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影響,4種變化:疫情後,教育機構或將加速“馬太效應”?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整個教培行業為之動盪,可以說,這是繼2018年大規模整治之後又一次行業大洗牌。疫情之下我們都在想盡一切辦法爭取活下來,疫情之後我們又當思考如何活得更好。而要活得更好就要迎合市場需求,順應行業趨勢,及時調整戰略戰術,不然即使你在此次疫情渡劫成功,也終將被競爭對手打敗,被市場淘汰。 撐過了黑暗,卻倒在了黎明,那是何等的委屈與不甘。


那疫情之後整個教培行業的市場又將發生哪些變化呢?


在分析變化趨勢之前,我們先來總結一下疫情對教培行業的影響。畢竟這場疫情是行業變化的始作俑者。


一、疫情對教培行業帶來了哪些深遠影響?


  1. 線上線下機構無一倖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


前段時間,我們對全國各地的校長用戶進行了一個調研,發現全國培訓機構受疫情衝擊的情況較為嚴重。91%的機構表示受到了大的影響,其中面臨倒閉危機的佔31%,經營暫停的佔35.6%,勉強維持的佔26.4%。只有9%的機構表示影響較小,或沒有受到影響。


  1. 線下機構遭受多重壓力舉步維艱


疫情期間,教育培訓機構面臨多重困難,其中場地租金、營收、人力成本是各大機構最主要的壓力來源。純線下的機構受到停課政策影響,場地租金壓力和人力成本壓力飆高,且遠比線上機構壓力大,又因為轉線上教學的經驗不足,導致轉型線上時手忙腳亂、漏洞百出,最後適得其反,招致家長不滿,流失了生源。


  1. 線上機構壓力與機遇並存


線上機構面臨的困難同樣也是場地租金壓力、營收減少和人力成本過高,但也面臨著行業龍頭機構諸如學而思、新東方、猿輔導、跟誰學的免費線上課程的衝擊,只能說總體上壓力要比線下機構小一點。同時線上機構在“停課不停學”的政策下贏得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1. OMO模式得到大力發展


以前線下機構和線上機構更多的是對立和競爭關係,而受此影響,很多線下機構也開始轉型線上並最終採取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其實,OMO模式在疫情之前已經存在,只是這場疫情讓其得到爆發式發展,但這種模式能否走得長遠還有待驗證,因為目前只能線上,無法線下。


  1. 家長的消費能力減弱,教育投入勢必減少


因為此次疫情波及到各行各業,廣大家長也是在家待崗、在家辦公、甚至失業在家。家庭收入受到了較大影響,這就會導致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入減少。以前培訓兩門、三門課程,疫情後可能只會選擇一門課程。以前在多家機構培訓不同的課程,疫情後可能也只會選擇一家。家長的消費能力減弱,也會再次出現僧多粥少的現象讓教培行業的競爭加劇,畢竟誰都不想成為被家長選擇放棄的那一位。


  1. 培訓時間被壓縮,營收大幅減少


各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門已經明確或即將明確表示公校將通過壓縮週末和暑假的時間來彌補因疫情而落下的課程。這對我們校外培訓機構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壓縮了培訓時間,也就壓縮了機構的營收,同樣會導致疫情之後的生源搶奪戰更為激烈。


6大影響,4種變化:疫情後,教育機構或將加速“馬太效應”?


二、疫情之後教培機構會發生哪些變化


根據以上對疫情影響的分析我們不難預測疫情之後教培機構市場的變化趨勢。


  1. 從發展趨勢看教培市場


此次疫情是“催化劑”,並沒有改變行業發展方向,而是扳動了行業發展的“快進鍵”。在線學習模式的滲透率短期內爆發式增長,學生在線學習的習慣一旦被觸發,將為線上培訓機構節省數億的推廣資金,在線課程市場未來總量無疑迅速變大,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市場份額也將迅速飆升。


但在線教育的短板也很明顯,比如和客戶的情感聯繫弱,落地本地化內容難度大,授課效果難監控等。這也導致了大部分純在線的課程完課率和復購率較低。曾被認為是春天到了的在線教育,在疫情中期開始,就已經遭到了來自全國上下學生、家長、老師的“吐槽”。“網課太欺負人”“上網課的尷尬”“大型網課翻車現場”等多個話題更是頻繁登上微博熱搜榜。


若用“拔苗助長”這個成語來形容疫情之中的在線教育可能再合適不過。疫情對於在線教育來說,確實是一支催化劑,但是這一支催化劑著實用力過猛,讓還未來得及有充足準備的在線教育一下子被推到舞臺中央,聚光燈不由分說地籠罩,在線教育措手不及。


同時,本次疫情也將OMO模式抬上了一個眾人仰視的高度。然而,實際上,教培行業目前對於OMO模式的探索,依舊處在初級階段。


在疫情的大環境之下,“轉型線上”與“OMO模式”混夾在一起,經常出現在線下中小機構尋求出路的方法欄裡。OMO模式已經成為了人人眼饞的行業熱象,但是事實卻是極為現實的——教育OMO模式的門檻並不低。對於OMO模式,很多中小機構認為只要線上和線下的模式兼具,就是OMO模式的達成。實則不然,在教育行業內理解OMO模式,需要更深的思考。精準記錄並打通線上線下教育和學習的所有數據,依靠數據建立完整的知識圖譜和學情分析體系,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這是需要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一個複雜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拼接組合。


通俗來講,OMO模式在目前來看,也許更偏向於“富人的遊戲”。OMO模式在我國教培行業內,距離真正普及之路還非常遙遠。對於目前來說,疫情只是將OMO模式帶入了大眾視野,被大家認作是一個正確的方向,然而距離全民認可並付諸實踐這一步還非常遙遠,很多機構依舊處於艱難的探索階段。


受疫情衝擊,學生是被迫轉場到線上直播平臺,在線直播小班如果是“原老師”、“原時間”、“原內容”、“原同學”,並沒有減少運營成本,通過免費燒錢的方式獲客,補貼出來的客戶需求也註定不會長久,熱潮之後註定會迴歸理性。


綜上,“在線課程”、“線下課程”以及“OMO模式”的課程將長期處於並存的狀態,本身各自處於不同的賽道,各顯神通瓜分千億規模的培訓市場,未來也不可能是簡單的誰取代誰的問題,只是在線教育和OMO模式的市場佔比會增大。


  1. 從科技賦能看教培市場


目前看來,機構除了在課程內容和服務上發力外,培訓機構未來競爭力還體現在技術的滲透。貼上“AI技術”、“大數據分析”、“流媒體技術”、“RV沉浸式學習”標籤的機構會越來越多,在消費者警惕“偽技術”的同時,機構發揮科技賦能的價值必定會成為機構間的競爭壁壘


比如利用技術賦能學生評測場景,相較用人工來操作,機器評測在操作過程和生成報告速率,顯然具備更大的優勢。通過分析學生錯題,答題習慣,實現系統智能推送和錯題類似的題目,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未來技術賦能還會在教師備課、作業批改、授課等場景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1. 從用戶角度看教培市場


為了爭奪用戶,海量免費的線上課程會讓用戶產生選擇困難的情況,家長現在缺的不是學習平臺和直播工具,而是真正適合孩子的優質的課程及服務。


極致的前端用戶體驗一定要依靠強大的後臺來賦能,保障客戶體驗也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比如說:直播過程中畫面聲音流暢不卡頓,教師語言表達生動活潑,授課內容編排邏輯合理,課後服務細緻及時等,從而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只要其中某一個環節掉鏈子,都會影響學生整體體驗效果。而互聯網恰恰是一面照妖鏡,客戶會快速對比各家機構的課程體驗,經受不起比較考驗的機構,規模就會持續萎縮。


疫情期間,隔離是阻斷病毒傳播的有效手段,過年在家、辦公在家,學校推遲開學,疫情之下孩子們的寒假很快就要成過成暑假了,可能比暑假還要漫長。宅在家不能出去玩、旅遊、學習,憋壞了孩子,愁壞了家長,親子關係也充滿了挑戰。以前家長忙於工作沒時間陪伴孩子和管孩子的學習,現在有了大把時間,一開始出於愧疚和彌補的心態大多數家長教育孩子的原則就是“只要孩子高興就好”。可慢慢的發現孩子在生活、學習習慣上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愛睡懶覺,愛玩電子產品,做作業不主動不專注等,家長又開始焦急,想抓緊時間去糾正。但又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所以最終導致親子關係也出了問題。這場疫情也是對家庭教育的一個測試,讓大多數家長認識到自己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在疫情之後勢必也會想辦法解決。所以疫情之後的家庭教育需求量會增大,屆時培訓機構無論是出於維護還是招生的目的推出的家庭教育相關的課程或講座將大受歡迎。


6大影響,4種變化:疫情後,教育機構或將加速“馬太效應”?


  1. 從教育產業鏈看教培市場


教育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逐漸向成熟邁進,也勢必產生分工的重組,提高整合行業的效率。


疫情之後的教育產業鏈垂直分工將會更加細緻。


教研內容供應。未來魔法校、愛學習、樂樂課堂、小雨象這些專業做教研內容輸出的公司,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做好上游優質課程內容的供應,賦能中小型的教培機構,教培機構只需要做招生和服務。


行業知識供應。朗培、騰躍、君學這樣專業做商學院和教培校長峰會的服務商,賦能中小型培訓機構的知識學習。


招生/諮詢供應。還有些專業做招生和諮詢服務的供應商,解決教培機構招生難和管理難的痛點。


SAAS供應。像校寶、小麥助教、小鵝通這些做SAAS系統的,幫助教培機構在線化能力升級。


賦能生態。在線教育頭部玩家(作業幫、猿輔導、有道)以及互聯網的巨頭們(騰訊、阿里、字節、快手),肯定也會開放生態,輸出自己的基礎能力,來賦能整個行業生態,這次疫情也加速了這些巨頭在教育領域佈局的速度。


最後,來一個更大膽的預測,

疫情會使教培機構的馬太效應加速,強者更強,行業將加速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分佈。啞鈴的一頭是具備在線化能力的區域龍頭以及依附巨頭生態的本地機構,“啞鈴”另一頭的則是成本低,運用靈活的微小型機構。 行業巨頭,如新東方、好未來,包括作業幫、猿輔導等這類在線教育頭部企業,在這次疫情之中將充分發揮其基底紮實的優勢來夯實地位。那些小微機構,其靈活度高和生命力強這兩大特徵在疫情之中盡顯優勢,疫情之中暫停營業,疫情過後再度開張,實際上並不會產生生死影響。然而,在啞鈴型格局的中部,那些現金流不充裕的中小機構,在這次疫情戰役裡,基本都會被浪潮拍下水。不論是否轉型,都面臨著被現實洗牌的殘酷境況。


疫情終將結束,行業仍將前行,只是前行的軌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校長作為校區的掌舵者當及時的提前預測行業趨勢,並結合區域的實際情況早佈局、早謀劃,讓機構在疫情後時代能成為別人口中的“東山再起的英雄”,而不是“一蹶不振的懦夫”。


疫情之後市場變化的應對之策將在下一篇文章為大家分享,敬請期待!


6大影響,4種變化:疫情後,教育機構或將加速“馬太效應”?

本文作者 | 阡陌孔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