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習俗,今日“媽生”,你吃豆芽韭菜炒麵線了嗎?

媽生就是媽祖誕,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崇拜起源於福建莆田地區,宋元以後,逐漸流行於中國沿海各地,並傳播到國外。潮汕與福建毗鄰,又多莆田移民,很早就接受媽祖信仰的影響。

潮汕習俗,今日“媽生”,你吃豆芽韭菜炒麵線了嗎?


宋代,南澳已經有了媽祖廟。元代,船民又在今天的媽嶼島上建廟祭祀媽祖。明清以來,媽祖信仰在潮汕廣泛傳播,從沿海到內地,出現了眾多的媽宮(天妃廟)。這些廟宇在媽生這一天,都會舉行祭祀媽祖的儀式。

但是,只有在漁民和商、船民的聚居區域,媽祖誕才能夠演化成節日。這些以出海捕魚和行船貿易的民眾,對媽祖都很崇拜。平時,出海之前要先到媽宮乞保平安,安全返航之後又要到媽宮去報平安。

打造新船,下水前要用三牲禮餅祭祀媽祖。逢年過節,也要準備好祭品,到媽宮答謝神恩。每年媽生,他們會更加虔誠地膜拜致祭,而形成了一些節日風俗。

潮汕習俗,今日“媽生”,你吃豆芽韭菜炒麵線了嗎?


在民以漁為業的南澳島,媽祖是最受崇敬的神明。媽生這一天,漁民們都停止捕撈作業,在船上供奉媽祖的牌位。島上的18座媽宮,都要請戲班演戲酬神。廟裡香菸繚繞,廟前鼓樂喧天,十分熱鬧。沿海的港口漁村,媽生的風俗,與南澳大抵相同。

地處榕江中游的棉湖古鎮,媽生的習俗,又別具一格。清代的棉湖,是一個商業經濟相當發達的市鎮,榕江上中游地區出產的蔗糖和糧食,依憑著榕江水運的便利在這裡集散。

前來貿易的船隻往來如梭。每年三月二十,棉湖鎮的糖商,要將鎮中三座媽宮的神像,迎請到文祠集中祭拜。這一天,許多大舸海舶的船主應邀前來赴會祭神。棉湖鎮前河段,千帆萬艘雲集。不少船主聘請外地樂班隨船同來。

江面上,鑼鼓震天,歌吹飄渺,此起彼伏。鎮裡的居民,被吸引到河邊來聽曲,大堤上人山人海。這種慶賀媽生的集會,持續兩夜。媽祖的神像選定時辰起駕宮,接著,神誕日就要開始了(王澤暉《商賈雲集嗩吶船》)。民國以後,機器製糖興起,土糖生產日趨沒落,榕江航運隨之消歇。當年棉湖媽生盛況,卻仍讓人記憶猶新。

潮汕習俗,今日“媽生”,你吃豆芽韭菜炒麵線了嗎?


老汕頭的媽生,另有一番熱鬧,汕頭老市區有五座媽宮,以昇平路頭的老媽宮最為有名。汕頭的埠市,據說就是依託著這座神廟形成的。後來,汕頭開埠,規模日益擴大,但依舊保留著港口城市的特色,海運商貿保證了城市的繁榮。

因而,媽祖在這座城市居民的心目中,也保有她顯赫的地位。媽生神誕,在汕頭一直是個重要的民俗節日。焚香頂禮,演戲酬神之外,汕頭的媽生,有一種值得一提的習俗。

潮汕習俗,今日“媽生”,你吃豆芽韭菜炒麵線了嗎?


這天,汕頭埠的船民、商戶、人家,一定要吃豆芽韭菜炒麵線。豆芽本地人又稱豆生,這種傳統節日食物,大概是商人們用諧音取其“長久生財”的兆頭。

但又有一種解釋,以為這種習俗來源於媽祖“機上救親”的傳說。傳說有一次,媽祖的親人出海遇風。媽祖正在家紡線,感知父兄險情,立即閉目遊神,前往救援。她用手挽緊紗線,使海船上的桅杆帆索不致被風暴撕斷。親人也得以安全返航。人們在這個節日吃麵線以紀念媽祖,寓有消災化難、祈求平安的含意(楊秀彥《汕頭老媽宮與潮汕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