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冷兵器刀的發展史》——淺析古人對武器獨特的智慧

引言:

在古代的冷兵器時代,刀非常普遍在於軍隊和百姓的生活之中,也是戰爭中重要的武器。刀是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長之一,九短之首。

既然刀的用法很多,也很方便。那麼刀這個兵器是怎樣進入到人類的發展史上的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上古時代人們用石頭或者是動物的骨頭,外殼製成石頭打磨製成的刀。

人類史前時代已有石刀。一般用堅硬的石塊磨製而成,呈長圓形,背側有雙孔,可捆紮在木棍上,一側為刀刃。所用的石料以石英荷和砂岩為主,也有少量的隧荷和水晶。

從《冷兵器刀的發展史》——淺析古人對武器獨特的智慧


還有用饒骨和其它動物腿骨打製成的骨刀,鋒刃都很銳利。這些早期的石刀、骨刀輕便鋒利,適宜用作剖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衛,還未正式用於戰爭。

石刀、骨刀製作起來很簡單,材料也遍佈很廣泛,用途上給生活帶來了方便,讓社會更好的髮型起來。

隨著冶銅術的發展,出現了用青銅製作的青銅小刀

冶銅術的興起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代的青銅器並未如玉禮器那樣成為時代的標誌性器物,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也很有限。

直到約公元前21世紀的夏文化時期,中國歷史才真正進入到了青銅時代。河南登封、山西夏縣等處出上銅容器殘片和銅鏃,表明夏代已進入青銅時代。

商朝青銅時代鼎盛的時候銅刀開始漸多,一般刀身較小,刀形較寬,刃端多向上翹,其製作如同石刀。有直柄刀、獸首刀、長刀等。商末至西周刀的形制仍沒有太大變化。同時,西周時期出現了青銅大刀,柄短刀長,有厚實的刀脊和鋒利的刀刃。那時的青銅刀質地較脆,缺少韌性,劈砍時容易折斷。與同時代的銅劍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體笨拙,遠不如銅劍精巧鋒利。因而刀遲遲沒有投身戰場。

西漢時期隨著鋼鐵的出現,刀的製作工藝得到了更好的改善

西漢是鋼鐵的時代,蓬勃興起的鍊鋼業將漢軍隊鑄成為那個時代罕見的鋼鐵雄師。除了鋼鐵的盔甲,鋼鐵還給兵器提供了更為堅韌的骨骼,催生出長度超過1米的環首刀、長度超過1米4的漢劍。

刀在形狀上發生了改變,形制上刀身加長,並且已有專門的戰刀佩刀的分別。佩刀講究式樣別緻,鑲飾美觀;戰刀則注重質地堅韌,作工精良。在當時,兵車已漸漸退出戰場,取而代之的騎兵隊成為作戰主力。因此單純的刺兵器不足以發揮效力,擅長劈砍揮殺的鋼刀的製作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西漢中期以後出現了用鋼鐵鍛造的環首刀。

  • 戰爭利器——環首刀

環首系的刀(刀柄端帶金屬環),是漫長華夏文明中的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武備種類。它一度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作為主力近身格鬥武器保衛著華夏文明的繁衍和輝煌。而環首的出現應該是出於實用和美學的雙重原因,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連繩套掛手穩定握持、還能墜掛飾物和刀穗。

從《冷兵器刀的發展史》——淺析古人對武器獨特的智慧

(環手刀示意圖)

環首刀最初是做為騎兵的劈砍武器來取代原本的漢劍。漢劍由於雙面開刃而不利於馬上作戰、不利於劈砍、易折斷,這在對匈奴騎兵的近身戰鬥中非常不利。而環首刀單面開刃、厚脊,在當時而言是最利於砍殺的兵器,加上強弩鐵戟的長短程配合,大大加強了漢騎兵的攻擊力(當時世界上尚未出現馬鐙)。

環首刀的刀型構造刀型上,漢代環刀纖長挺直,部分帶有內弧,尚無成熟的刀莖結構特徵。長度上大環刀基本都在100cm左右,很多環刀達到了110cm甚至超過120cm,而這些除少部分是雙手長柄外,大多都是單手握柄的結構。

在三國之後,環首刀作為一個經典和傳奇橫跨過近300年時光直到唐代中期。環首、窄身、長刃、直背,這系列特徵的環首刀在華夏武功最燦爛輝煌的一千年裡扮演了主角。

  • 尊貴威武象徵——佩刀

漢朝時,上自天子,下至百官無不佩刀,並以佩刀的種類、形制的不同來表示達官貴族的身份等級。例如東漢中山穆王劉暢生前的佩刀全長1.05米,刀身飾有線條流暢的錯金渦紋和流雲圖案。其工藝之精細、裝飾之華麗令人歎為觀止。當時的文官武將都極為推崇寶刀,甚至視“好馬快刀”為寵物。

兩漢三國時期,上至國君下至群臣,莫不看重佩刀。那時有名的刀匠有阮師,據說他所制的阮家刀“截輕微無絲髮之際,斫堅剛無變動之異常”,堪稱稀世寶刀。

舉個例子,蜀漢的蒲元,他運用當時的先進淬火技術造刀,具有獨到之處,曾奉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鋼刀3000把,鋒利無比,被稱為“神刀”

佩刀的作用主要是在外觀上做的很好,才能很好的顯示出尊貴的地位。佩刀在工藝上也比其它刀做的更精美,可能是因為佩刀用途的需要。

在唐朝時期刀又發展成了另外四種:儀刀、障刀、橫刀、陌刀。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儀刀吧!

  • 儀刀

這裡叫儀刀的稱呼,因為它常常是宮中侍衛使用的刀具。儀刀外型最接近其祖先“環首刀”,主要為禁衛軍千牛衛和儀仗使用。儀刀又稱“長刀”,“細刀”,“千牛刀”其實就是儀刀。多出現在重要的禮儀場合。

從《冷兵器刀的發展史》——淺析古人對武器獨特的智慧


儀刀的頂部有一個圓環,使用的人手握在圓環處,將刀豎直立在身前。因為儀刀的樣式森嚴,特別適合御林軍和朝中侍衛使用,於是常常會將刀頭的圓環雕刻成龍河鳳凰的樣子。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唐)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開成元年:丁未,皇城留守郭皎奏:“諸司儀仗有鋒刃者,請皆輸軍器使,遇立仗別給儀刀!”

儀刀作為皇家御用軍隊和侍衛的重要兵器,刀比較長,形制上“施龍鳳環 ”,承襲漢環手刀式樣, 裝飾上 “裝以金銀”極盡奢華,這樣精美的環手大刀不僅是大唐威儀的體現,同樣也深遠影響了中國冷兵器的發展,這樣的環手大刀隨著各國使臣的往來,流向四方。

唐朝時期經濟繁榮,常海外通商,這種製作精美的刀具就被裝飾上金銀飾品,跟隨各國的使節遠赴海外,可以說是唐朝的牌面了。日本、高麗、土蕃都深受儀刀制式的影響。

  • 障刀

障刀的用途是蓋用障身以禦敵。意思是障刀輕便靈活,便於近身肉搏。當士兵手中橫刀或者陌刀因為貼身而不便使用時,障刀就成了近身主導武器,所以有蓋用障身(障刀+身體)以禦敵說法。

  • 橫刀

橫刀不是一種獨立的兵器,而是唐代刀的一種式樣,為中國主要是隋唐時代的兵士佩刀。它是作為唐代主要軍隊的制式裝備之一。刀型傳承自漢環首刀,唐朝前期大部分軍用橫刀均保留著環首。

橫刀為中國隋唐時代軍隊兵士佩刀,亦為唐代刀四種形制之一。即:皇宮士兵、衙役、捕快、守城站崗士兵、巡邏士兵所配之刀。(類似現在警察交警的配槍,警棍),不難理解橫刀多為60~80釐米。

因橫刀刀身筆直,中正不阿,既有“劍的王者之風,又有刀的霸者之氣”現代俗稱“唐刀”多指橫刀,以橫刀為代表。

  • 陌刀

陌刀是中國唐代長柄刀的一種。開始時使用陌刀是為了對抗突厥騎兵,後來在諸軍流行則是對付以騎兵稱雄的唐之“四夷”。

盛唐時完善的節度使制度使得軍隊的裝備,訓練走向正規化,陌刀也因此成為唐步兵的主戰兵器之一,成為常規裝備,節度使制度的設立使得諸鎮招兵買馬,建立了中大的騎兵,騎兵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又使得剋制騎兵的兵器-陌刀一直流行到晚唐。

從《冷兵器刀的發展史》——淺析古人對武器獨特的智慧

(陌刀示意圖)

陌刀是唐步兵所持長刀,它自西漢斬馬劍發展而來,又吸收了漢露陌刀及六朝長刀的形制與冶煉技術。有具體部門鑄造,貯藏,管理。陌刀極為鋒利,砍殺效果極佳,在戰爭中主要用來砍殺敵騎兵,其戰術作用相當於今天的反坦克武器,而且由於其威懾力大,又被用於文武高官及藩鎮的儀衛。至宋代,陌刀始衰落。

陌刀的工藝

刀刃採用特級彈簧鋼,保證耐砍不變型,裝俱為中碳鋼,表面發藍,外纏麻繩上漆。冶金知識的缺乏,製造的技術粗糙,以至於早期的陌刀重達30磅或更重。後來隨著冶金術的進步,製造出來的更輕巧,中國陌刀僅重5磅高六尺,是輕便好用的武器。

來了解一下陌刀的使用方法

陌刀只有兩種用法,劈和揮舞。但是理性分析不然。先說劈,根據史書所述,陌刀如牆而進,然後一起劈殺。因為對於士兵們來說,將武器的鋒銳挺在身前,能夠有效鼓舞自己的士氣是給自己壯膽!那麼,正常的、合情合理的攻擊手段是什麼呢?將陌刀挺在身前,但是手臂彎曲,留出前刺的餘力。明晃晃的陌刀如牆而進,一方面可以有效鼓舞本方戰士們的士氣,一方面還可以非常嚴重的威懾敵人。

從《冷兵器刀的發展史》——淺析古人對武器獨特的智慧

(使用方法示意圖)

寬大、鋒利的陌刀給敵人帶來的威懾遠遠不是窄小的槍頭、矛頭能比擬的。接近敵人後,用力刺殺,必要時也可以砍、劈、削。陌刀長8-9尺,前端尖銳,因此,刺應該是陌刀的一種常用攻擊手段,否則無法解釋為何打造那麼鋒利的尖端。 陌刀是長柄靠腰戰刀號稱如牆推進。

陌刀在戰爭中的案例

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

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

孤雲隨殺氣,飛鳥避轅門。

竟日留歡樂,城池未覺喧。

————唐代詩聖杜甫《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只是其中一部分句子)

這首詩句高度讚揚了萬里赴國難的安西士兵,他們軍容嚴整、秋毫無犯,堪稱大唐軍人的典範,五千安西士兵的領頭人就是大唐名將李嗣業,這位陌刀將一生屢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亂的生死存亡中,為軍前驅,率領陌刀隊“如牆前進”,所向披靡,一手扶起了搖搖欲墜的大唐江山。這也正是陌刀起到了關鍵作用。

天寶六年,李嗣業跟隨當時的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國,在唐軍的必經之地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吐蕃軍隊依山旁水,修築工事,嚴陣以待。高仙芝任命李嗣業和田珍為左右陌刀將,下了一道命令,“中午以前必須攻佔連雲堡,不然都得死”。戰鬥開始了,李嗣業身先士卒,從最險峻的地方爬上山頭,陌刀揮舞,敵人鬼哭狼嚎,死屍遍地,掉下懸崖、淹死水中的有十之七八,唐軍一舉拿下了連雲堡。

陌刀是騎兵的剋星,在唐朝時期立下了汗馬功勞。使用和效果都發揮的很好,深受戰士們喜愛。

到了北宋時期同時出現了各種長柄的刀,有掉刀、屈刀、筆刀等各種新款式的刀具

到了北宋時,曾公亮等編修《武經總要》一書時,刀的形制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從狹直的長條形方刀頭,改成前銳後斜的形狀,有護手,並且去掉了那種扁圓的大環和鳥獸飾物,同時出現了各種長柄的刀

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掉刀?

  • 掉刀

是長刀的一種。刀身兩刃,刃首上闊,山字之制,長柄施鐏,形制如槳,因稱“棹刀”。宋《武經總要》把其列為“刀八色”之一。

  • 屈刀

屈刀的刃前銳利,刀後斜闊,長柄,柄末端有鐏。宋《武經總要》列此刀為"刀八色"之一。

  • 筆刀

筆刀是古代冷兵器中的一種,刀尖銳利,刀背斜闊,柄下有鐏。宋代的《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器圖》把筆刀列為"刀八色"之一,是宋代禁軍的制式裝備之一。

  • 斬馬刀

宋代有名的步戰用刀。從唐代陌刀演變而來。《玉梅》:“

熙寧五年,作坊造斬馬刀,長三尺餘,鐔長尺餘,首為大環,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於操擊,戰陣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數萬口分賜邊臣。

明朝時期冷兵器“刀”發展成了以腰刀為主


從《冷兵器刀的發展史》——淺析古人對武器獨特的智慧

(腰刀的示意圖)

腰刀,即佩戴在腰間的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刀長約三尺,刀身狹,柄短。

《武備志·軍資乘·器械》:“腰刀造法,鐵要多練,用純鋼自背起用平鏟平削至刃,刃芒平磨無肩,乃利秒尤在尖。”

因為刀而得以繁衍生息,發展壯大。這就是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

追溯到遠古時期,青藏高原逐漸隆起最終與黃土高原握手,黃河從兩大高原的指間流過……千萬年後,我國最早的地理書《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治水“導河積石,至於龍門。”

從《冷兵器刀的發展史》——淺析古人對武器獨特的智慧

(保安族腰刀的示意圖)

文中的“積石”則是對今天的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所在地域的最早記載。而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主要聚居在這個地方。

據《積石山縣誌》記載,保安腰刀是由於聚居於大河家鄉甘河灘村、梅坡村、大墩村及劉集鄉高李村的保安族人民擅長打刀技術,所產刀具構造精巧、質量上乘,工藝獨成一體,故稱為“保安腰刀”。

清朝,刀的種類更為繁雜,有腰刀、滾背雙刀、脾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鴛鴦刀、船尾刀、割刀、繚風刀等等。其中被廣泛應用於作戰的是腰刀和雙手帶刀。


  • 清朝腰刀

上部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長三尺二寸,柄長三寸,重一斤十兩(古時1斤=16兩),一般用於騎兵作戰。雙手帶刀,柄長一尺五寸,可容雙手把握,刀刃長且特別寬大厚重,上部呈平線形。步兵在近身交戰時,一刀砍去,可斷敵首級或四肢。

  • 雙手帶刀

雙手帶屬於武術運動長兵器之一,是大刀的一中種,但它又較普通大刀短,較普通手刀長,其長度約三尺五至五尺之間,重量約六公斤。其刀身與刀柄幾乎等長,它由刀身,刀柄,刀盤,響環四部分組成。

  • 雙刀

雙刀的刀把綵綢應是對稱的。雙刀舞練時,比單刀要難得多,行家皆知,單刀左臂難防,雙刀兩耳難防。待熟練之後,必能得心應手。刀的形狀與單刀基本相同。只是刀盤僅有一半,在雙刀對合的一側無刀盤,這樣雙刀方能合攏。另一側為半個護手盤,雙刀合併,似一刀。刀鞘口上有一個小銅或鐵片相隔,使雙刀從隔片兩側插入一鞘內。

從《冷兵器刀的發展史》——淺析古人對武器獨特的智慧

(雙刀的示意圖)

  • 繚風刀

清代一種軍用刀,為綠營軍所用。此刀形制如鐮刀,鐵製,柄修長。器長一丈二寸,刃橫長一尺,闊一寸,銎長二寸,柄長一丈,粗三寸一分,木質。從樣子來看,此刀與大鐮刀並無兩樣,但卻非常兇猛,割人鉤刀如風捲殘雲。

這種鐮刀是世界鐮刀兵器中最長的,因揮舞時能發出風聲,故名“繚風刀”。

總結:

在中國傳統的十八般兵器裡,排名第一的就是刀,刀是人類最早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冷兵器之一。歷史上,刀帶給人類的,絕大多數都是流血和殺戮,但也能帶來勇氣和安全。

刀這個兵器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進的,不得不佩服智慧的古人。

引用資料:

————《武經總要》

————《資治通鑑》

————《玉梅》

————《積石山縣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