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我們不只是在“吵架”

《奇葩說》:我們不只是在“吵架”


追了6季《奇葩說》,很難說要怎麼看待這檔節目。


有人說它不過是在“吵架”,有人說《奇葩說》帶著普世價值的外殼,給人們帶來的卻只有虛幻的滿足感。也有人說:歸根結底,它只是一檔綜藝節目。


《奇葩說》:我們不只是在“吵架”


在搖擺不定的思考下堅定自我。


《奇葩說》的輸贏是根據現場觀眾的跑票數來定的,他們預設觀眾所持立場是搖擺的,事實也的確如此,幾乎每場都會出現大規模的跑票現象。


不同於常規的辯論比賽,這種基於觀眾的打分模式綜藝效果十足,也因為有失公平廣受詬病。搞笑,煽情慢慢替代了邏輯鏈的重要性。


即便是如此,我依然覺得這是當下社會為數不多的好節目。可能只是淺方面的,但它的的確確打開了思考,辯證的大門。


《奇葩說》:我們不只是在“吵架”


東亞文化中最關鍵的思想是不辯論,求團結,整齊劃一行動。


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的洗禮。中國家庭心裡都有一個切實的,必須要實現的目標——大學。為了走大學這條路,多少思想被當做雜草連根斬斷。


而《奇葩說》就是這麼一檔允許雜草叢生的節目。打破規則,打破刻板印象,支持多元價值和弱者立場,這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奇葩說》:我們不只是在“吵架”


當聽過馬東說:“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我們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之後我可能還是會因為別人的不理解崩潰大哭。


當聽過奶茶說:“俄羅斯方塊告訴我們,你合群了,你就消失了。”之後我可能還是要參加各種我不喜歡但是大多數人喜歡的活動。


當聽過高曉松說:“你拿詩和遠方和苟且鬥,你永遠鬥不贏的。因為苟且有一萬種需求,一萬種痛苦,而詩和遠方只有一種快樂。”之後我可能還會為了一個未來可期拼的你死我活。


但是,那又怎樣呢?我想,這就是《奇葩說》的意義。它不是一定要我有所改變,只是在仔細聽過不同意見後,更加堅定了我當下所擁有的。


《奇葩說》裡映射的,是這個社會最真實的一面。我們的立場搖擺不定,底線和規則也不那麼清晰,但心底裡總有那麼一小塊地方,是我們要捍衛的。


《奇葩說》:我們不只是在“吵架”


我誓死捍衛你說廢話的權利。


《奇葩說》第六季豆瓣評分再創新低,大家都說《奇葩說》變了。是啊,變了,越來越像一個綜藝了。


記得第一季的《奇葩說》觀點先鋒又銳利,敏感的社會問題被一個一個拋上臺面,挑戰著這個時代思想的邊界。


可終究是迴歸商業了,逐步的娛樂化,對社會邊界的觸碰越來越少。熱搜上出現的也不再是對觀點的發問,更多的是“奇葩”與“奇葩”間的針鋒相對。


誠然如此,《奇葩說》依舊是一個遠高於同行的節目。在限制和自由之間,在現實和夢想之間,在思考和娛樂之間,找尋語言的藝術。


《奇葩說》:我們不只是在“吵架”


不得不承認的是,《奇葩說》的的確確失去了最初那種捨我其誰的衝勁。辯題,觀點不再為建立三觀,而去迎合,拋段子,抖機靈為的是吸引更多的票數。


生活就是這樣,把新鮮感磨成了安全感,海誓山盟終歸要變成正確的廢話,把美好鮮活的事物磨的面目全非,利益的衝擊下很少有人可以不忘初心。


但自始至終,《奇葩說》都堅定的捍衛著我們每一個普通人說正確的廢話的權利。不同的立場,不一樣的持方,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廢話的權利。


我想這應該是這個被條條框框所限制的時代下,最溫柔的節目了吧。



你好呀,我叫汪先生,自由撰稿人。今日頭條:汪先生與喵小姐。公眾號:人生實苦 但我很甜。歡迎關注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