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難,中國足球降薪,更難


世界足壇因疫情相繼停擺之後,“降薪”又成為各大豪門俱樂部的“主旋律”。先有C羅主動放棄400萬歐薪水,後有梅西自願降薪70%,在足壇“絕代雙驕”舍小我為大我的情況下,有不少國內球迷,已經把目光投向“財大氣粗”的中國足球。


本月9日,中國足協召集各級職業聯賽俱樂部代表召開視頻研討會,就合理降薪達成共識。然而半個月過去,各俱樂部是否已採取行動,仍然未見後續報道。有分析擔憂,減薪一事是否會又要停留在口號層面。在聯賽停擺、俱樂部收入減少的大環境下,球員們自然應該團結一致共克時艱。然而後續消息遲遲未見,不由得令人思索,這一舉措是否正在遇到阻力。


降薪難,中國足球降薪,更難

資料圖:圖為廣州恆大淘寶隊奪得2019年中超聯賽冠軍。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關於降薪的問題其實很早之前就在中國足壇引起了討論,有支持者自然就有反對者。此前,武漢卓爾俱樂部球員艾志波曾公開表示,減薪應該“中歐有別”——中超俱樂部營收與歐洲俱樂部不同,歐洲球隊球員都在放假,而中國球員大多仍在集訓;合同中相關條款不健全,降薪缺乏法律依據。


艾志波的觀點並非沒有道理,中國足壇與歐洲足壇的運營體系大有不同。相較於職業化程度更高、球員工資與市場捆綁更為緊密的歐洲足壇,中國足球的減薪大業,自然是一項更加複雜的工程。


低級別聯賽中,很多球員還處於討薪無門、生存堪憂的狀況裡,但站在頂級聯賽舉目四望,多少球員一邊領著高薪,一邊踢球捱罵……換一個角度分析,降薪其實拋開疫情的因素,限制薪酬也只是讓價格迴歸價值而已。足協竭力遏制金元足球之際,降薪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然而,這一政策的實施必然會面臨著種種障礙:誰來主導降薪?降薪比例為多少?降薪範圍涵蓋哪些球員?諸如此類的問題,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與決心。


之於俱樂部而言,減少球員薪水自然可以緩解經濟上的壓力。但如果強制降薪,會不會引發勞資糾紛?會不會催發外援的“離職潮”?況且一些俱樂部中還有歸化球員,降薪政策對於他們又是否適用呢?


或許是俱樂部不願意“得罪”球員,他們把“皮球”踢給了足協。然而在國際足聯都沒有權力干涉各國聯賽經營的情況下,中國足協或許只能是降薪的倡導者,而非命令方。


降薪難,中國足球降薪,更難

資料圖:2019年11月23日晚,廣州恆大淘寶隊球員塔利斯卡(左一)在比賽中帶球突破。當日,在2019賽季中國足球超級聯賽第28輪比賽中,廣州恆大淘寶隊主場2比0戰勝上海上港隊。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其實說到底,降薪本該是中國足球自我約束和調整的結果,但它遲遲無法落地,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中國足球那些老生常談的問題:職業化程度不夠、自我造血能力不足、青訓體系不完善……這些沉積多年的問題最終釀成了今日“敗火”難的局面。


不過話又說回來,降薪雖然可以為中國足球“降溫”,但是“一刀切”的做法也要不得。對於“貧富差距”過大的中國足球而言,或許還是要腳踏實地推行改革,實事求是精準施策,既能去掉不合理的開支,敗掉“虛火”;又能切實保證球員們的生活,讓足球成為一項更多人願意從事的職業體育項目。


要想實現這樣的目標,離不開中國足球主管機構的科學決策,離不開足球從業者以大局為重的奉獻精神,更離不開作為聯賽主體的俱樂部按照規定、規範行事。所有人都知道中國足球要限薪、要敗火,要有良性生態,從甲A年代至今的幾十年間,各種文件發了又發,但球員身價卻漲了又漲,虛火越燒越旺。只有當監管不淪為一紙空文、所有從業者都能按照規矩行事,才能真正戳破籠罩在中國足球頭頂的“泡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