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走過多少路,才能過上想要的生活?

你要走過多少路,才能過上想要的生活?

作者 | 群若

01

昨天在北京的老同學找我談心:年少的時候總以為自己可以做好多事情,到了三十多歲還是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些年雖然自律不夠,但是也還算努力工作,業餘宅家看耶魯公開課,知乎果殼關注無數。現在十年過去,每天還在擠地鐵,工資依然是數千元,不禁陷入迷茫糾結。

生活一地雞毛,瑣碎絕望,去醫院測試說我得了輕度抑鬱症。

無力感總是如影相隨,寂寥的深夜,恍然之間想起十年前勾勒出的未來版圖:有一份薪水很高且能實現自我價值的工作,走遍想去的地方,遇到想愛的人等等。

很遺憾,現狀卻和當年預想的大相徑庭。

心事層層疊疊,她在很多個失眠的夜裡不斷地追問: “我的人生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我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那些曾經以各種藉口為由逃避的問題,如今人到中年一次一次的顛覆她的認知。一次比一次的痛苦,也一次比一次的焦慮。

要麼是看著黑暗吞噬自己,要麼是用幻覺麻痺自己,始終無法接受曾經志存高遠,如今泯然眾人。

卯著勁批鬥著自己,利劍洶湧而至,怎麼能不受傷?

前段時間我遇到一個30歲的訪客,她每段戀情都止步於親密之前,後來才知道是她隱藏在心底的自卑在作祟:

她覺得作為女性,身材應該是曲線柔美的,胸必須是要大的,而她無法面對自己扁平的真實,覺得羞愧自責,更深入交談下去才體會到她苦不堪言的背後,

是她對自己不僅僅是身材還有其他各種性格方面的苛責與不滿,所以每次都是愛情裡的短跑逃兵,在對方想要加深瞭解的時候倉促離開。

是不是要多美好多優秀,才能值得愛與被愛?

她說:在逃避之後,我總假想著如果自己可以多完美,像某某一樣,如果我是那樣理想的樣子,一定比現在更迷人。這樣在遇到喜歡的人時,才可以有資格去擁有愛情。

這是她的思維誤區。自卑只是掩護的防禦機制。

她始終無法面對真實的不夠完美的自己。她所看到的很多朋友身材好性格優秀種種,其實也只是倖存者偏差,因為注意力在哪裡,所關注的就是那一小批念念不忘的類型。

人性的弱點在於大部分人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所沒有關注的背後,是無數沉默證據的存在。

那些人,那些事,都莫不過如此。更何況,她以為所見的“別人家的完美”其實也只是假象。

看不見的地方,君不見傷痕與陰影。意識到這一點,才會再度審視自己的無知。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的“真自我”、“假自我”理論也認為,人要按照真實的自我去活著,一個人在“真自我”的狀態下,能夠有一種“現實感”,對現實會有真誠的自發的體驗,即能夠覺得自己的感受是符合客觀世界的。

因此,在面對不如意的時候,不會把所有的問題歸因為“一定是我自己的問題,我自己不符合既定的期待”。

其實我想表達的也就是,無論你現在的狀態多糟糕,三十多歲一事無成還是諸多疼痛,都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勇敢地面對事實:你只是個普通人,你做不到你假想的樣子,你沒有活成你想要的樣子,並不可恥。

我們很大概率竭盡全力也很可能只是做個愛因斯坦的第三隻小板凳——雖然難看,但是已經超越了前兩個的手工作品。

但是隻要每一天都在積累,在精進,在改變,就夠了。

所以,親愛的,你欠真實的自己一個擁抱,當你意識到總有些事,有些人,你無能為力,不必自責不必執著,你才會在高潮般的幻想和真實的撕裂裡步入了成長的第一步階梯。

02

上週在美女作家的群裡,有失意的女孩分享了她的故事:

三十三歲了,一事無成,同齡的朋友們都已經有家庭有事業有房有車有存款,而我呢,依然是月入3000+,前任男友劈腿閨蜜,現任渣男欺騙感情,無一方陋室,無一畝薄田,青春好像都’’餵了狗’’,我的人生要多慘有多慘,充滿了失敗。

其實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並不意味著人生的失敗。

過去的錯過與過錯,都無法定義你。

真正的失敗,是你的精神已經被打垮。你變成了塞利格曼實驗室裡的旺旺,在習慣性無助的深淵裡再也不願意奮起一搏。

而這個群裡分享的女孩,她痛定思痛,交過那麼多智商稅後才意識到眼淚無用,只有啟動大腦理性分析現狀,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出實際的改變。

後來她報名了健身俱樂部,學習肚皮舞,保住身體的曲線和努力的本錢;重拾英文專業,在本職工作以外開始學習做國際貿易。

她說如今根本沒有時間自怨自艾矯情悔恨,人生恍然剛剛開始。


她已經決然和往事告別,認囧,再見。永不回頭。


那麼在這一刻,她所做的選擇,才能定義她 。

只有以強悍的狠心才能把自己從過去的河流裡抽離上岸。

很殘酷的真相是,不少人在品味痛苦後成癮,選擇了一再而再的咀嚼,摧毀了後續很多的可能性。

倘若她堅持下來了,至少舞蹈鍛鍊了體形和身體,嘗試新的兼職工作也拓展了視野,刷新的態度也可以為本職工作和社交帶來絲縷進步。

她沒有有畫地為牢,她邁出了第一步。

03

那麼勇氣過後,如何才能心平氣和地堅持為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持續作為呢?

請堅持以下三步:

  • 放棄全能幻想,對內耗喊停

你想要的和你所擁有的差距越大,內心的衝突越激烈,內耗便綿綿無絕期。如果不從這種無止境的心理損耗裡走出來,年紀一年年增長,你可能終生都活在求而不得的痛苦裡。

拿普羅大眾追求的財富為例,如果你不想通過緩步的努力去獲取想要的,總是奢望一步沖天,你會反覆地困惑:明明很想賺錢,看到身邊一些牛人資金逐利縱橫自如,等到你買賣的時候,偏偏已經灰飛煙滅,你賣了就漲,買了就跌,錢彷彿和你總是反向而行,越來越南轅北轍。

某一天你無可奈何地意識到:沒有一次能踏準節奏,這麼多年的追逐猶如水中花,手中沙,總也留不住。

因為你沒有弄明白什麼是“可能”與“不可能”!

舉之前投資來說,金融交易的困難在於多種不同的變量共同起作用,風險的不確定性,積累的專業程度和對宏觀經濟週期的把握等等,都會造成認知的形成。

僅僅普通散戶級別的你如果幻想跌了買進,漲了賣出,加速度與激情中步入人生雲巔,實現財務自由就是極低的概率,稱為“不可能”。

承認自己的“不可能”,放棄自己的全能幻想,才會直面真實的“可能”,你把用來幻想做白日夢的時間拿來精進自己擅長的工作,找到和自己性格特質相匹配的定位,持續的堅持,則是極大概率。

哪怕上不了高峰,也不會跌落谷底,稱之為“可能”。

根據你現在的處境,降低期望預設,為大概率的“可能”去努力徐步向前。

你會發現,大腦少了大部分的內耗,清明澄淨很多。

  • 行動,立即,馬上,現在

也有很多人會問:我這麼大年紀了,還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還來得及嗎?

人們總是這麼急切,彷彿未來一定寫出了答案,自己只肯為確定性的結果才肯有所行動。

這個要看你的定義,你要問清楚你想要的樣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你的理想自我和真實自我有多少連貫性?是不是基於理性的分析所得?

都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一是十年前,二是現在。

那麼你有什麼理由不去盯牢現在,短期來看,你也許還會迷茫糾結看不清方向,可是數年後,你會驚喜於質的變化。

你認真工作,生活,學習,運動,調養自己,所有的體驗與經歷最終會賦予你答案。

所以沉下心來去行動,這是你唯一的出路。

  • 反省自己的價值觀和認知思維

馬克·曼森在新書《重塑幸福:如何活成你想要的模樣》中向生活在都市中的每個人發出善意的警告:

多年來,媒體渲染的一些“有毒”的價值觀才是帶來焦慮的元兇。

如果你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碌碌無為,如果你過分在意朋友圈、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如果你感覺很孤獨、在城市找不到立足之地,那麼,你可能正在面臨這種焦慮危機。

要有多少錢,才能找到安全感;要擁有多少技能,才能少點職業迷茫;要買幾套房子,才能跟上階級上升的通道;一生要經過多少痛苦的折騰,才能與自己和解?

鋼筋水泥緣何困住了想要自由的心,你要反省你的價值觀是不是過度單一化,有哪些隱藏的問題?是不是被外圍所綁架?是什麼一再地侷限你的認知思維?

還有些人,總是過度地在意“我”,沉浸在自己營造的世界裡,痛苦折磨。

我有個老友,就是如此,三年前和我談起婆婆的雞毛瑣事,三年過去了,每次傾訴,無論談什麼話題最終都會打個圈圈繞回到對婆婆的憎恨上。

這三年裡,她的工作和生活頹然不堪。

而實際上,三年裡,房價翻倍了,世界變樣了;有人換了新工作已經重新站在時代的風口上了;有人已經學了新的技能,完成職業轉型了。

周遭在急速地發生變化,她卻被困在原地,深陷於兩個女人的紛爭,白白浪費了大好光陰,實在讓人惋惜。

她以為所遭遇的痛苦就是她的世界,沉浸在其中走不出來,卻忘了去反省這個認知本身就是錯誤的。她本可以擴大自己的疆域,走出去,山長水闊,星海遼遠,擺脫慣性的認知固化,從而擁有更大的視野和成長機會。

只要你願意反省自己的價值觀和認知思維,持續熱情地學習,改變終會緩慢發生。

最後想說的是,無論你之前過的如何,你有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那都已經結束了。

結束了。

退後一步是黃昏,向前一步是幸福。

生命是一場沒有回程的旅途,更何況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都未為可知,你有什麼理由不從此時此刻開始酣暢淋漓地活一場?

就算僅僅為了不辜負。

你要走過多少路,才能過上想要的生活?

作者 | 群若,專欄作者,心理諮詢師,職業生涯規劃師,陪你解鎖情感與職場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