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到持續努力,放棄就會輕而易舉

本文共2154個字,閱讀需要3分鐘

做不到持續努力,放棄就會輕而易舉

一轉眼,2020年的第一個月已經過完了,大家年初立的flag實現了多少?

做不到持續努力,放棄就會輕而易舉

記得年初的時候,還能在朋友圈看到不少朋友給自己立下的目標:

2020,我一定要練出個馬甲線…

今年我要讀200本書!

2020年,我要成功轉行…

然而大部份人立的flag,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熱乎勁兒一過去,該幹嘛幹嘛。

信不信,2020年的flag,洗洗擦擦,搬到2021年,照樣能用!

畢竟,大部分人都逃不過“三分鐘熱度”的魔咒。


做不到持續努力,放棄就會輕而易舉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家都難逃“三分鐘熱度”的魔咒,只有小部分人能為完成目標而做到持續地努力?

因為持續努力這件事,需要的核心技能其實不是努力,畢竟努力這個行為我們任何人都做得到,持續努力的關鍵點,在於能忍受長時間的沒有回報

做不到持續努力,放棄就會輕而易舉

作者詹姆斯·克立爾在《掌控習慣》一書中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任何與時間複利有關的技能,最有力的結果總是姍姍來遲,這是人們很難養成持久習慣的核心原因之一。

就像竹子的生長速度,只有經過前四年的蓄力累積,才能換來第五年的爆發增長。

每一根竹筍在長成的前四年時間裡,露出地面的長度幾乎不會發生任何的變化。

然而從第五年開始,竹子的生長速度開始突破臨界點,以每天30cm的速度瘋狂生長,僅僅六週的時間就長到了15米。

做不到持續努力,放棄就會輕而易舉

所以在突破臨界點之前,我們的努力幾乎看不出任何效果。當我們做出了一些小小的改變,過了一段時間後沒看到任何效果,我們很容易就決定放棄。

打個比方:

做了三個周的瘦臉操,一點效果都沒有,於是放棄.....

練了一個月的字,字體還是醜,於是放棄......

跑步一個多月了,身體也沒啥變化,於是放棄......

所以你看,人性固有的缺點就是:當短期內的行動看不到效果,就不會再繼續努力下去了。

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人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的原因。

一旦這種類似的想法佔了上風,我們就會輕而易舉的拋棄已經養成的好習慣。所以,想要實現有意義的改變,必須要堅持很長時間。


做不到持續努力,放棄就會輕而易舉

怎樣破除“三分鐘熱度”的魔咒、讓自己持續努力下去?

1.建立夢想相冊,讓自己“提前”看到結果


既然明白了人性的缺點是短期內看不到結果,就選擇放棄,那就乾脆去順從它,在這個基礎上找辦法解決。

有一本理財入門書,叫《小狗錢錢》,講的是一隻叫錢錢的小狗幫助小女孩學習理財並實現夢想的故事。為了幫小女孩完成存錢計劃,它讓小女孩準備製作一個夢想相冊。相冊裡需要放各種和夢想有關的照片,並且要擺在自己經常看到的地方。

做不到持續努力,放棄就會輕而易舉

嘗試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相冊~

舉個例子,比如我想攢錢去美國旅行。

當我想到去美國旅行的時候,腦海裡想的並不是美國這兩個字,而是浮現自己在美國旅行的畫面。

那麼,我就可以打印幾張美國街道風景的圖片貼在夢想相冊裡,並擺在顯眼的地方,時刻提醒自己攢錢這件事。

這就是讓自己提前看到成功結果的一種手段。

因為,這本相冊集合了所有我完成夢想之後的場景,所以這些場景對我來說就有持續的吸引力和產生持續的刺激力,能減少我們中途放棄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2.學會製造短期反饋,建立成功心錨


既然我們習慣在看不到結果的時候,會選擇放棄,那麼,我們就要學會把大目標分解成容易完成的小目標,建立成功心錨,製造積極反饋。

心錨一詞在百科裡的解釋是這樣的:

它屬於條件反射裡面的一種形式,指:“人內心某一心情與行為、某一動作或表情的鏈接,而產生的條件反射”。

做不到持續努力,放棄就會輕而易舉

說白了就是條件反射或者一種反饋,舉個例子:

為了減掉30斤,你打算每天爬20層樓,結果第一天爬到7樓的時候,整個人已經累得不行了,第二天全身又酸又痛,無奈放棄,減肥失敗。

於是,這次失敗的減肥經歷就相當於一個心錨紮在你的心底。

往後,當你再想減肥的時候,上次的心錨就是一個負面反饋,暗示自己:減肥太痛苦了,算了吧!

所以,你又放棄了......

但是,如果在一開始的時候,把每天爬樓的目標分解成容易完成的小目標,比如——第一天只爬5層樓。

這樣,當我們完成了第一個小目標之後,就相當於有了一個「成功心錨」

那麼,成功心錨就是一個正面的反饋,不斷給自己製造積極的暗示,這樣我們第二天爬樓的時候,會迅速進入狀態,完成目標。

目標完成的越多就越得心應手,成功的經歷就像心錨一樣,能我們穩住心態,更好的輔助我們持續努力下去。


3.改變堅持做某件事的驅動方式——信念驅動


《掌控習慣》一書中提到:

“他們設定目標並決定他們應該採取什麼行動來實現這些目標,根本不考慮激勵他們行動的信念。如果不改變行為背後的信念,那就很難長期堅持下去。”

人們改變行為的三個層次由內而外分別是:身份、過程、結果。基於結果的習慣,重點在於目標,基於身份的習慣,重點是你想成為誰。

也就是說,我們做某件事,主要的驅動有兩個,一個是基於結果的方法驅動,一個是基於身份的信念驅動,這兩個有什麼區別呢?舉個例子:

方法驅動:聽說瘦的人拍照很上鏡,所以我決定減肥。

信念驅動:我要成為一個身體健康、身材勻稱的人,我要減肥。

發現了嗎,靠方法驅動去做某件事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目標背後最根本的原因:我為什麼要去做?

做不到持續努力,放棄就會輕而易舉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只有小部分人,願意為自己的目標保持努力的狀態,因為他們做事是由信念驅動的,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他們有自己的信念!很清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至此,我們都要相信,沒有人天生就是自律狂,保持長期的努力並不難,一切都可以靠方法去做到!

*作者簡介:豬豬有前途,分享成長乾貨,我們各自努力,頂端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