊捆綁在了一起。任何對權力產生威脅的事物,無論它的目的為何,都要堅決地剷除。這一點,趙構比誰都清楚。

因此,岳飛就是在這樣的謀算下被殺的。當然,直接的兇手是秦檜。如今,在杭州的岳飛墓旁,秦檜雕塑做跪地狀,以千古罪人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6/8 高宗和秦檜

趙構即位的頭十年,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他頻繁地更換宰相,幾乎一年一換。

趙構當然知道,宰相作為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頻繁更換不利於政策的有效實施。其中的原因,一方面與宰相的能力有關。另一方面則涉及南宋初期獨特的政治生態。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在國家危難之時,往往會出現皇權的鬆懈。在地方上,表現為將領擁兵自重。在朝堂上,則表現為朝臣大權獨攬。兩者都是皇權的肘腋之患,是比外敵更嚴重的威脅。

而軍事上的接連失敗,更加劇了這種政治的不穩定。如果主戰派上臺打了敗仗,他就得下野。而他的繼任者要麼缺乏經驗,要麼把前任的政策徹底推翻重來,結果只會讓情況越變越糟。南宋朝廷就是在這樣的危局下步履蹣跚。

宰相頻繁替換的另一個原因,是激烈的黨爭。每當宰相提出一個意見,大臣們就會揣測,皇帝究竟贊同還是反對。他們會從蛛絲馬跡中尋找證據,並抓住把柄極力攻擊。這麼做就導致了宰相經常遭人彈劾,位子還沒坐穩就得下臺,這是從北宋王安石時代起流傳下來的“遺毒”。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宰相獲得皇帝的絕對支持,使之成為皇權的代理人,而非純粹意義上的行政長官。用相權來鞏固皇權,這就是趙構的基本思路。秦檜也因此走上了歷史的前臺。

秦檜在靖康之難中被俘,後逃回江南。卻被宋朝懷疑為金國的奸細,一時得不到信任。

然而,秦檜很善於揣摩領導的心思。初見高宗時,他就知道趙構有意主和。皇帝欣賞他的才幹,讓秦檜當了丞相,但僅僅做了一年就慘遭罷免。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秦檜影視形象

秦檜被罷免的原因意味深長,他向趙構提出了“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主張,說白了就是宋金兩國劃江而治,這其實符合趙構的意願。然而,這個建議現在提出顯得為時過早,且容易遭到主戰派的反對。趙構再次處於平衡的需要,免去了秦檜的宰相之職。這樣既能安撫主戰派,又能顯示自己出色的政治手腕。

那麼,秦檜最終是如何重掌大權的呢?因為時機成熟了,宋金兩國連年交戰,嚴重損耗了雙方的實力。金兵已經無力南渡,而宋軍對收復中原也沒有多大的把握。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杭州岳飛墓前的秦檜夫婦跪像

是的,岳家軍確實所向披靡,甚至還有希望奪回首都開封。可即便奪下了又如何?後勤補給,軍隊增援,全都是問題,金軍在北方已佔據極大優勢,宋軍已是鞭長莫及。更何況武將在外,始終是朝廷的一塊心病。眼看宋金皆成強弩之末,此時不和談,更待何時?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朝廷用十二道金牌下令岳飛撤軍,岳飛遭逮捕,儘管據理力爭,仍舊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岳飛一家全部被流放。

岳飛被殺,標誌著主和派的徹底勝利。趙構借秦檜之手,完成了戰後的權力重組。秦檜成了皇帝的代理人,而趙構則是這場博弈最大的贏家。

7/8 紹興和談

1141年,宋金兩國正式簽訂和約,史稱“紹興和約”。雙方將國境線劃在從陝西到淮河一帶。宋朝皇帝須向金國皇帝稱臣納貢,並禁止官員們用“夷狄”來稱呼金人。

待天下安定後,趙構把各地的私人軍隊重新編入正規軍,最讓朝廷苦惱的兵權問題,算是徹底解決了。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晚年宋高宗

紹興和約的簽訂,標誌著南宋度過了最危險的襁褓期。儘管二十年後,金人發動了第二次南征,但此時的金軍已經不比往日。金國內部政局不穩,主帥出師未捷即遭暗殺,加上南宋軍民的堅強抵抗,金兵最後大敗而歸。

聽聞天下人都在罵他軟弱。趙構曾向大臣們感慨:搞政治,光有理想是沒用的。誠哉斯言,坎坷的經歷已經教會了他,隱忍和妥協,比意氣用事更為重要。尤其當你坐在這個位置上,面對更復雜的形勢,各種各樣的意見,無數的暗流湧動。但只有你清楚自己的底牌,明白自己的分量。做好當家人,實在是太難了。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做文官,你可以在朝堂上高談闊論,制定種種方略。做武將,你可以在戰場上奮力殺敵,博得忠勇之名。可作為皇帝,表面看你權力很大,幾乎能為所欲為。而實際上,你的意志只能通過別人去執行,去較量。為此,你必須做出很多的犧牲,不惜和反對者鬥智鬥勇,討價還價。這就是獲得權力的代價。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也許,趙構主張和談,的確是出於現實的考量,而不僅僅是性格使然。他的判斷也大體正確。金人的實力只夠統治北方,長江以南他們無法征服,宋金國力在淮河—長江一帶達到均衡之勢,這是他力挺主和派的前提條件。

那麼,趙構的選擇真的沒問題嗎?難道除了偏安一隅,真的沒有其他路可走了嗎?事實上,趙構只看到了問題的局部。或者說,他是以權力的安全,作為其思考的重心的,這對他構成了嚴重的制約。

8/8 總結

沒錯,金國確實沒實力統治長江以南的地區,宋朝以前,也不曾有北方的少數民族征服過這裡。但這並不代表金國不能,別人也不能。宋朝把北方放手交給少數民族,等於把這裡變成了他們自由博弈的競技場。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當蒙古取代金國,成為北方的新霸主之後,宋朝依然寄希望於保一方平安。蒙古軍是比金軍更恐怖的敵人,雖然以南宋的國力和地理優勢,尚能抵禦一段時間。然而,蒙古人很快佔領了整個華北,進而吞併了東北、西北、乃至中亞的大部分土地。蒙古人征服北方,為他們獲得了極大的戰略縱深,這就足以逆轉戰略局勢,讓南宋陷入被動。

後來蒙古人征服南宋,本質上不是依靠勇猛的騎兵,而是憑藉他們在北方所積累的資源優勢。為時六年的襄陽之戰,是蒙古人和漢人之間所打的城市攻堅戰。蒙古人利用廣闊的土地,為自己不斷地增援,最後把大宋軍民給耗死了。

而割據南方的第二個致命點,是政權的合法性。為何從蜀漢到東晉,這些從中原王朝淪落的地方政權,都要頻頻興兵北伐。因為統治者知道,唯有對外保持進攻態勢,才能讓大家明白,我是打算收復失地,重振山河的。朝廷在北方才不至於失去民心,至少不會成為日後少數民族南侵的幫兇。

苟安一方:宋高宗趙構的君臣博弈

趙構影視形象

自秦始皇以來,所有漢人王朝的合法性,都建立在一統天下的基礎上。沒有任何政權,能在局部的區域裡實現自己的正統性。哪怕這裡有山川險固,也難逃覆滅的命運,這是一種民族認同,也是中華帝國得以延續千年的保障。

但是當年的趙構沒能看到這一點,他只在乎局部的均衡,卻看不到大勢的變化,因為這和他的權力息息相關。為了鞏固權力,他不惜對金人卑躬屈膝,任用奸佞,甚至自毀長城。最後,他雖獲得了暫時的安全,卻讓宋朝走上了一條慢性自殺的不歸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