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典範的中國首次院士選舉!

1948年,舉行了中國首屆院士選舉。

此次選舉雖然發生在時局動盪之際,且是中國首次引入“院士”這一近代學術體制,但在薩本棟、胡適、傅斯年等人的主持下,其獨立性與公正性,迄今仍堪稱中國學術選舉的典範。


堪稱典範的中國首次院士選舉!

圖:胡適(左)與傅斯年(右)是1948年院士選舉的核心人物。

學術能力和學術貢獻,是此次選舉的核心依據。

最後選出的八十一位院士,涵蓋了數理、生物、人文三大領域,絕大部是其所在領域的學術翹楚,只有朱家驊、翁文灝、周仁、凌鴻勳、張元濟等數人是因主持學術機構而入選——本人雖無卓越的學術成果,但其工作對中國的科學發展有著極其重大的貢獻。如胡適評價張元濟:

“他對於史學的最大貢獻是刊行史籍與史料,他主持的《四部叢刊》與百衲本《廿四史》等,使一般史學者可以容易得著最古本的史籍與古書,其功勞在中國史學界可謂古人無與倫比。”


堪稱典範的中國首次院士選舉!

圖: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原址位於南京雞鳴寺附近。

除了以學術能力、學術貢獻為核心依據之外,這次院士選舉,還有三個特點,是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

(一)選舉非常重視學者的學術成就與社會形象。

1948年3月9日,在美國就醫的傅斯年,致信朱家驊、翁文灝、胡適、薩本棟、李濟,主張將赫赫有名的劉文典從“人文組院士候選人名單”中刪除。

傅在信中陳述了自己的理由:

“候選人中確有應刪除者,如劉文典君。劉君以前之《三餘札記》差是佳作,然其貢獻絕不能與餘、胡、唐、張、楊並舉。凡一學人,論其貢獻,其最後著作最為重要。劉君校《莊子》,甚自負,不意歷史語言硏究所之助理硏究員王叔岷君曾加檢視(王君亦冶此學),發現其無窮錯誤。校勘之學如此,實不可為訓。劉君列入,青年學子當以為異。更有甚者,劉君在昆明,自稱‘二雲居士’,謂是雲腿與雲土。彼曾為土司之賓,土司贈以大量煙土,歸來後既吸之又賣之,於是清華及聯大將其解聘,此為當時在昆明人人所知者。斯年既寫於此信上,當然對此說負法律責任。今列入候選人名單,如經選出,豈非笑話。學問如彼,行為如此。故斯年敢提議將其自名單中除去。”①(黑體字部分,系信件原文以“°”重點標出者)

信中的“餘、胡、唐、張、楊”,指的是餘嘉錫、胡適、唐蘭、張元濟、楊樹達。

簡言之,傅斯年反對劉文典成為“人文組院士候選人”的理由有二:

(1)劉的名聲大過他的學問,校勘《莊子》存在頗多問題。

(2)劉吸鴉片賣鴉片,不是一個積極的社會形象。


堪稱典範的中國首次院士選舉!

圖:1948年中研院院士選舉規程,圖片截自 《國立北京大學週刊》1947年第7期(部分)。

劉文典的《莊子補正》水準如何,是一個學術問題,須依賴專業人士的判斷。可供參考的是,馮友蘭對劉文典此書同樣評價不高。列舉歷代註解《莊子》的作品時,馮友蘭選入了王叔岷的《莊子校釋》(即傅斯年信中所舉批評劉文典之人),沒有列舉劉文典的《莊子補正》,且舉例指出,劉文典依據別本,將通行本《養生主》一文中的“目無全牛”,改做“目無生牛”,這種無視上下文含義的銜接的校勘方法,是不足取的。②

劉文典的社會形象,在當年的昆明學術界中,也確實不佳。1944年7月10日,西南聯大教授聞一多,在教育部召集的一次會議上,曾公然批評雲南大學聘請劉文典是在撿垃圾:

“謂幸得將惡劣之某教授(典)排擠出校,而專收爛貨、藏垢納汙之雲大則反視為奇珍而聘請之。”③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傅斯年在信中特別交待,自己的提議,須交由正規程序評議,若無法通過,則提議作罷。結果如其所料未能通過,評議會選擇尊重程序,沒有取消劉文典的“人文組院士候選人”的資格,也沒有增入傅斯年提議的其他候選人——不過,在最後的院士普選(1次)和補選(4次)中,劉文典的得票均是0,可知其學術水平與社會形象,未能得到評議會成員的認同。

(二)選舉非常重視學者的學術品格。

學者的學術品格,也是1948年院士選舉的重要考量因素。

“生物組院士候選人”馬文昭,在選舉期間被王和夫撰文指出多篇文章“皆其技術員、助手及友人代作、代寫”,並稱參與院士選舉的“評議員林可勝及吳憲二先生熟知此人,可請其作證也”。結果在最後的院士普選(1次)中,馬文昭僅得1票,補選(4次)則得了4次0票。④

胡適在日記中披露,“人文組院士候選人”中,只有唐蘭一人曾私下找過他(胡適是人文組的“院士推薦人”)。胡適沒有給予唐蘭任何幫助,在最後的院士普選(1次)中,唐蘭僅得2票,第一次補選得1票,2、3、4次補選均得0票。

有說法認為,唐蘭落選,正是因為他私下找了胡適,“引起胡本人的反感”。⑤就現有資料而言,胡反感唐蘭的做法是確定的,沒有為其提供幫助也是確定的,至於有無將這種反感傳遞給其他擁有投票權的學者,則未可知。


堪稱典範的中國首次院士選舉!

圖:1948年9月,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會議結束,院士們走出會場。

(三)選舉尊重學者的個人政見,不因政見分歧而否定學術貢獻。

1947年確定“人文組院士候選人”時,郭沫若的左傾身份,曾引起爭論。

據夏鼐日記,代表官方立場的中研院代理院長朱家驊、中研院總幹事薩本棟等人,主張否決郭沫若的候選人資格。但包括胡適在內的大多數與會學者認為,選舉院士當以學術貢獻為依歸,而非以政府意志為準繩。投票結果,大多數人同意將郭沫若列為院士候選人。

夏鼐日記原文如下:

“(1947年10月17日)上午評議會繼續審查名單。關於郭沫若之提名事,胡適之氏詢問主席以離開主席立場,對此有何意見。朱家驊氏謂其參加內亂,與漢奸罪等,似不宜列入;薩總幹事謂恐刺激政府,對於將來經費有影響;吳正之先生謂恐其將來以院士地位,在外面亂髮言論。巫寶三起立反對,不應以政黨關係,影響及其學術之貢獻;陶孟和先生謂若以政府意志為標準,不如請政府指派;胡適之先生亦謂應以學術立場為主。兩方各表示意見,最後無記名投票,餘以列席者不能參加投票,無表決權,乃起立謂會中有人以異黨與漢奸等齊而論,但中研院為Acadcmia Sinica(中國的科學院),除學術貢獻外,惟一條件為中國人,若漢奸則根本不能算中國人,若反對政府則與漢奸有異,不能相提並論。在未有‘國民政府’以前即有中國(‘國民政府’傾覆以後,亦仍有中國),此句想到而不須說出口,中途截止。故對漢奸不妨從嚴,對政黨不同者不妨從寬。表決結果,以14票對7票通過仍列入名單中。”⑥

由這段日記中可以看出,實際上是胡適主動“挑起事端”,直接詢問會議主席朱家驊若“離開主席立場”,會如何看待郭沫若的“院士候選人提名”問題。在朱表態反對之後,胡適也表明了“應以學術立場為主”的個人意見。若無胡適主動出頭,郭沫若是否會被列入候選人名單,尚未可知。

在最後的院士普選(1次)中,郭沫若得到了18票——按規定,候選人須得到出席的評議員人數4/5的同意票才可當選。當時共有25名評議員出席,也就是說需要至少20票才可成為院士。第一次補選,郭順利拿到20票,以其在考古(甲骨文)方面的成就,成為中研院第一批人文組院士中的一員。

此次評選結束時,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1948年9月23日,中研院在南京雞鳴山語言歷史研究所召開第一次院士大會。蔣介石的到來導致會場附近“荷槍實彈的軍警林立,戒備森嚴,五步一崗,十步一哨”,工作人員也被反鎖在屋內,直至蔣離去(蔣此行沒有進入會場,而是將演講稿交給了朱家驊,由朱在會場念讀)。

於是乎,兩天後,也就是9月25日的院士會議,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來討論“學術獨立”問題,23日的“軍警包圍學校”事件,成了院士們重點抨擊的對象。⑦


堪稱典範的中國首次院士選舉!

圖:1948年9月,中研院第一次院士會議合影。

註釋

①王汎森、潘光哲、吳政上/主編,《傅斯年遺札》(第三卷),(臺北)“中研院”史語所,P1775。

②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史料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P49~50。馮友蘭共列舉了七本註解《莊子》的作品,第六本是王叔岷的《莊子校釋》,第七本是政治紅人關鋒的《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以劉文典舉例,強調校勘“必須把字句的異同和上下文意義結合起來推究”的議論,被放置在第六本和第七本之間。顯見馮當時不得不列入關鋒的《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但又刻意將其與其餘六本著作區別開來。

③《吳宓日記》第九冊,P290。轉引自:聞黎明/編著,《聞一多年譜》,群言出版社,2014,P413。

④郭金海,《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的選舉》,《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5卷第1期(2006)。至於馬文昭是否如此,筆者所見資料有限,並無結論。

⑤沈衛威,《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如何產生的》。胡適關於唐蘭的日記,見:《胡適全集》(第3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P781。

⑥轉引自:沈衛威,《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如何產生的》。

⑦參見:張樹年,《張元濟往事》,東方出版社,2015,P186~187。《竺可楨全集》(第11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P213~216。

本文還參考了:(美)陳時偉,《中央研究院1948年院士選舉述論》,收錄於《1940年代的中國(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著者所有,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