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用蓖麻葉養蠶,你聽說過嗎?

圖:來自網絡

上週,在愚伯的自留地,發佈了我撰寫的《當年家裡養蠶的日子,終生難忘》,不少的讀者紛紛留言:說自己小時候也養過蠶寶寶,有的還給我私信,回憶當年養蠶的見聞等等。


故事:用蓖麻葉養蠶,你聽說過嗎?


前天晚上,老伴看了對我說,“你光知道桑蠶,知道不知道麻子(蓖麻)葉養蠶?”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上級號召養蠶,公社供銷社在顯赫位置貼出“安民告示”,縣廣播站天天早、中、晚,一天三次廣播養蠶的好處。老伴那時上農業中學,半耕半讀。中學生養蠶,成為微山湖畔的一大新聞。她和她侄兒沛紅一起養。說是侄兒,其實年齡相當,她比侄兒大兩歲。


“姑娘,到哪找蠶子?”那天下了小雨,小風小雨,滴滴嗒嗒,時下時停。風一陣,雨一陣。老伴的名字叫劉雲。領著侄兒沛紅,頂風冒雨,一氣跑到供銷社,售貨員叫王小朋,見是兩位中學生,有點不相信她們能養好蠶。劉雲表了決心,買到巴掌大小的蠶籽板。蠶籽板上,密密麻麻蠶籽,宛如芝麻,滿天星星。


故事:用蓖麻葉養蠶,你聽說過嗎?


劉雲和沛紅暖籽,不像娘把蠶籽放進褲腰帶上,她們回家找幾塊棉絮,棉絮柔柔的,棉棉的,暖暖的。兩週,那巴掌大的蠶籽板蠕動了,蠶籽變成了幼蟲。她們喂幼蟲,不喂桑葉,喂麻子葉。那時,屋前房後,坑邊河邊渠邊,家南大邊溝,一棵挨一棵,層層疊疊,遍地都是,比桑樹桑葉好找。


大的麻子棵,像棵大樹,七股八杈,但不是樹股樹杈堅硬,不是木本,是植物,嫩,翠。不用爬上去,伸手可摘。劉雲摘一抱,沛紅摘一抱,夠了,幼蟲蠶食量小,一天一夜,幾大把夠了。


沒過幾天,供銷社售物員王小朋來了,一來看看,二來指導養蠶,這叫服務上門。“不錯,不錯,就這麼幹!”小王的鼓勵,更鼓舞了劉雲、沛紅,養蠶的積極性。


故事:用蓖麻葉養蠶,你聽說過嗎?


又過了幾年,農中的代生物課的老師李佳,帶領一幫男女學生來了,他們把這裡作為辦學基地,活生生的家庭課堂,縣鄉領導驅車前往,剛放秧的南瓜,因著人群擁擠,被踩傷了幾棵。


一開始,爹媽不支持,說是學生應好好地上學讀書,養什麼蠶?那時,出現了全國“回鄉種田”的典型董加耕、邢燕子。一位縣婦聯領導誇讚劉雲、沛紅,就是微山湖畔的董加耕、邢燕子。


縣供銷社小王的親臨指導,農中師生參觀,縣鄉領導誇讚,給劉雲、沛紅養蠶注入了力量,她們更加起勁了。


啥事並不是一番風順的。蠶臨上初那幾天,蠶食量特大。幼蟲時小如螞蟻,麻子葉剪碎,碎似絲,星星點點。蠶上初,食量大如牛,幾捆幾抱放上去,沙沙沙一掃而光。這天下起雷暴雨,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坑滿嚎平。劉雲帶領侄子,衝進風雨裡,淋成落湯雞!


那天,老伴回想起七十年代和侄兒養麻蠶的一段經歷,歷歷在目,講起來,滔滔不絕。最讓她們激動的是籽蠶上樹。那天正好姑娘出嫁,要嫁人了。屋裡屋外,房前屋後,杈子、掃帚,擺滿一地。


一夜之間,那杈子股上、掃帚把上,爬滿粗粗的、亮亮晶晶的成蟲,說變就變,像萬花筒,像變魔術,成蟲不見了,一個個蠶繭,像鈴鐺似的琳琅滿目。


最忙碌時節,是用剪刀一個個將蠶繭剪開,呈現蠶蛹。假如不剪,過幾天,撲啦啦,蠶蛾飛出,若干天后,蛾變籽,繁衍生息,週而復始。


故事:用蓖麻葉養蠶,你聽說過嗎?


蠶蛹可以食用,放進油鍋,就好比煎蟬,黃燦燦,香噴噴。這時候,供銷社王小朋開始收購,劉雲、沛紅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