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該學學生物的競爭策略?

你好,這裡是韓焱精選。

今天,我要推薦給你的書,叫做《極端生存》。



為什麼你該學學生物的競爭策略?

《極端生存》

《極端生存》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海洋鮮為人知的一面。書中講述形形色色的海洋極端環境下,各種生物為了生存大顯神通的故事:


在“速度之最”裡,你可以看到,飛魚用高達30公里以上的時速,飛出海面逃避追蹤;

在“長壽之最”裡,你可以瞭解到,燈塔水母怎麼不斷返老還童;

在“古老之最”裡,你會驚歎,幾億年前的活化石生物——鱟(hòu),憑藉遠古時代那副身體結構存活至今;

在“旅程之最”裡,你會發現,鯨魚是海底的長跑高手,每年遷徙長達8000公里;

在“高溫之最”裡,你會認識一種延胡索酸火葉菌,它可以在高達121℃的深海高溫環境下,存活一小時。


為什麼你該學學生物的競爭策略?


為什麼你該學學生物的競爭策略?


在各種極端環境下,海洋生命為了生存不得不採取的瘋狂的生存策略,這會讓你忍不住聯想到人類社會里的競爭場景,同樣都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讀懂了自然界的生命法則,就能更好地讀懂你所在的環境。

就比如這場遍及全球的新冠疫情,對所有的行業、企業和個人來說,就是一場極端的生存考驗。這本書可以幫助你拓寬視角,從生命的極端生存策略裡獲得啟發,做到把極端環境作為自我進化的一個機遇。

《極端生存》中的一章,講的是鯨魚這樣的龐然大物死去之後,它的屍體被稱為“落鯨”,也叫作“鯨落”。落鯨的周圍會逐漸形成新的生態,讓這片海域變得更加生機勃勃。


1、落鯨的綠洲

海底熱泉並不是深海唯一充滿意外生機的綠洲。只要有資源,生命就會綻放。並不是所有的底棲生物群都靠化學合成為生。在數千尺以上、陽光充足的海域有著爆發般的生產力,一些底棲生物會依靠這些生產力輸出為生。


表層水域的碎屑、有機組織的碎片、藻類的片段以及排洩物,這些白色的碎片孤獨地從表層水域慢慢旋轉飄落,於是有人異想天開地為之取名為“海洋雪”。海洋雪的降落可能會花幾個星期,而且大部分都會被上層水域的生物消耗掉,並不會落到海底。細菌是這些涓涓細雪的主要受益者,不過海洋雪抵達海底以後,就會成為海底食腐動物的寶貴食物資源。


不過無論如何,海洋雪對於較大的動物來說是一種貧瘠的食材,通常也無法支持密集、豐富的生物種群。

不過,海洋深處的蠕蟲偶爾也會獲得一頓大餐,就如同中了彩票大獎,一頭死去的鯨魚就是海底的一片“綠洲”。

鯨魚的下場和海洋雪完全不同。它們會為海洋底部的生物提供大塊的肉,而且是同一個地方的一次性供貨。最大的鯨魚遊弋在開闊的海洋中,所以它們往往會死在冰冷的深水中。當它們軟塌塌地撞到泥濘的海底,清道夫們就開始工作了。

最先到達的是一隊盲鰻、鯊魚以及烏賊。不知何故,它們總能在廣闊的大海中一下子找到鯨魚的屍體。這一神秘的過程相當於要在半夜裡,從巨大的機場中找到唯一一家開門的咖啡館。在幾個月的時間內,體重超過幾十噸的鯨魚屍體身體上的軟組織就會被取食殆盡。


但真正的底棲生物——軟體動物、蠕蟲、甲殼動物,並未到場,撕扯屍體的是快速移動的游泳動物。這就是“遊動的清道夫”階段,是分解落鯨的三個階段中的第一階段。

鯨魚的肉被吃光以後,下一場宴席就開始了。第二階段是機會主義者階段,底棲清道夫開始佔領鯨魚的屍體。這一階段由甲殼動物和多毛蠕蟲構成,不過也有第二波遊動的捕食者趕來逗留,它們對鯨魚視而不見,轉而以沒有移動能力的底棲清道夫為食。接下來的幾個月甚至數年裡,這些清道夫的群落以及它們的捕食者寄生在鯨魚屍體上,直到最後,鯨魚只剩下一具龐大的骨架。

為什麼你該學學生物的競爭策略?

在第三個階段,也就是最後一個階段裡,這個看上去忙碌而又可怕的墳場會轉為一片繁榮的綠洲。儘管鯨魚的肉早已不復存在,它的骨頭中還有寶貴的油脂。這次由細菌帶頭,將骨質溶解,然後將其中的油脂大快朵頤。這些微生物不是古菌,但它們採取了古菌貫用的化學合成方式,使用溶解硫酸來消化鯨魚的骨骼。

落鯨形成的“綠洲”在海底生態系統中起著特殊的作用,這種作用也許一直都被低估了,它們也許是更大的綠洲之間的跳板。


海底熱泉的存在是短暫的,它們不久就會停掉,有時這個過程僅持續數年。這些噴口之間相距數千公里,只有反覆無常的地殼才有發言權。由於一些物種在全球各處的海底熱泉都有分佈,所以一定會有一些勇敢的個體跨越荒蕪去佔據新的領地。落鯨也許填補了其中的空缺:微小的孤立生物群,它們和海底熱泉處的生物類似,生活在更為穩定的海底熱泉之間的灣地中。


據科學家推算,在任何時刻,海洋中的落鯨數量大約有50萬隻,它們分佈在最大的遷徙路線上,每隔幾公里就有一隻。它們是哨所,是驛站,黑暗中的旅客們在這些地方定居、繁殖,在它們死後,它們的後代會進一步向沙漠深處行進。

如果深海中的生物總是集中在海底熱泉或落鯨的位置,那麼它們的存在就會面臨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捕鯨會給深海生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據保守估計,人類已經消滅了3/4的大型鯨類。從這一可怕的數字中可以推斷出,現在的海底落鯨可能只是過去的一小部分。這些“綠洲”過去有很多,現在已經變得稀少。在幾個世紀裡,通過捕殺大型鯨類,我們已經嚴重地影響了依靠鯨類屍體的生態系統,使這些生物陷入了饑饉,導致生態系統發生了根本改變。


如果有一天,鯨魚這個物種消失了,“落鯨”這種龐大而溫柔的奇蹟也將不復存在。


2、食骨蠕蟲,活在骨頭上的殭屍生物

2002年2月,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的一位科學家羅伯特·弗裡琴霍耶克在離岸的深處海溝中發現了一頭落鯨。弗裡琴霍耶克駕駛著遙控的潛水器“蒂伯龍號”,在兩公里以下的海底臺階上發現了這具灰色的鯨魚骨架。儘管保存完美,在“蒂伯龍號”的燈光下,骨架卻沒有顯現出典型的蛋殼白色。它是苔灰色的,覆蓋著一層神秘的紅色生長物。


靠近以後,弗裡琴霍耶克發現這些紅色是數百根紅色細絲,儘管海水是靜止的,這些細絲卻在慢慢晃動著。被金屬爪碰到以後,它們迅速縮到一片無形的灰色中。這明顯不是植物。將樣本帶到水面以後,這隻無畏的小機器人向科學展示了一個全新的物種:食骨蠕蟲,一種生活在骨頭上的殭屍蠕蟲。

落鯨生物群的多樣化程度很高。一片“綠洲”可能有多至200個物種。

食骨蠕蟲在其中鶴立雞群,因為它們古怪得令人瞠目結舌。食骨蠕蟲的拉丁名稱翻譯過來就是“吃骨頭的鼻涕花”,這麼形象的分類名稱實屬少見。食骨蠕蟲像是一塊顏色鮮豔的不規則凝膠狀組織,體積如指甲蓋一般大小,看上去像極了打噴嚏之後在紙巾上留下的鼻涕。食骨蠕蟲像一根細長的柄狀物一樣延伸到水中,形狀奇特,像鰓一樣吸收著氧氣。

為什麼你該學學生物的競爭策略?

食骨蠕蟲沒有口,也沒有消化道,和它的近親巨型管蟲一樣,也依靠共生細菌生存。但是,巨型管蟲靠吸收海底熱泉的硫化物為生,而食骨蠕蟲則從鯨魚的骨頭中汲取營養。凝膠般的身體掩蓋了食骨蠕蟲最重要的生存工具——下側特異化的卷鬚。和小型鑽頭一樣,食骨蠕蟲的根無情地穿透骨頭。一種強效的酶能將海水變為強酸,同時觸鬚開始像樹根一樣分支,將脂質吸出來,輸送給食骨蠕蟲體內的共生細菌。


這一切組成了一件高效的進食機器。食骨蠕蟲的群落在鯨魚骨架上蔓延,在上面鑽滿了瑞士奶酪一樣的微小孔洞。它們比單獨的細菌進食的速度更快,用不了多久,骨架就開始碎裂,像破碎的大理石一樣散落在海底。

這些小小的“鼻涕花”還有一件事令動物學家驚奇不已。一直以來,人們從未抓獲到成年的雄性食骨蠕蟲,結果答案非常簡單:成年雄性食骨蠕蟲根本不存在。只有雌性才會長到真正性成熟,雄性只能長到被阻礙的幼蟲階段。這些雄性幾乎肉眼不可見,它們被迫成為生產精子的機器,為體型比它們大許多的雌性服務。典型的雌性會將幾十只雄性擁在身邊,保護著它們,讓它們為卵子受精。雄性不吃東西,它們靠出生時攜帶的卵黃度過自己短暫的一生。

一開始生物學家認為,食骨蠕蟲似乎需要靠落鯨才能生存下去,它們的特異功能似乎太過專一化,無法利用其他食物來源。不過科學家在實驗室裡觀察到,這些食骨蠕蟲會利用牛和海豹的骨頭生存,更詭異的是,在史前海洋中鳥類的化石上面,也找到了這些食骨蠕蟲的“根”留下的管道。最近,格雷格·勞斯和同事將魚類的骨頭丟到深海中,看看它們會吸引到什麼樣的生物。食骨蠕蟲如期而至,展現出了出乎意料的積極性。海底是一個無邊無際的墓叢,食骨蠕蟲不知疲倦地在這裡工作,清掃著黑暗的廳堂。


好,以上就是我為你精選的內容。歡迎收聽《極端生存》全本有聲書。也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精彩觀點。


韓焱精選,明天見!

韓焱精選,湛廬創始人韓焱老師將用專業出版人的視角,每天為你推薦一本好書。專欄將用一條音頻,一段文字,解開你的閱讀困擾。和你一起親自閱讀,與最聰明的人共同進化。

為什麼你該學學生物的競爭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