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垃圾桶”,瞭解“踢貓效應”的本質,別讓情緒傷害孩子


​情緒是會傳遞的,父母的壞情緒通過訓斥孩子的過程得到傳輸,會染壞了孩子。心理界有一個著名的 “靜止臉實驗”。

實驗結果認為,當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大吼甚至發火,即使只是冷淡焦慮的情緒,也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孩子不是“垃圾桶”,瞭解“踢貓效應”的本質,別讓情緒傷害孩子

一、 被家長情緒傳染的孩子有哪些表現

1、 失去自信心

孩子是單純天真的,他們不會理解父母的成人的情緒,當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發脾氣時,孩子內心會產生深深的恐懼感,並逐漸開始懷疑自己,慢慢地失去對自我的自信,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沒有主見。

2、 感到巨大的壓力

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心裡就會想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到底要怎麼做父母才不會生氣。每天都在思考這些問題中成長,逐漸會形成看人臉色做事情的性格,壓力倍增。

孩子不是“垃圾桶”,瞭解“踢貓效應”的本質,別讓情緒傷害孩子

3、 失去安全感

在面對父母的生氣、吼叫時,孩子是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的,他們會認為父母不愛甚至是討厭自己。尤其是在自己希望得到呵護時父母卻沒有及時地給予自己,孩子就會變得害怕自己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而逐漸喪失安全感。

4、 脾氣變得暴躁

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行為選擇,所以人們常說家庭教育甚至比學校教育更重要。愛發脾氣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是暴躁易怒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會認為亂髮脾氣是人之常情,從而自己也會表現得越來越過激。

孩子不是“垃圾桶”,瞭解“踢貓效應”的本質,別讓情緒傷害孩子

5、 變得具有對抗性

長期在父母發脾氣的狀態下長大的孩子更具有反抗的情緒,當父母生氣時他們下意識地會想要反抗父母,會變得不服從管教,甚至出現與父母對抗的行為。當步入社會後會變得與身邊的人不合群,格格不入。

二、 家長應該瞭解“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是心理學一個著名的結論:某一天有位父親因在工作上收到了批評而心情很差,下班回家後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鬧,感到十分煩躁,便罵了孩子一句,孩子心情不爽地踢了自己打貓一腳。

而貓在收到驚嚇後跑到大街上,迎面開來一輛小汽車,為了躲避貓,小汽車把路邊的小孩給撞了。

孩子不是“垃圾桶”,瞭解“踢貓效應”的本質,別讓情緒傷害孩子

這就很好地說明了情緒是如何傳遞給他人的的。一個人的情緒可以影響身邊的人,也可以影響一個不相干的人。“踢貓效應”給我們描述了一種壞情緒的傳播,猶如多米諾骨牌一樣,最終影響的是最後一塊骨牌。

上面那個故事中,如果那位父親能控制好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對家裡的小孩亂髮脾氣,也就不會有後面一系列的壞情緒的惡性循環了。

三、如何通過“踢貓效應”教育孩子

1、告訴孩子“踢貓效應”是損人害己的惡性循環

當家長有機會時可以通過新聞、媒體等把“踢貓效應”的故事和含義告訴孩子,讓孩子瞭解“踢貓效應”的危害,不要一生氣就亂髮脾氣,將自己不喜歡的情緒轉移給他人。告訴孩子要避免對人進行語言甚至行為上的攻擊,避免他人受到自己情緒上的傷害。

孩子不是“垃圾桶”,瞭解“踢貓效應”的本質,別讓情緒傷害孩子

2、父母不能成為“踢貓效應”的發起人

家長的言行是深刻影響著孩子的,要時刻記得自我的情緒管理,注意自己的行為,避免孩子學習自己的言行舉止。只有父母帶好了頭,才能推己及人地教會孩子有正確的行為。

3、教會孩子換位思考,做有效的情緒管理

每個人都不願意做別人壞情緒的發洩工具,教會孩子換位思考,既然自己不願意遭受他人的負面情緒,那別人自然也不願意當作自己發洩情緒的目標。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有氣自己疏解,切勿一生氣就將目標轉向他人。

孩子不是“垃圾桶”,瞭解“踢貓效應”的本質,別讓情緒傷害孩子

總結

孩子是最需要父母的關愛和呵護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儘可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也可以順便教會孩子擁有管理情緒的能力。

當自己有負面情緒時,不要將情緒嫁接於孩子身上,更不能攻擊的話語去針對孩子;當孩子犯錯時,也不要因一時的氣氛就大發雷霆,不管不顧,打罵孩子,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要學會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

好的情緒可以影響一個人,可以感染一個人,也可以改變一個人。


孩子不是你的二次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