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这些大道理,是如何在生活中帮我们解决问题的?


1. 我们追求的是幸福总量的最大化


人有时在每个时段所作的选择和取舍都是不同的。有些选择在现阶段看来,都不符合这个人原本的性格特点。


这并不是因为这个人变了,或者这个需求不重要了,而是因为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幸福的峰值,而是幸福总量的最大化。


我们都知道,饿三天吃一顿,那一顿饭的美味程度会达到巅峰,但我们并不会选择三天吃一顿饭,因为在饿着的三天里,我们的幸福指数会很低。


这就是本能地追求幸福总量,而不是幸福的峰值。


经济学:这些大道理,是如何在生活中帮我们解决问题的?


需求还是存在,想要还是想要,但这个“想要”要是像饿三天一样痛苦,那即便它是幸福的峰值,需求的收益也不能平衡它带来的损失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男人年轻时拼命追求高傲的女神,最后却会找一个平平凡凡的姑娘做妻子。


即便现在所拥有的幸福峰值不高,再挖掘或提炼一下,还是可以拉高幸福总量的,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取舍。


2. 学会正视稀缺


经济学告诉我们,世上的所有博弈来自稀缺。

资源稀缺,势必会带来竞争。正视稀缺,才能理解需求和交换的意义。


经济学:这些大道理,是如何在生活中帮我们解决问题的?


所以,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是有道理的。


有需求,就要表达;资源那么少,没有人有义务照顾不争取之人的权利。


要学会清晰且委婉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里清晰和委婉,分先后顺序。


人的自利性决定了在主观上我们肯定是利己的,尽管有时看起来多么无私,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利己。


你不表达需求,想做一个看上去体面的人,可事实上你可能不仅没利己,还让对方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侵犯了你的边界,不仅没有达到想要的体面,还让两个人都看上去像个傻冒。


经济学:这些大道理,是如何在生活中帮我们解决问题的?

你错误地认为某种无私是利己的,其实却并非如此。


只要资源稀缺,人就有需求。博弈中我退一步,就必定会有人进一步,而有时这种进退可能均非双方所愿。我们必须学会尊重稀缺,才能够在博弈中建立边界。


不治垣墙盗后悔,你的窗子破了,就别怪更多的人来把另外的也砸破。


3.寻求合作解


经济学告诉我们,很多问题,新手讲情,老手讲理,高手讲数。


想要找到合作解,就要去找数字平衡。什么叫数字平衡?


经济学:这些大道理,是如何在生活中帮我们解决问题的?


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中说:一个寝室,有同学要开生日派对,有人要复习功课,怎么解决?


这个寝室交给谁用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这时候,就要讲数。


假设另外找场地开生日派对需要300元,另找地方复习功课的成本是100元,那么最终就可以在101元~299元之间达到平衡。

如果最后派对一方愿意出260元,他就比别处节省了40的成本;复习一方出去找个咖啡馆美美地复习功课,得到160元的利润,寝室得到了完美的利用。这就是用数字达到平衡的一种思维模式。


这种情况放到感情上,可以得出一样的思路。

你想吃川菜,而你的另一半想吃粤菜,怎么破?

你们可以先把喜欢的数值和不想吃的数值相比较。例如你想吃川菜的程度是7,不想吃粤菜的程度是5,而对方想吃粤菜的程度是7,不想吃川菜的程度却只有3,那么大概率,你们最好的选择是去吃川菜。


经济学:这些大道理,是如何在生活中帮我们解决问题的?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数字思维,也对做决策起决定性作用。那就是贝叶斯定律。


如果患上一种严重疾病的概率是1/1000,也就是1000个人里有一个会得这种病,而检测这种病的仪器的出错率是5%,也就是95%是准确的,某公司组织1000名员工去检测,其中第一个员工就显示呈阳性,请问他的得病概率是多大?


照5%的出错率,就算1000个人都没得病,也会有50个人被检测出来是呈阳性的,而得病率是1/1000,也就意味着这里面只有1个人是得病的,其中49个人都是被误诊的,所以他真实的得病概率只有1/50,也就是2%。


贝叶斯定律重视前提概率,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最好也不要忽视前提的重要性。他曾说过这样的话,曾经做过这样的许诺,可当时他在做这样许诺时的前提是什么样的,现在前提有没有发生变化,这都是做决策需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4. 活在未来


利率,也叫收益率,在经济学里的概念很有意思。


经济学认为,耐心是造就现值和预期值之间差异的重要指标,耐心就是利率。


如果你有耐心,能延迟满足,你就能得到更高的利率,预期值就会比现值的价值更高。


经济学:这些大道理,是如何在生活中帮我们解决问题的?


很多预期值和现值无限趋近,例如银行存款,不确定性不大,利率自然也就不高。


而有些东西,未来的不确定值很高,所以你的耐心就有价值,它的现值就会远低于预期值。像90年代的房子,00年的股票,成功前的穷小子,以及你现在每天在写作领域耕耘。


李笑来曾经说,活在未来。初读时这是一个很浅显的概念,像是一句鼓励积极向上的鸡汤,细品之下,却是蕴含了经济学基础逻辑的道理。


现在的一切是你过去选择的结果,根本无法改变现况。想要过你想要的未来,就要在现在,去做那个符合未来期望的选择。


这个未来的不确定性越高,它的现值看起来就会越低,低到你完全支付的起,却也觉得没什么必要去支付。这样的事,会有很高的利率,它未来的预期值会在你的耐心下不断地增值,直到无限趋近于现值。


那时又要有很多人感叹自己有眼无珠,捶胸顿足地责骂错过了。


参考文献:

-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薛兆丰

- 《蚂蚁私塾》 蔡垒磊

- 《超越智商》基思.斯坦诺维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