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謀攻篇

謀略攻取,用智謀的手段戰勝敵人

原文: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註釋: 全:完整 破:攻破 上:上等,上策

譯文:凡是指揮軍隊作戰的法則,能夠使敵人全國降服為上策,攻破敵國就差一等了。能夠使敵人全軍降服為上策,攻破敵軍就差一點了。能夠使敵人全旅降服為上策,攻破敵人全旅就差一等了。能夠使敵人全卒降服為上策,攻破敵方全卒就差一等了。能夠使敵人全伍降服為上策,攻破敵人全伍就差一等了。

解析:謀攻的原則。謀攻就是智取,用智謀的手段去戰勝敵人,而不是僅僅單純的依靠武力,從而爭取完全的勝利。運用謀攻去戰勝敵人,既能夠使敵人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完整的降服,取得完全的勝利,又可以保全自己的實力,避勉遭受重大的損失,實現利益的最大化。而武力攻取,在摧毀敵方的有生力量的同時,己方也必將付出巨大的代價,蒙受重大的損失,所以武力攻取並不是最有利的戰爭手段。形篇雲: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原文: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註釋: 善:好的 屈:屈服,降服

譯文:因此百戰百勝並不是最好的,不通過強攻的作戰手段而使敵人降服才是最好的。

解析:謀攻的原因。戰必有損,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勢必難以兩全。因此以武力手段既使百戰百勝也不是最好的。不通過武力,而以智謀手段戰勝對手,對自己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又輕取對手,既保全了自已又能使敵人完整的降服,這才是最好的選擇。

 原文: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註釋: 上兵: 最好的用兵手段 伐謀:以謀略 取勝 交:外交 兵:軍隊

譯文:因此最好的用兵手段是以謀略取勝,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取勝,再其次是以軍事手段取勝,最差的是強攻城池。攻城的方法,是為迫不得已,修造盾牌和攻城戰車,準備攻城器械,需要三個多月的時間,構築攻城用的土山,也需要三個多月才能完成。將領不勝憤怒而驅使士兵像螞蟻一樣攻城,最後損失三分之一的士兵而城池也不一定能攻克,這就是攻城的災難後果。

解析:上兵伐謀的用兵原則。戰爭中的主要手段有伐謀伐交伐兵攻城,上兵伐謀是對謀攻思想的實戰運用,用兵以智謀戰勝對手為上策,可以自保而全勝,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稍差的是通過外交手段解決,也可以兵不血刃達到目的。再差的是刀兵相見,以武力戰勝對手,殺敵一萬自損三千。最差的手段要數攻城,攻城拔堅耗時耗力,準備攻城器械,修築攻城土城耗去大部分時間,同時守方佔據城池的有利態勢又會造成攻方軍隊的巨大傷亡。在付出巨大損失後也不一定能拿下,這正是攻城所帶來的不利後果。九變篇雲: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

原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註釋: 屈:降服 拔 :攻拔 毀:毀滅 兵不鈍:軍隊不會疲憊 利可全:獲得完全的勝利

譯文:因此善於指揮軍隊作戰的人,使敵人的軍隊降服,不是通過作戰的手段。攻拔敵人的城池,而不是通過強攻的手段。毀滅敵人的國家,而不是通過曠日持久的戰爭。一定會用全勝的謀略去與天下諸侯爭奪勝利,這樣自己的軍隊就不會疲憊損折而又可以獲得完全的勝利,這就是運用謀略攻取的方法。

解析:謀攻的方法及意義。所謂謀攻的方法就是不專靠武力使敵軍降服,不去強攻敵方堅固的城池,不用持久的戰爭去征服敵人的國家。而是要爭取完全的勝利,抱著全勝的思想去與敵人作戰,運用智謀的手段去降服敵人。謀攻的意義在於,能夠使已方的士卒不會疲憊損折,保全自己的實力,而同時又能戰勝對手,使敵人完整的降服,從而取得完全的勝利。九地篇雲: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註釋: 十則圍之:兵力十倍於敵就要將其包圍 五則攻之:兵力五倍於敵就要對其發動攻擊 不若:不如 小敵之堅:以弱小的兵力對戰強大的敵人

譯文:因此指揮軍隊作戰的法則是,我軍兵力是敵軍的十倍時,就要將其包圍起來。我軍兵力是敵軍的五倍時,就要對其發動攻擊。我軍兵力是敵軍的兩倍時,就要對敵軍進行分割。我軍兵力與敵方相當,就要奮力一戰。我軍兵力比敵軍少時,就應避免與敵人接觸。我方兵力比敵軍弱時,就要避免與敵軍作戰。因此如果以弱小的兵力與強大的敵人硬拼,必定會被實力強大的敵人所俘獲。

解析:謀攻的用兵方法。在戰爭中,根據敵我兵力的對比,通過集中力量,合理的排兵佈陣,造成對敵作戰的有利態勢。當我方兵力十倍於敵,就將敵軍包圍起來,切斷敵人的糧道援軍,迫使敵人降服。五倍於敵,就向敵發起攻擊,利用兵力優勢將敵軍擊敗。二倍於敵就將敵人分割,以造成我方兵力的更大優勢。與敵人實力相當,就應激勵將士奮力一戰,一鼓作氣戰勝敵人。當兵力比敵人少,實力不及對方時,就應竭力避勉與敵人的接觸及作戰,以弱小的力量對抗實力強大的敵軍,無異於以卵擊石,必將導致兵敗被俘。計篇雲: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

原文: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註釋: 輔周:輔佐周密 輔隙:輔佐疏露 縻軍:束縛軍隊 惑:迷惑 亂軍引勝:自亂軍隊,讓敵人取勝 虞:有準備 御:制約

譯文:軍隊的將領,擔負著輔佐國家的重任,輔佐周密國家就必定強大,輔佐疏露則國家必定會衰落。因此君主對軍隊不利的事情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卻要命令軍隊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卻要命令軍隊後退,這叫束縛軍隊。不瞭解軍隊的情況,卻要干預軍隊的政務,將士們就會產生迷惑,不瞭解軍隊在作戰中的權宜機變卻要去幹預軍隊的指揮,將士們就會產生迷惑。一旦軍隊出現了既疑慮又迷惑的情況,諸侯國發難的時刻就要到來了,這叫做自亂軍心,讓敵人取勝。因此預知勝利的情況有五種,瞭解什麼情況下可以作戰和什麼情況下不可以作戰的會取勝,瞭解眾多兵力和少數兵力如何使用的會取勝,全軍將士有共同作戰意願的會取勝,以我方有備對待敵方無備的會取勝,將領有才能,而君主不亂干預的會取勝,凡事這五種情況,就是預知取勝的道理。

解析:謀攻的注意事項。將領是輔佐國家的棟樑,肩負著領兵作戰的重任。輔佐周密,決策正確,在戰爭中就能百戰百勝,開疆拓土,國家必然會強大。輔佐疏露,決策失誤,在戰爭中就會戰必有敗喪師失地,國家必然衰落。君主遠在廟堂之上,對前方軍隊的內部事務及戰場情勢不能詳細瞭解和準確判斷,也就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 在不瞭解局勢的情況下干預軍政,遙控指揮軍隊作戰,必將引起軍隊的疑慮和迷惑,使作戰陷入被動,而戰爭情勢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稍有疏露必將遺誤戰機,失去取勝的機會,或使三軍陷入險境。預知取勝的五種情況,瞭解什麼情況下可以作戰和什麼情況下不可以作戰,可以戰則戰,不可以戰則不戰,不打無把握之仗,這樣能取勝。瞭解眾多兵力和少數兵如何使用,根據兵力的多少,能夠合理的運用佈署,這樣能夠取勝。全軍將士有共同作戰意願,上下同心,就能在作戰中勢如破竹,無堅不摧,這樣就能取勝。以我方有備對待敵方無備,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樣的能取勝。將領有才能,而君主不亂干預,主將臨機應變,君主不掣肘,這樣的就能取勝。九變篇雲:途有所不由,軍無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也。

原文: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註釋: 知彼:瞭解敵人的情況 知己:瞭解自己的情況 百戰:進行百場作戰 殆:危險

譯文:因此說,既瞭解敵方情況又瞭解我方情況,就算進行百場作戰都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方情況,只瞭解自己的情況,作戰結果就可能是一勝一負。既不瞭解敵方情況,也不瞭解自己的情況,每次作戰都必將面臨危險。

解析:知彼知己的重要性。知彼知己是用兵作戰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在戰爭中,能夠做到了解敵人情況,同時也瞭解自己的情況,就能夠根據敵我雙方的具體情勢,相應的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從而戰勝敵人,而不會讓自己陷入險境。反之在不瞭解敵人,同時也不瞭解自己的情況下盲目去做戰,就不能正確判斷戰場局勢,制定出正確的決策,只會導致自己面臨失敗的危險。地形篇雲: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以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

戰例:解放戰爭時期,林彪率東北野戰軍入關,會同華東野戰軍共計百萬餘人,發起平津戰役。將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部60餘萬人,分割包圍於北平,天津,石家莊一線。傅作義一方面固守著堅城,想做困獸之鬥。另一方面又預留海口,隨時準備從海上逃走。為爭取北平能夠得到和平解放,人民解放軍派出特使與傅作義進行接觸,對其曉以民族大義,言之以利害關係,希望傅作義能夠率部和平起義。與此同時,又通過以打促合的方式,先後解放了石家莊,天津,拔掉了北平的外圍據點,剪除傅作義的羽翼,將北平變為一座孤城。最終,在和平談判的爭取和強大的武力施壓下,傅作義率北平守軍和平起義,作為千年古都的北平得以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就是人民解放軍運用謀攻制勝的經典戰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