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把你的話當耳旁風?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許多父母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叫孩子去做作業,孩子卻像沒聽見一樣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

讓孩子趕緊起床,叫了三四遍再去看還是賴在床上;

和孩子出門逛超市,想讓孩子搭把手,孩子卻像沒聽見一樣站在一旁看自己喜歡的東西。

當父母們和孩子的溝通變成以上這種狀況時,父母的話語在孩子這裡得不到任何回應,這時候父母就應該開始反思了,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會讓孩子無視?

1. 無法進行客觀陳述

什麼是客觀陳述?我們先來舉一個例子。

玲玲小的時候,有一段時間非常喜歡看電視,但我一天只允許她看一個小時。

當時每次一到點了,我只是喊她:"快關掉電視!"玲玲聽到這話,經常還是會繼續看下去。

但是後來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換了一種方式跟玲玲溝通。

每次玲玲在看電視的時候,我就會在一旁不停地跟她說:"現在已經看了40分鐘了,還有20分鐘就得關掉電視了。""現在已經看了一個小時了,電視時間已經結束了。"

不知為何,反而是在這樣不帶有任何命令語氣的陳述方式,玲玲倒是自己會按時關掉電視了。

孩子總是把你的話當耳旁風?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後來我才明白,這是客觀陳述與情緒化表達在溝通上的不同作用。

我每次用情緒化的語氣跟玲玲溝通的時候,玲玲心裡其實並沒有對事件的一個具體概念,會想著能拖就拖。並且因為牴觸我的情緒化,玲玲還會用無聲的語音進行反抗。

但是後來當我將具體的時間擺在玲玲面前時,玲玲就有了時間概念。她能清楚意識到,如果自己超出這個時間範圍,那麼就是自己的錯誤了,自己會理虧,甚至有可能失去下一次看電視的權利。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因此當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只有陳述出自己的觀察也就是客觀事實,才能夠讓他們更為信服,產生較少的抵抗情緒。

2. 習慣性責備

孩子總是把你的話當耳旁風?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習慣性使用責備的語氣。

印度思想家甘地就曾經說過:雖然當時我準備接受任何嚴厲的處罰,但如果父親真的責備我,可能會引起我的反感,而無益於我德性的進長。

首先,當你責罵孩子的時候,會更地將自己的情緒融入到話語中,而不是理性客觀的表達。這會讓孩子覺得你是在"無理取鬧",從而並不認為自己是錯的。

其次,責罵的語言更多帶有貶義的含義,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從他人口中聽到關於自己的負面評價。這樣的負面評價會給孩子帶來負面情緒,導致他們無法認真聽進父母的話。

3. 頻繁催促

孩子總是把你的話當耳旁風?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當人們頻繁受到某樣刺激之後,就會對該事物產生反感。這一說法也被稱為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有一個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當時馬克吐溫本來打算在一個牧師的演講會上捐獻一些錢財,但是當時牧師講了一會兒後,馬克吐溫開始感到不耐煩,於是打算錢少捐一些;牧師又講了一會兒,感到厭煩的馬克吐溫便開始不想捐錢了;最後直到牧師講完以後,生氣的馬克吐溫還從牧師那裡偷了幾塊錢。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也同樣適用這一原理。當父母每天在孩子耳邊不斷念叨"快去寫作業"、"快點起床"、"趕緊吃飯",孩子在接受到這些無法給予他們正面影響的話語時,定然會產生麻木感,從而開始變得反感。

那麼父母應該用什麼方法,才能夠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1. 提出自己的需求

孩子總是把你的話當耳旁風?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父母們可以回憶一下,當和孩子發生矛盾的時候,是不是每次都是在責怪孩子犯了什麼錯,而不是從自身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當你訓斥孩子:"你怎麼就這麼不聽話"的時候,其實你心理是渴望孩子能夠聽話懂事一點的。

但是通過批評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表達,是導致孩子無法好好聽話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在這時候能夠放低自己的姿態,提出自己的需求,對孩子說"你要是聽話一點就好了",其實更有可能能夠得到孩子的積極回應。

2. 學會感受情緒

孩子總是把你的話當耳旁風?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父母要學會提出請求看似容易,實則不然。在此之前,父母得先學會感受自己的情緒。

什麼是感受情緒?就是當你冒出一些想法的時候,你得能夠從能夠將你想法中的情緒提取出來。

譬如,當孩子調皮的時候,你冒出"我想打他"的想法,這時候"我很生氣"就是情緒;當你覺得"這孩子太不體恤人"的時候,"我很傷心"就是情緒。

只有當父母能夠完整將自己的想法轉化成情緒,才能夠建立起自己的與情緒有關的詞彙表,才可以更清楚地表達自己,提出自己的需求,從而進行更加有效的溝通。

3. 對孩子使用非語言信號

孩子總是把你的話當耳旁風?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當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妨恰當使用一些非語言信號,或許能夠給孩子不一樣的體驗與感受。

非語言信號,就是指除了口頭語言之外的表達,譬如手勢、眼神等等。其實非語言信號很多時候更能夠引起孩子的注意,並且還會強化表達者的情緒。

當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如果叫停無效,父母可以嘗試著站在電視機旁,面容嚴肅地看著孩子。這時候孩子能夠通過面部表情感受到父母的憤怒情緒,這會對他們更有威懾力。除此之外,當需要安靜的時候,父母也可以用手指放在嘴巴前面做一個"噓"的手勢,孩子也能夠迅速會意,從而安靜下來。


和孩子的溝通無效時,父母應該更多反思自己的表達方式。只有使用了正確的溝通方法,才能與孩子進行更加高效的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