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踩科學時,真的有用嗎?


原文標題:

Attackingscience on social media: How user comments affect perceived trustworthiness and credibility

在社交媒體上攻擊科學:用戶評論如何影響感知可信度與可靠性



當我們在踩科學時,真的有用嗎?

摘要:

某些科學領域的熱門話題會引起很多討論,研究團隊以此科學批評者的評論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兩組實驗。這些被批評的科學聲明來自下列四個話題之一(順勢療法,難民問題,轉基因食品,兒童牛痘)。批評者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批判:話題複雜程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專業度,或研究者動機。結果顯示,固有的態度會影響人們對於用戶評論,被攻擊的聲明及聲明來源的判斷。在控制態度變量後,研究者發現,只有批判評論是由專家做出的時候,人們對於科學聲明的可信度判斷會有所改變。另外,攻擊研究者的動機在降低科學聲明可信度上最有效,當然這無法降低人們對於研究者的專業度認知。



結論

1 固有態度(原有認知)是影響科學感知可信度和可靠性的最重要因素,因為人們在這一領域常常面臨信息匱乏的情況,大多數人在閱讀時僅僅閱讀標題,而網頁顯示的評論也只顯示最相關或者最近的,這都影響了人們的有效信息獲知。


2 在實驗中,根據數據研究者瞭解到以下因素影響認知的排序:首先是主題複雜,這也是大部分人使用並認可的原因;第二是研究發展爭論;第三是動機爭論,第四是研究者專業度。


3 實驗一顯示,可信度並不取決於評論形式,當然由於該研究集中在負面評論,所以可信度是否被積極正面,中立客觀評論影響這一點未知。實驗二顯示了在評論者被說明為專家的場合,在評論形式和評論影響上有很大的差異


4 同時在來源方面,在權威或慈善機構來源的科學聲明被更多人信賴。而對於科學家動機的攻擊,則會很大程度影響其可信度和慈善性。




當我們在踩科學時,真的有用嗎?


評價:

1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將批評進行分類討論的有效框架,將該研究和同類研究結合對比討論是很有必要的。同時由於樣本主要為學生,這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代表性和普適性。


2 研究者的興趣主要在科學差評如何影響人們的對其的信任度,以及科學解釋是如何被曲解的。未來的研究或許可以考慮,當人們也可以獲得評論者的真實信息(及評論來源)時,科學認知會如何變化


當我們在踩科學時,真的有用嗎?


【及實名制評論,最後可能發現,看科學議題熱鬧最積極的或許都是外行人。】



Source:

Gierth,L., & Bromme, R. (2020). Attacking science on social media: How usercomments affect perceived trustworthiness and credibility. Public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9(2), 230–247.https://doi.org/10.1177/096366251988927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