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實體店和工廠生存艱難,部分地區房價還是夠“堅挺”

大家好,我是勇談。對於高房價的問題之前我也寫過很多文章,如果說在正常情況下房價過高大家還可以接受,畢竟大家還有收入。但是在如今疫情影響下,不少工廠、企業面臨裁員潮,大家面臨失業、失去收入的背景下房價還是如此堅挺,就讓很多人不理解了。

房價之所以高,主要還是因為不少城市房產已經是“投資品”而不是簡單住房的原因。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觀察。

要想知道房價為何這麼高?其實搞清楚房價產生的幾個主要成本很重要

  • 土地成本、建築成本、人工成本和房企要維持一定的利潤率決定了今天的房價
疫情中實體店和工廠生存艱難,部分地區房價還是夠“堅挺”

過去10年我國房企土地購置面積及購置費用走勢圖

圖上所示是過去10年我國房企土地購置面積及購置費用走勢圖,可以看到一個基本的事實“伴隨著土地購置面積逐漸減少,土地購置費用卻突漲了不少”。僅僅以2018年為例實際土地購置面積增加了3633.28萬平方米,但是購置費用卻增加了超過1.3萬億;簡單計算後,2018年僅僅房企土地購置每平米的花費大概在1.25萬元/平米。如果僅僅計算土地成交價款後(2018年土地成交價款在16102.16億元),大概2018年房企平均拿地價格為5525.5元/平米,而2018年房企銷售的商品房均價為8736.9元/平米。大家還認為這個價格高嗎?如果說真的算上,建築成本、人工成本和利潤的話,有些房企說“不賺錢”還是有些可信度的。

  • 從2008年後房產已經從過去的“解決住房問題”變為“解決投資渠道問題”,目前處於“糾錯”階段
疫情中實體店和工廠生存艱難,部分地區房價還是夠“堅挺”

近10年國內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走勢圖

由於歷史原因導致的一次錯誤判斷,從2008年後房產和股市成為國內絕大多數投資人或者普通民眾的首要選擇,這種變化尤其在2014-2015年後(之後股市一落千丈),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上市公司和企業開始把資金投入到房地產市場上(房價想不漲都難)。我國房價也迎來了一波高速上漲期,直到2016年才有所回落,可惜一次全國的“去庫存”又一次推動房價上漲。

目前的高房價已經“綁架”了實體經濟、居民家庭資產和地方財政,沒有誰有“直面降價的勇氣”

  • 當地方超過50%的財政收入來自於房地產,居民家庭70%以上的資產是房產的時候,誰敢主動“降房價”?

先撇開地方財政收入和居民資產不談,僅僅房價不是由“房企一家說的算”就決定了大家真的把“降房價”想當然了。

關注房產信息的朋友應該清楚的知道2019年有不少中小城市的房企迫於資金壓力開始“降價促銷”,但是很快被房管部門和房產協會叫停,理由是“維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在現有條件下僅僅房管部門就不允許房價漲跌幅超過備案價格的10%,房價怎麼大規模降?更何況房價涉及到那麼方的利益?

疫情中實體店和工廠生存艱難,部分地區房價還是夠“堅挺”

房價真的很“堅挺”

  • 此次疫情對於小實體和工廠企業的衝擊不言而喻,為了保持經濟快速恢復更不會拿房地產“開刀”

很多人或許對於我的這個判斷抱不滿,不過事實情況就是如此。2018年房企總資產已經高達85萬億,國內經濟尚未有明顯衝擊的情況下,國家對於房地產的措施還是比較溫和的。更何況是在2020年此次疫情下,各行各業都受到衝擊目前都是以“鼓勵恢復為主”,這個時候再拿地產開刀基本不現實。

全國660多個城市(包括縣市),部分城市房價高漲維持高位是必然,尤其是對於一些一二線城市來說

  • 房價說到底還是“資源聚集度的體現”,優質資源聚集越多的城市房價越高是正常的

前幾天國家統計局公佈的3月份一線城市二手房數據,其中廣州的二手房出現了環比下跌;經過查詢歷史數據後,廣州的二手房價格波動本身就在一線城市中比較大,但是整體上漲的趨勢並沒有改變。畢竟一線城市是國內資源最為聚集的城市,包括近些年比較熱門的武漢、鄭州、西安等城市,獲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扶持後未來資源聚集越來越多,房價持續走強也是必然。

疫情中實體店和工廠生存艱難,部分地區房價還是夠“堅挺”

部分城市房價還是持續上漲

  • 房產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最佳保值品”,短時間內這點很難改變,只不過需要更加謹慎而已

這裡需要講的是房產的保值更多的是“資產保值”不代表變現能力,進入2018年後房產的變現能力已經開始變弱了。房產未來的收益更多的是租金收益,這點大家需要明白。這也是我為何一直不鼓勵大家投資房產的原因。

綜上,在此次疫情後一些實體店和工廠基本是哀鴻遍野的情況下,不少城市的房價還是維持了穩定或者上漲的態勢,這點不得不說房地產的“生命力”很強。這也跟房產本身涉及到的利益過多有關係。各位覺得呢?原創不易未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喜歡房產問題的朋友可以訂購勇談的專欄,更多優質內容繼續貢獻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