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讀不懂古詩詞,我該如何賞析,可從三方面入手

我們生長在詩的國度裡,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始到唐詩、宋詞的鼎盛,經過元曲,以至明清詩詞,古典詩詞經久不衰,歷史悠長,古典詩詞飽含中華文字最精妙的語言,是中華文化之瑰寶,古人云:不學詩,無以言。如今我們幾代以來一上學就以《詠鵝》一首接觸古典詩詞,可見古典詩詞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中華文化之傳承。初中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狀況是怎樣的呢?

中學生讀不懂古詩詞,我該如何賞析,可從三方面入手


抽樣調查,初中學生對古典詩詞學習興趣一般,原因是古典詩詞的學習停留在機械的背誦默寫層次,缺少深層次的理解與賞析。確實,對於文言詞語積累不足的初中學生,難以讀懂詩詞所寫的內容及表達的情感;古典詩詞言簡意豐,寫作技法多樣,初中學生很難吃透詩詞中的意象、意境及技法,以導致無法深入賞析。難以理解詩詞內容,對於古典詩詞的賞析更是吃力。這就需要教者提高意識,知難而上,深入思考該如何提高初中學生古典詩詞賞析的能力。

我認為提高初中學生的賞析能力,古典詩詞的教學可分為“讀”、“悟”、“達”三個層次。

“讀”,朗讀、誦讀,讀出韻味,讀出美感。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清朝桐城派重要人物劉大櫆說:(讀書)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樂都在我喉吻間。可見,古典詩詞的理解與賞析,始於“讀”。如何讀?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明白古典詩詞所講究的平仄押韻,“讀”要讀出節奏,讀出抑揚頓挫的韻律,方能在“讀”中感受到古典詩詞的韻味與美感,初步感悟古典詩詞所表達的內容與情感。例如我們所學的古典詩詞啟蒙篇《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韻腳分別是“鵝”、“歌”和“波”,一、二、四句“e”韻收尾;平仄方面如“曲項向天歌”為“平仄仄平平”,平仄錯落有致,節奏韻律鮮明,指導學生朗讀或誦讀時就要注重適當的點撥,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到古典詩詞的韻味與美感,逐漸融入到“詩”中,體會古典詩詞的意境,這樣的“讀”就有助於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理解與賞析。

中學生讀不懂古詩詞,我該如何賞析,可從三方面入手

“悟”,是在“讀”的基礎上理解、感悟,體會詩的內容、情感與意境。古典詩詞言簡意豐,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又拿《詠鵝》來說,十八個字展現的是白鵝高歌前行、暢遊綠水之情態,感受到詩人心情之愉悅。這首詩比較簡單,詩的內涵在誦讀中自然而然就可體味出來。而對於詞藻艱澀的古典詩詞,該如何去“悟”?

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上感悟,抓住關鍵詞,初識詩詞的內容。

一看標題,如《送孟浩然之廣陵》,標題中一個“送”字就點明所表達的內容。

二看意象,什麼是意象?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藉助於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託物。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就是一種意象,是詩人表達“意”的寄託物,也就是說“秋”這個意象,在古典詩詞中通常就是“悲”,就是“寂寥”。造字角度講“秋”“心”就是“愁”啊!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 李商隱《夜雨寄北》,為什麼偏偏是“秋池”?“秋”就暗含孤寂、愁苦。又如“秋風秋雨愁煞人,紅藕香殘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寫的就是一個荷花凋謝、竹蓆嫌涼的秋天,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瞭時節,指出就是這樣一個蕭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顯示出全詞的傾向性。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指導學生理解掌握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有助於學生對古典詩詞的感悟與理解。

中學生讀不懂古詩詞,我該如何賞析,可從三方面入手

“達”,就是表達,是最終的目的。能“讀”,可“悟”,更重要的是把所讀所悟表達出來、表達到位。如何把所讀所悟的古典詩詞表達出來?就得讓學生理解並掌握古典詩詞賞析的專用術語。還是拿啟蒙篇《詠鵝》來說,從“讀”中,從字句中我們都基本能讀懂詩的內容,感悟到詩人的情感。那賞析時要注意什麼呢?如何表達呢?

首先要充分發揮想象能力,把鵝的情態想象出來,“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可以看出寫鵝陸上行走鳴叫的神態,鵝的聲音高亢嘹亮,一個“曲”字,把鵝伸長脖子,而且仰頭彎曲著嘎嘎嘎地朝天長鳴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

其次,要結合古典詩詞的寫作技法去分析,如鵝毛的白與江水的綠相對照,鮮明耀眼;再如鵝掌的紅與水波的清相映襯,十分豔麗。這兩句又形成對偶,迴環往復,其妙無窮。在這組對偶句中,動詞的使用也恰到好處。“浮”字說明鵝兒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動不動。“撥”字則說明鵝兒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動靜相生,寫出了一種變化美。就這分兩句,這暗含了古典詩詞中“對照”、“映襯”和“動靜結合”的寫作技法。當然,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寫作技法自然也是舉不勝舉。

再次字詞的錘鍊,運用的精妙方面,賞析古典詩詞時也要下功夫。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為什麼用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綠”,而不用動詞"到""過" 等。"到""過" 等只是機械地表達春風的到來,而“綠”是“吹綠”之意,化平淡為靈動,可讓人感受到江南春天那生機盎然的朝氣。再如賈島的“僧敲月下門”,為什麼用“敲”不用“推”?等等不一而足。“達”,我們在教學中就要重視引導學生理解並掌握好古典詩詞的專用術語,逐漸形成賞析能力,特別是所讀所悟後的表達能力。

古典詩詞言簡意豐,年代久遠,對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確實理解起來比較的艱澀,更別說賞析了。但作為中華文化之瑰寶,學習與傳承又是使命與必然。在古典詩詞的海洋中,我們是何等的渺小,本篇只為拋磚引玉,也希望能給大家以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