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選擇忽略

朋友訴苦說,孩子八歲了,可她們母女之間的相處總有一種生疏感,根本不像人家母女之間所擁有的那種親切感。


想抱抱孩子的時候,孩子一把把她推開說:媽媽,你別這樣。


想牽著孩子的手一塊去散步的時候,孩子說:我要跟奶奶牽手。說完立馬甩開她,跑向婆婆。


想撫摸她的長頭髮,孩子卻說:媽媽,別碰我頭髮。


種種相處的細節,無不處處讓她難堪。


說完,朋友無奈的搖搖頭,一臉的無辜。彷彿與孩子之間的生疏不是她造成的。


其實,孩子和她之間的生疏不是沒有原因的。


致父母: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選擇忽略


曾經,孩子搭的積木城堡需要她一起幫忙搭建的時候,她擺擺手,說太忙,讓孩子自己玩。當孩子搭好城堡,想要得到她的讚揚的時候,她邊玩手機邊敷衍。


曾經,孩子想要她陪著玩遊戲的時候,她很不耐煩地陪孩子玩幾下就讓孩子找奶奶玩,自己卻跑去跳廣場舞。


太多這樣的生活細節,讓孩子在她身上感受不到母愛的溫暖和呵護。時間一長,孩子便慢慢地疏遠她,隨著孩子的長大,慢慢學會了獨自玩耍,漸漸脫離對她的依賴和依戀。久而久之,母女之間的感情就缺少一種親密。


相信,不少父母都有被孩子“嫌棄”和疏遠的經歷。也不同程度的感受到這種疏遠的失落感。


致父母: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選擇忽略


致父母: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選擇忽略

01 為什麼總有一些孩子會“嫌棄”自己的父母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血濃於水的親情是無法割捨的緣分。


然而,生活中,我們看到有些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卻不像我們想象中的親密,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嫌棄”他們。


究其原因,不是父母不夠愛,也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在孩子需要我們陪伴的年紀,我們沒有在孩子身邊陪伴他/她成長。


沒有和孩子一起經歷他/她的喜怒哀樂,沒有見證他/她成長的細節,沒有一塊感受他/她點滴的進步和生活中的驚喜。


為此,我們與孩子之間就缺乏情感上的共鳴和默契,自然在生活中就缺少一份共情。


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一旦錯過了有效期之間與孩子的情感培養,那麼,之後,我們再怎麼努力去修復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都很難得到和解。


因為,孩子已習慣了沒有我們陪伴和照顧的日子。因為,他/她已經學會了獨自去面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說得殘酷一點,那就是,孩子已經不需要我們的呵護了。


所以,對我們的刻意親近會本能的警惕,甚至反感和嫌棄。


因為,他/她們不適應這突如其來的親密。


致父母: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選擇忽略


致父母: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選擇忽略

02 為什麼總有一些父母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


第一點,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


我們總以為孩子還小,很多時候都不懂事。


其實,孩子小並不是我們可以忽略他們心裡需求的藉口,也不意味著他們什麼都不懂,更不意味著他們沒有情感上的需求。


第二點,覺得孩子的要求幼稚,所以不上心。


我們經常發現孩子的一些要求很幼稚,很可笑,甚至很不切實際。


正因如此,當孩子不厭其煩的要求我們陪著做一些幼稚可笑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煩不勝煩,最終只能在惱怒中選擇忽略。


比如,好好的玩具,孩子非要把它們放在水盆裡玩,還說玩具在水裡游泳,需要我們陪著他/她一塊給玩具洗澡。


一次,兩次,三次的要求,我們或許會有耐心的陪著孩子一塊開心地給玩具洗澡。四次,五次,甚至更多次之後,我們大多覺得孩子無理取鬧,不可理喻。


那些平時再忙都要偽裝出來的耐心或積攢起來的怒火都會讓我們的脾氣爆表。


這時,對孩子的要求,我們只能有意無意的忽略才不讓自己看起來那麼的疲憊不堪。


致父母: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選擇忽略


致父母: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選擇忽略

03 經常被父母忽略的孩子都有哪些不可治癒的傷疤


第一,缺乏自信


被忽略意味著不被重視和關注。


當我們經常忽略或敷衍孩子的一些要求和願望時,孩子是可以從我們的言行舉止中感受到我們對他/她的感情是否是認真。


一旦得不到我們真誠的情感反饋,孩子的內心是失落和沮喪的。在失落和沮喪中,孩子傷心,痛苦,久而久之也會變得沉默寡言,失去活潑好動的本性,變得自卑又缺乏自信。


第二,不夠合群


因為經常被父母忽略,孩子的性格多少都會變得比較內向,覺得自己不被喜歡和認可,就不願意在人前說話,更不願意與對自己不夠友好的人交往。


同時,孩子的內心也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從而對別人的善意幫助和真誠充滿了戒備,在孩子之間的交往中,不敢過多的提出要求,也不敢有太多的想法。


第三,比較孤芳自賞


經常被忽略的孩子,內心大都比較孤獨。


並且不太善於交際和情感的表達,也不喜歡與人交往,更多的時候喜歡獨處,有點孤芳自賞的傾向,所以身邊的朋友都比較少。


致父母: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選擇忽略


致父母: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選擇忽略

04 父母應該怎麼做,才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忽略


第一,對孩子的要求及時的回應


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我們都不要表現出不耐煩和嫌棄的表情,更不要用敷衍來應付孩子的請求。


否則,勢必會傷害孩子那顆脆弱而敏感的心,讓孩子對大人產生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感會讓孩子有意無意的疏遠我們,並且遇到什麼事,有什麼困難都不太樂意跟我們交流,尋求幫助。


所以,對孩子的要求,無論我們能否兌現,都要及時回應。


如果能幫助孩子實現他/她的要求,那就要盡最大的努力做好。如果對孩子的要求,我們無法實現,那就要告訴孩子我們的難處,爭取得到孩子的理解,以免孩子對此耿耿於懷。


第二,對孩子的興趣愛好要給予支持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因而,他/她喜歡在日常生活中把這些興趣愛好發揮出來,並希望得到我們對他/她興趣愛好的認可。甚至還會要求我們參與到他/她的一些興趣愛好中來,陪他/她一塊完成。


不管孩子的這些興趣愛好是否多無聊,多幼稚,對孩子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記憶。我們要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諒解,並積極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真誠和關愛,才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陪伴。


致父母: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選擇忽略


第三,對孩子的進步要及時的肯定


對孩子的點滴進步,要及時的肯定。


我們的肯定和讚許遠勝於孩子手裡的那份獎狀。


我們的肯定,讓孩子覺得他/她的努力被關注,被認可,被尊重。從而發自信內心的開心和自信,並對我們產生更多的信任,有了這份信任 ,孩子對我們的感情也會多了一份親近。


第四,對孩子的意見要學會採納和引導


孩子的意見或許很幼稚,但那是他/她最真實的想法和情感的體現。


孩子的意見如果合情合理,我們要學會採納,不要為了所謂家長的面子而對孩子合理的意見視而不見,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和感情。


孩子的意見如果不合理,我們不要立刻否定或打擊,而是要委婉的跟孩子解釋不能採納的原因,並和孩子一起來探討怎樣的意見才能讓我們做得更好。


做父母是一場長遠的修行,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選擇忽略。


作者:心不染塵,一個熱愛生活喜歡文字,關注兒童成長的寶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