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步入微利時代,終端網點如何自救?

銀行步入微利時代,終端網點如何自救?

眾所周知,現在銀行的日子有點不好過。

18.96%、14.48%、9.65%、2.43%,銀行淨利潤增幅在2012—2015年走出了一條明顯的下行曲線。

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導致銀行業整體利潤水平在短時間內出現大幅下滑,行業競爭加劇。微利時代正式到來。

這個時代對處於行業終端的網點來說,艱難處境尤為直觀。

兩數據曝網點嚴峻狀況

數據說明的是兩個直觀的問題,一是不進銀行的客戶越來越多;二是銀行網點數量開始進入下行曲線

行業離櫃業務率——穩步遞增

  • 2010年,行業平均離櫃業務率為47.9%
  • 2015年,離櫃業務率最高的民生銀行已經達到了98.43%
銀行步入微利時代,終端網點如何自救?

2015-2018銀行業離櫃交易數據

“網點單日人工辦理業務9筆”現在還能搏到媒體報道,以後或將常態化。

新增網點數——(2015年後)逐年遽減

另一方面,2015年後,全國金融機構新增網點數開始了斷崖式下跌。到了2019年,甚至已經出現負增長的苗頭。

銀行步入微利時代,終端網點如何自救?

《每日經濟新聞》通過查詢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證實,近期銀行網點退出數量為6001家,而設立僅有3184家。全國銀行物理網點關閉數量高於設立數量,正式進入負增長時代。

另一邊廂則風景迥異,金融+互聯網概念正炙手可熱。

近年在金融科技應用方面異軍突起的平安銀行,在其2017年年報中披露:該行IT技術員工人數從原先的200多人增加到1800餘人。還將繼續招攬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領域的專業人才。

兩者的一衰一盛,其實映照的都是新一代科技給金融行業帶來的衝擊。

網點機會在“互聯網+金融”第二階段

網點作為銀行最為“昂貴”的渠道資源,能否在此大背景下實現有效回報,將決定銀行的整體績效水平。

挑戰是巨大的,數據顯示,作為網點主要功能的吸儲,這些年來已經呈現下降趨勢。而另外一方面,網點租金和人工成本上漲、硬件維護成本和設備更新投資需求也在競爭的壓力下大幅度“被動”上升,進一步加大了網點的盈利壓力和難度。

但從科技滲透金融特別是銀行的發展階段看,網點也許剛剛迎來真正屬於自己的時代

金融科技發展初級階段——升級傳統銀行體驗。

以自助設備+智能設備的迅速普及為代表,科技唱主角。

與傳統銀行網點相比,高科技設備被更多地應用到了網點“變身”中,其特點就是通過一些智能設備和系統開發優化業務流程,讓服務變得更智能、簡單和快捷,讓產品和用戶的需求對接得更為順暢,網點在這裡就成為雙方對接的平臺。

銀行步入微利時代,終端網點如何自救?

銀行網點原本大量、高頻、重複性的業務應用場景已經發生轉移,離櫃業務率的變動,以及網點數的變化趨勢,都是第一階段發展到現在的必然結果。

但,本階段升級提升的,大多是原有業務的效率,與人相關的部分(產品及服務),並無根本性的變化。

金融科技發展第二階段——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

上述第一階段屬於基礎設施建設,在這條信息高速路上,貨車(銀行)運載的什麼貨物(產品),才是本階段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它將決定各銀行之後的發展路徑。

在第二階段,終於有機會把業務流程與營運模式真正轉向“以客戶為中心”,提供適應客戶全新需求的“金融產品+服務”。

現在已經有先行網點積極探索各種模式:有在各類市場周邊,專營以小微業務為主的專營服務網點;有地處開發區、行政區,打造以中小型企業服務為主的專業化網點;有在成熟商業綜合體,項目制地推進個人經營性貸款;有利用周邊樓盤地利,對接開發商、地產中介和裝飾公司,發展房貸、車貸等特色貸款業務……

銀行提供給網點最給力的支持莫過於產品中臺+管理中臺,保證網點在拓展業務時武器精良,彈藥充足。而網點的制勝點,將是自身專屬的特色服務。

銀行步入微利時代,終端網點如何自救?

網點的機會也正在於此,全新的金融產品其專業程度,讓客戶必然需要超出網絡服務的體驗——也即人工服務。

到網點客戶可以在網點輕鬆找到自己需要的金融產品解決方案,而且實時互動地現場解決問題。屆時,網點可以提供的,將是電子銀行不能提供的高附加值服務。科技僅為實現服務的非必要性工具之一。

基於此,筆者在此做如下判斷——下一步金融科技的創新和銀行服務差異化的落地,一定來自於網點(當然不會是所有網點,比如傳統業務佔比較多的普通網點和普惠網點就不太適合刻意為創新而創新,網點基因不同)。

步子再大一點

前段時間,銀行的ETC拉新大戰,證明了銀行終端員工在地推業務方面並非沒有戰鬥力。

重要的是,怎麼能夠把這股戰鬥力內化為網點員工自主激發的能力。促其從營運人員向營銷人員轉型,推動產能提升。

銀行步入微利時代,終端網點如何自救?

此外,創新絕非單一環節、單一節點,而必然是全方位的。

非常之時,必以非常之事對之。

比如零售領域的坪效比標準是否可以引入?

這個話題牽涉太廣,已經脫離純金融科技行業應用範疇,涉及到組織和管理等深層問題,由於篇幅有限,就不展開了,留待專業人士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