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技共進 匠心築夢

人生在世,勤則不匱。在這個愈漸浮躁的當下,工匠精神顯得尤為可貴。儘管塵世浮華喧囂,他們依然固執的堅守心中的寧靜,不懼紅塵繁華的誘惑,耐得住寂寞,傳承守護技藝。

無論是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文物修復師們,還是《我心歸處是敦煌》中的樊錦詩先生,都是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工作者,他們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工匠精神。而在這本《有溫度的手藝》中 ,我看到了更為真實的手藝者。

人技共進 匠心築夢


(一)子承父業,另一種工匠精神的傳承

掌墨師,傳統房屋建設的總工程師,從整體設計,堪輿選址到掌墨放線,上樑封頂,都需要掌墨師親力親為。一名真正的掌墨師,至少需要十餘年的磨礪,而王東凡王東其父子傳承這個技藝卻是出於無奈,母親生病沒錢,不得不讓孩子輟學打工掙醫療費。而這幾十年間,他沒有抱怨,而是要求自己不斷學習,務實,鑽研工程細節。歐宏君和歐安山父子也是如此。年輕的歐安山想要四處闖蕩,最後還是聽從父親的意見回鄉學手藝。雖然與自己最初的夢想不一致,但是他也很平靜的接受了這一切。想起之前慶年堂的仇慶年先生也說過,因為沒有人繼承,所以拉自己的孩子繼承自己的事業。

子承父業,是家族精神血脈的承續。他們不曾想過什麼是匠人精神,只知道作為手藝人,就要把手裡的活做到最好,一代代傳下來的規矩,不能壞在自己的手裡他們日復一日的重複這些工作,每天白天勤勤懇懇工作,晚上也一直在思考哪裡是不是沒有設計好,每一步都不能出現差錯。雖然覺得有些悲哀,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傳統技藝沒有足夠的人來繼承,但還是很慶幸有他們這樣的匠人家族,以血脈一代代傳承。而他們對待手藝的態度,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人技共進 匠心築夢


(二)孤獨與堅守,守規則是手藝人的初心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是木匠的行規,也是他們處世態度的投影。木匠作業時,每一工序,每一部件都有專門的工具,遵循一定的操作規程。斧頭不能裝滿鐵榫眼,自己專用的斧頭不能借給他人使用等等,繁多的規矩只為了傳遞規規矩矩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的信念。他們長年在外漂泊,習慣了不安定的生活,也曾憧憬安定的日常生活,想念家鄉的種種滋味,卻也無法實現,孤獨是他們的常態。木匠,石匠,瓦匠有著共同的祖師爺,所以經常共同幹活,分工合作。匠人之間的合作,也留下了很多佳話。之前無黃山旅遊的時候,一直在想這臺階當初是如何建上去的,這麼陡的山路。蚩尤九黎城,大殿的屋簷,反覆修改計算數據,最後和天安門城樓一樣。沒有臺階,要雕刻石龍,每天依舊爬上爬下。四米多長的石頭,一輛大車把這個石頭拖來,再吊上來,打了一年多。

多年來,來來往往的遊客總會石龍前駐足,拍照留念。即使沒有人知道誰在背後完成的藝術品,對於這些手藝人也足夠了,看到我們表揚這些作品,他們心裡就會很開心了。正是因為一個個堅守在自己平凡崗位的手藝人們,經歷風霜的磨練,靜靜等待技藝的成熟,才有我們如今看到的。慢下來,才能看到真實的模樣。匠心因時間的沉澱更堅定,不同行業的匠人工作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

人技共進 匠心築夢


(三)傳承與弘揚,匠心傳世

擇一事,終一生,愛一事。短短九個字,做到卻很難。在壓力如此大、節奏如此快的現代社會,社會浮躁的氣息越來越濃,幸好還有這樣一群人願意用一生去做這樣的很慢很安靜、需要沉下心才能做好的事情。不求名、不逐利,耐得住寂寞,不懼怕身邊的誘惑,他們在乎的不是虛名,世俗功利,而是真正的技藝能夠流傳下去。

泥塑,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至一萬年的新石器時期。“孔門七十二賢”塑像工程人物多,體量大,李勇雖然有壓力,但是更多的是興奮。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和古人對話的機會。和為了生計或是子承父業不同,李勇曾是學美術,因為在一次古建築的修復過程中對泥塑產生了興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在製作塑像的時候,李勇認真設計和推敲人物形態,他和夥伴一起,運用傳統和現代結合的方式,將中華文明的重要部分可視化。他還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走遍中國,走遍世界。想起《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王師父說的“只有真心喜歡,才坐得住”。

人技共進 匠心築夢


讀完了這本書,才算是真正的體會到為什麼現在都在提倡“工匠精神”,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從中吸取力量。羅素說過:偉大的事業是根源於堅韌不斷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從事,不避艱苦。無論是從事什麼行業,都應該和匠人一樣,放慢腳步,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件事。堅持自己內心所想的,人技共進,匠心築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