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為什麼很多人希望發現金,但各地基本上是發消費券?

疫情之後,各大城市基本上都在發放消費券,我也參與了當地的抽券活動,可惜並沒有抽中。

雖然跟什麼都不發比較起來,發放消費券就已經很好了,但是客觀地講,大家都希望發放現金,而不是有限制的消費券。

疫情之後為什麼很多人希望發現金,但各地基本上是發消費券?

其原因很明顯,現金可以無限制地安排使用,而消費券裡面的門門道道就多了,還不能隨心所欲地去使用,這兩者之間誰好誰壞當然不必多說。

在經濟學的理論界,早已就這個問題專門進行過討論。各個城市發放的消費券,我們可以理解為接近於是一種實物補貼,而發放現金則是現金補貼,所以我們要比較的,就是實物補貼和貨幣補貼。

經濟學家認為,幫助民眾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大家發放貨幣補貼,同時讓市場充分發揮功能就,大家收到錢以後,再通過市場去取得所需要的商品。

疫情之後為什麼很多人希望發現金,但各地基本上是發消費券?

發放一張60元的牛奶消費券,人們只有去購買牛奶,才能享受到相應的補貼。但是,如果你給大家發錢的話,他就不僅僅可以選擇牛奶,他還可以選擇雞蛋、蔬菜、肉類等等。

但令人意外的是,很多地方一般不給大家發錢,而是給他們實物,或者發放相應的消費券,讓大家去購買指定類型的商品。為什麼?

原因主要有兩個:

疫情之後為什麼很多人希望發現金,但各地基本上是發消費券?

一是政府手中可能錢不多,要發錢必須先收錢,經濟不好增加稅收顯然不妥當,印鈔票的做法現在也不合適了。既然沒有錢,就沒辦法給大家發錢。而消費券是有關商家在政府組織下共同來發放,類似於集體做的一次廣告營銷,其中需要政府承擔的部分,可以在消費完成後產生的稅收中得到彌補,這樣就比較便於操作。

二是政府有某種擔心,把錢發給大家,大家可能不會用於消費,這樣難以發揮刺激消費的作用。另外,大家即使用於消費,可能所消費的東西並不是生產體系中積壓的商品,這會加劇供需的錯位,不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