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你將來會被餓死,皇帝:我賜你金山包你有飯吃,還是應驗了

顏色不是非黑即白,事情不是非對即錯,人也不是非好即壞,一個人無論在為人處事方面有多麼的滴水不漏,還是會有人不喜歡他。這些所謂的標籤,其實都是人為的從這個人的行動中得來的。雖然,歷史上有太多人被貼上忠臣、奸臣的標籤,但是,他們一定好到萬人敬仰,壞到萬人唾罵嗎?

算命:你將來會被餓死,皇帝:我賜你金山包你有飯吃,還是應驗了

漢朝鄧通是一個極其諂媚的人,司馬遷曾這樣評價鄧通:“鄧通無他能,獨自謹其身以媚上而已。”那麼,鄧通真的是一個大奸大惡之人嗎?鄧通在入宮前是一個撐船技術高超,掌管行船之事的黃頭郎,因為,穿著打扮與漢文帝夢境相吻合,便得到了無上寵信。

鄧通本人並不貪戀權勢,相反他性情溫和、處事謹慎、不與人為敵、不喜歡炫耀張揚。鄧通伺候漢文帝期間,曾多次被賜休假,但是,他卻沒有出去過。此外,漢文帝前前後後十幾次賞賜鄧通錢財達億萬,以至於,鄧通成為了在當時富甲一方的大人物。

有一次,漢文帝召來許負為鄧通看面相,許負直言:“鄧通以後會餓死。”漢文帝聽後,很不高興地說:“鄧通的富貴仰仗於我,怎麼會被餓死呢?”

於是,便賞賜給了鄧通一座銅山,並給了他鑄造銅錢的權力。

算命:你將來會被餓死,皇帝:我賜你金山包你有飯吃,還是應驗了

其實,這在漢朝不算是一個特權,因為,各諸侯國都會自己鑄錢,所以,賞賜銅山與賞賜金銀珠寶的性質沒有太大的區別。況且,鄧通及其家人對漢文帝的賞賜懷有一顆敬畏和感恩之心,在鑄造錢幣的時候,每一枚銅錢的燒製都嚴格按照程序進行。

他們在鑄造錢幣的時候,絕對不添加鉛、鐵以謀取私利。但是,又有多少人會嫌棄自己錢多呢?鄧通作為一個大夫能做到這樣實屬不易。他們鑄造出來的錢幣色澤亮、分量足,深受漢朝官員以及百姓的喜愛,因為質量出名,在各諸侯國之間流通的極為頻繁。

在漢文帝時期,鄧通曾經得罪過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之後,漢景帝繼位,便將鄧通革職查辦,導致他後來窮困潦倒,果然被活活餓死,這也應了許負的預言。其實,鄧通得罪太子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在漢文帝面前說太子的壞話,而是說了太子的好話。

算命:你將來會被餓死,皇帝:我賜你金山包你有飯吃,還是應驗了

漢文帝患有頑疾,鄧通因為感念文帝對他的寵信,經常為他吸吮患處的膿液。

有一次,文帝問他:“天下間誰最愛我呢?”鄧通說:“沒有比太子更愛您的人了。”這明明是為太子說好話,可是,壞就壞在太子入宮詢問漢文帝病情的時候,文帝讓太子為他吸吮膿液,太子卻面露難色有所不願。事後,太子聽說鄧通經常為文帝吸吮,使他感到慚愧,且記恨上了鄧通。

由此可見,鄧通真是天底下最冤的人,苦心積慮為別人說好話,卻因為自己的感恩之心被記恨。

申屠嘉是一個名垂史冊的人物,歷經漢五朝歷史。有一次,在朝堂之上,鄧通坐在漢文帝旁邊,於禮不和。申屠嘉看不慣漢文帝這樣的安排,當即就說:“文帝不應該寵信臣子把禮節荒廢。”但是,漢文帝只說:“會私下裡好好管教。”但卻沒有把鄧通安排到其它位置。

下朝後,申屠嘉派人告訴鄧通要他即刻來丞相府,不然,便將他的手砍下來。鄧通在丞相府受盡折磨,不僅磕頭謝罪,還差點把命都丟了。之後,漢文帝琢磨著申屠嘉的氣該消了,才召鄧通回宮。

算命:你將來會被餓死,皇帝:我賜你金山包你有飯吃,還是應驗了

申屠嘉是一個忠臣,他敢於直言不諱,敢於指出皇帝不合禮節的地方,但是,鄧通卻何其無辜,他只是一個小人物,被皇上安排坐在這個地方,哪裡有說不的權力。因為,申屠嘉的一句於理不合,他成了忠臣和皇上之間的犧牲者。雖然,錯不是他犯下的,但是,責任卻要他來承擔。

申屠嘉是一個忠臣,但是,他也是一個有私心的人。

漢景帝時期,寵信晁錯,晁錯曾經數次上奏請皇上改革法律制度,於是,漢景帝便採納了很多有用的意見。當時的申屠嘉雖然位居丞相,但是,卻沒有大的作為,嫉妒晁錯能隔三差五的提出意見被景帝採納,於是,暗暗將晁錯記恨在心裡,處處找尋晁錯的麻煩。

有一次,晁錯因為進出宮門不方便,便私自做主鑿了一道牆砌了一堵門。之後,申屠嘉便把這件事上奏給了漢景帝。因為,晁錯早先向漢景帝自首求饒,所以,這件事才不了了之。

但是,申屠嘉卻在回家後,因為氣憤吐血而亡。

算命:你將來會被餓死,皇帝:我賜你金山包你有飯吃,還是應驗了

其實,人都是有私心的動物,都會下意識地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事情。但是,不管一個人是好還是壞、是奸還是忠,都需要長時間審慎判斷,不能因為鄧通、晁錯等人受皇帝的寵信,就認為他們是大奸大惡之人,以至於,給他們扣上“壞人”的帽子,卻忽略了他們從來沒有主動做過傷害其他人的事情。

此外,不能因為申屠嘉資歷老、官拜丞相,就認為他是一個賢能之人,而忽略他其實並沒有什麼突出貢獻,功績平平。

所以,世間發生的一切事情都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每件事情都是其發生的道理,人也是一樣。

【《漢書·卷四·劉恆紀第四》、《漢書·卷五·景帝紀第五》、《史記·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史記·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傳第六十五》、《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