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勁吹滿風帆——永安市貢川鎮推進高質量發展工作側記 ​

  春歸時節,徜徉於有著1279年曆史的永安市貢川古鎮街道上,古橋城牆、石階古井、宗祠故居……隨處可遇歷史的珍貴印記。

  腳踩青石路,與沉睡的古蹟來一場穿越時空的邂逅,傾聽它訴說曾經的輝煌:因敬獻“貢席”,宋朝皇帝親自賜名;清順治三年(1657年)建立的“筍幫公棧”,是我國最早的筍業同業公會;歷史上人才輩出,2名探花、16名進士、13名舉人、24名貢生、3名理學家……

  “承古拓新,敢闖善謀,立足工業重鎮和文化名鎮,努力將貢川打造為一個宜居宜業宜養宜遊的福地。”永安市委常委、貢川鎮黨委書記周智偉對貢川鎮的發展規劃胸有成竹。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如今貢川鎮的發展成果可圈可點——

  2019年,貢川鎮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貢川閩筍製作工藝被列入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全鎮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6億元,增長5.6%,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11.6億元,增長9.4%,農民人均純收入26167元,增長10.08%……

  以高質量命題,貢川將劃出怎樣的畫卷?新時代之於貢川的叩問,深刻而又現實,3道命題清晰地擺在貢川人面前——

  如何古今傳承,走好古鎮保護性開發的路子?如何摒棄粗放的經營模式,實現現代農業轉型?如何與時俱進、改革創新,重塑產業格局書寫特色文章?

  且看貢川之答。

謀定而動,古鎮風采再現

  4月15日,貢川鎮延爽村村民江志光在古城牆延爽門城樓前忙著砌磚,眼前修復好的城牆,沿著會清溪延伸開來。

  “修舊如舊”,按照這一修復原則,老江對砌古城牆的要求極高,“城牆下方的寬度要控制在80至90公分,上方要保持在60至70公分,直線的地方要平,拐彎的地方要自然,在砌磚時要特別注意。”

  “古城牆因地勢而改變,尤其是有幅度的地方,不能拉線,只能憑經驗來做。”今年71歲的江志光,從1995年開始,就被村裡請來協助修復古城牆,目前他已經陸續修復古城牆約700米。

  望著剛砌好的城牆,江志光頗有感觸,他說,小時候經常在城牆邊上捉迷藏、摸魚、洗澡,這裡,滿滿的都是童年的回憶。因而,重現古城牆風貌,成為像江志光這樣的老貢川人一直以來的心願。

東風勁吹滿風帆——永安市貢川鎮推進高質量發展工作側記 ​

▲保存較好的古城牆

  先有貢川,後有永安。自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時任朝廷御史中丞的陳雍攜子開發,貢川鎮距今已有1279年的歷史,今天,留下的歷史遺蹟仍有180多處。

  有多少文物可以“重來”,要如何保護千年古蹟,留存鄉愁?

  加強頂層設計,點面結合,全面推進古鎮保護工作。為了留住歷史的“脈”,突出文化的“魂”,貢川鎮堅持“規劃先行、重點突出”的原則,探索出了一條文物整體保護、文化活態傳承、古今融合發展的古鎮保護性開發新路子。

  “文物歷史遺存是寶貴的財富,具有不可再生性,決不能把文化遺產當作城鎮化進程中的障礙,也決不能認為文物保護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絆腳石!”貢川鎮鎮長張如盛一語道出系統性地推動古鎮保護開發的重要性。

  說幹就幹。2016年,貢川鎮邀請福州大學人居環境研究所張鷹教授以及其他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就貢川鎮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召開評審會,經過多方考察和論證,編制了《永安市貢川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試行)》方案。

東風勁吹滿風帆——永安市貢川鎮推進高質量發展工作側記 ​

▲貢川古街

  還是那個熟悉的古鎮,但思路一變天地寬。

  “這一方案出臺,對全鎮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形成了系統性保護規劃,讓全鎮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了明晰的方向指引。”貢川鎮文化站站長朱德忠說。

  規劃指明瞭方向,而貢川鎮黨委政府的底氣來自於百姓的全力支持。朱德忠回憶,得知政府決定修復古城牆後,一場場尋找“流浪”古磚的活動,在民間自覺發起,村民將家中的古城牆磚無償捐贈,一起為修繕古城牆出力。

  “一夜之間,村民拆了家中的豬圈、菜園或家中的地磚,用扁擔挑到準備修復的古城牆邊上,當發現牆根到處是一壘壘村民挑來的城牆磚時,我們莫名地感動。”村建站站長肖永漢感觸很深。

  “這樣整體規劃、全民保護的活動,可是貢川幾百年來頭一遭!”張如盛介紹,目前古城牆已完成修繕1300多米,會清橋加固保護工程竣工,姜氏祠堂、筍幫公棧已修繕完成,古鎮舊貌換了新顏。

  去年10月,貢川鎮完成3A級景區驗收,併成立貢川古鎮遊客服務中心。如今完成“蝶變”的貢川,受益的是這裡的百姓。

  “我們村古蹟保護起來了,環境越來越好,風景也越變越美,很多人還到我們村旅遊哩。”今年80歲的村民江俊淮,為村裡的變化感到自豪,他熱情地邀請道,“歡迎你們有空常來旅遊。”

竹農轉型,閩筍煥發生機

  綠竹猗猗,沁人心脾。走進貢川鎮龍嶺村回瑤坑的竹林裡,鬱鬱蔥蔥的竹子聳向雲端。清明節前後,春筍開始大批大批地冒頭,向上生長。

  今年48歲的龍嶺村村民鄧常茂,在竹山裡忙著挖筍。鄧常茂筍乾做得好,是村裡出了名的,這其中的秘訣就要從挖筍開始說起。

  “當筍冒出三片葉子,它們都朝下的時候,是挖筍的最好時機,挖的時候看尾巴朝向,它朝哪裡就朝哪個方向挖,挖到有‘紅痣’的地方就切斷,這樣的筍做出來的筍乾剛好……”鄧常茂交流挖筍的經驗。

  但最考驗功底的,還是烤筍的技術。“貢川的筍乾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烤筍技術,這是祖輩們傳下來的‘寶貝’。”雖然兒子可能不再當竹農,但這手藝不能失傳,鄧常茂還是想把它傳下去。

  從小跟著父親在竹林裡幹活,鄧常茂發覺這些年竹山管理更生態更科學了,“以前僱人上山挖筍,靠的是肩膀把筍硬挑下山,現在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竹山便道硬化,實現機械化運輸和管理,單單挖筍的人工費一年可以省下3萬多元。”

  “對毛竹山管理,政府鼓勵不上肥料、不打除草劑,做出的純綠色無公害筍產品,現在更受市場歡迎了。”隨著毛竹山管理水平的提高,鄧常茂算了一筆賬,家裡共有近60畝竹林,今年可以做2500多斤筍乾,按去年的收購價計算,筍乾收入可達7萬多元。

  對今年60多歲的竹農李慶彬來說,這些年最大的變化是烤筍設備的現代化,用電烤房替代了炭烤房。他說,以前用木炭烤筍,人和筍一起處在“火熱”之中,稍不注意可能就把筍乾烤焦了,甚至還有引發火災的危險。

  “如果用老辦法,這些年筍乾產量越高,意味著伐木越多,而改用電烤筍,不僅省時省工,還環保,筍乾的賣相也好,質高價揚了。”以李慶彬多年的烤筍經驗來算,“相比傳統烤筍,電烤筍每公斤成本可減少4元。”

  烤筍“以電代柴”,呵護青山綠水。近年來,貢川鎮結合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對電網進行了增容改造,滿足了筍農的用電需求,更重要的是保護了環境和生態,社會效益不可估量。

  一代代傳承下來,貢川人做筍的歷史源遠流長。據《永安縣誌》記載:“筍,(《爾雅》謂之‘竹萌’。曰冬筍、黃筍、斑筍、石筍、江南筍、苦筍。惟有貓筍,土人曝為明筍,販行四方,頗獲利焉。)……稍獲息者,惟是貢川之席,桂溪之紙、明筍、白蠟數種而已。”此“明筍”即如今享譽四方的“閩筍”。

  然而,曾經的“明筍”緣何變成了“閩筍”?

  “這源於一個‘美麗的錯誤’。”朱德忠介紹,明筍原是指清明前的竹筍,早期貢川明筍銷往江浙一帶,“明”和“閩”的發音聽著差不多,江浙人以為福建來的筍是閩筍,久而久之,貢川明筍也就被叫為閩筍。

  一字之差,對貢川來說,可謂“名利”雙收。這不僅擴大了貢川筍乾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收穫了更大的筍竹市場,也促進了竹農增收。為了方便食用,筍商還開發了泡發筍等新產品,很多收購商慕名而來,可帶動全鎮700多戶竹農增收約3000萬元。

  從貢川走出去的筍商,藉助永安市閩筍交易市場這一平臺,帶著永安筍產品走向江浙滬等全國各地,閩筍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行業內的龍頭地位逐漸確立。

產業賦能,振興鄉村經濟

  悠悠古鎮,工業壯筋骨。走進貢川,一個個車間廠房、項目建設現場,機器隆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東風勁吹滿風帆——永安市貢川鎮推進高質量發展工作側記 ​

▲在玉海特種紙業,工人正在安裝底軌

  在永安市玉海特種紙業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安裝密胺印花紙生產線的底軌。玉海特種紙生產項目是貢川鎮於去年9月新簽約的項目,佔地10多畝,總投資6250萬元,分兩期建設。

  “我們公司原來在浙江瑞安,主要做一些福建、廣東的業務,如今遷址落戶永安,可以方便運輸,降低物流成本。”公司總經理張勝光介紹。來到貢川后,當地鎮政府主動靠前服務企業,讓他這個外地人時時感受到家人般的貼心。今年,廠房後的邊坡溜方,存在安全隱患,鎮政府還幫忙協調機械,及時進行了清理。

東風勁吹滿風帆——永安市貢川鎮推進高質量發展工作側記 ​

▲在祐鼎(永安)光電,工人正在安裝環保設備

  在貢川,同樣於去年啟動的祐鼎(永安)光電負極箔項目,目前已安裝一期6條化極箔生產線,滿負荷生產可實現日產能3萬平方米,二期已安裝4條腐蝕箔生產線,日產能2萬平方米。

  “從建廠房,到環評審批,鎮政府幹部幫了我們不少忙。”廠長袁春英坦言。眼下,公司正在安裝廢氣冷凝塔等環保設備,而貢川鎮政府投入100多萬元建設的汙水管網,不久前剛進行了驗收,這也為祐鼎光電等當地多家企業提供了便利。

  祐鼎(永安)光電是貢川鎮2月10日第一批覆工企業。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貢川鎮專門成立了企業復工服務協調組,認真落實“一企一策”,精準幫扶轄區企業順利度過疫期。

東風勁吹滿風帆——永安市貢川鎮推進高質量發展工作側記 ​

▲在昇鴻竹業,工人正在進行竹條精刨

  3月1日,永安市昇鴻竹業有限公司復工復產,一開始口罩緊缺,鎮幹部為企業協調解決了上千只口罩。“在防疫、招工等方面,我們得到了貢川政府很多幫助。”公司總經理沈洪波感慨道。有了當地政府保駕護航,公司生產有序,馬力十足,復工一個多月來,已生產銷售三四千立方米集裝箱底板、車廂底板。

  從山腳向上延伸,處處生機盎然。在貢川東南側山脊上,數臺“大風車”高高聳立,同藍天、白雲相得益彰,這是正在建設中的貢川風電項目。

  副鎮長張建葉介紹,2016年,貢川鎮積極對接大項目、好項目,引進了風電項目,利用張荊、洋峰、雙峰等高山村豐富的風能資源發電,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多贏。

  這一項目由中國三峽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約4.25億元,計劃安裝22臺2MV風電發電機組,並新建一座110kv升壓站,目前已組裝完成6臺機組,具備併網發電能力,升壓站主控樓也已建成,工人連日來繼續趕工,澆鑄風機機座。

  項目賦能,鄉村振興展新顏。在貢川這片熱土上,還迎來了一個新興產業的崛起,培育出永安工業的新業態。

東風勁吹滿風帆——永安市貢川鎮推進高質量發展工作側記 ​

▲落地貢川的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

  永安市石墨與石墨烯產業園區位於貢川鎮,是近年來永安市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的重頭戲。園區立足全省石墨烯產業“兩核三區”發展佈局中的“一區”重點打造,瞄準產業鏈關鍵環節,精準招商和服務,打造全要素產業窪地,吸引了一大批石墨和石墨烯應用企業和高新技術人才入駐,集聚效應初顯。這一新業態,融入貢川工業發展,為這個古鎮聚集了人氣,帶來了活力。

  立足城區邊、景區邊、高速口邊、園區邊、沙溪河邊等“五邊”優勢,貢川鎮深化“五比五曬”和“五個一批”項目建設,經濟蓬勃發展。今年一季度,貢川2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7.49億元,同比增長16.48%,2個固投入庫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827萬元,同比增長8.7%。


記者:鄭麗萍 林馨怡 陳莉莉 魏興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