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內蒙古是一個以蒙古民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地方。在呼倫貝爾,除了蒙古族之外,還有三個少數民族聚居在這篇水草豐美的土地上: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由於這三個民族相對來說人口較少,所以他們也被稱為內蒙古自治區的”三少民族“。”三少民族“人口主要分佈在呼倫貝爾市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倫春族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 呼倫貝爾三少民族----鄂溫克族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由於居住地域的關係,鄂溫克人對大興安嶺一帶的大山林,包括外興安嶺至阿瑪扎爾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統稱“額格都烏日”或“額格登”(鄂溫克語意“大山”)。

還有一種說法:“鄂溫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們”或“住在南山坡的人們”。上述兩種解釋都說明鄂溫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獵民族。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敖魯古雅鄂溫克族自治鄉位於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

敖魯古雅鄂溫克人是在300多年以前從列拿河一帶遷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的,當時有700餘人。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在列拿河時代,他們就開始馴養和使用馴鹿,後來由於列拿河一帶獵物少了,他們便順著石勒喀河來到了大興安嶺北麓的額爾古納河流域。

他們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穿獸皮、吃獸肉,住"撮羅子",受外界影響較少,在解放前基本仍處於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階段。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每年6月18日到19日,鄂溫克自治旗群眾都要歡度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瑟賓節",數以千萬計的各族民眾興高采烈地參加節日期間舉行的賽馬、奪寶、搶樞、博克、拉棍、拔河和賽駱駝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

該節日現已成為當地主要旅遊節慶活動之一。

每逢"瑟賓節"來臨,中外遊人蜂擁而至,爭相親睹節慶風采。

敖魯古雅鄂溫克民俗旅遊區四時皆為旅遊旺季,遊人親臨其境,盡情體驗鄂溫克人生活樂趣,無不稱道此地民風淳樸、習俗奇特。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有幸作幾日鄂溫克獵民家庭的臨時成員,真是不負此生!

  • 呼倫貝爾三少民族----鄂倫春族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鄂倫春民族是中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是狩獵民族,因此他們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特點。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元朝時,鄂倫春人被稱為“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分佈極為廣闊,在遼陽行省的管轄之中。

明朝時黑龍江以北有“乘鹿以出入”的“北山野人”,就是指遊獵於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以北的“使鹿部落”,也就是鄂倫春人。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清初文獻曾把鄂倫春人稱為“樹中人”。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1年成立了鄂倫春旗,1952年改為鄂倫春自治旗,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1958年鄂倫春民族從遊獵生活實現了定居;1996年,在全旗範圍內實施禁獵,走上了發展現代產業之路,成功實現了一個人口較少民族“社會形態、生活方式、生產方式 ”的三次歷史性跨越。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鄂倫春民族用短短半個世紀的時間,走過了其他民族幾千年的發展歷程。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鄂倫春自治旗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大興安嶺森林生態、拓跋鮮卑歷史、鄂倫春民俗風情、第四紀冰川遺蹟、遠古彩繪巖畫、火山地質地貌、軍事基地等多種資源類型。

  • 呼倫貝爾三少民族----達斡爾族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次年即征服黑龍江中游薩哈連部,當時達斡爾或以地區被稱為薩哈連(滿語對黑龍江的稱呼),或以貢物特點稱為薩哈爾察(滿語譯音意為黑貂)部,或與鄂溫克等泛稱為索倫部。至康熙初年,才出現“打虎兒”的譯名,以後又常譯為“達胡爾”、“達虎裡”、“達呼爾”等。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定名為達斡爾。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歷史悠久的漁獵生活,造就了達斡爾族獨具特色的民間體育,與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體育活動,強化了達斡爾人的剽悍性格。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在達斡爾族民間體育活動中,有適應狩獵生產和抵禦外來敵人的武裝鬥爭需要而興起的射箭運動;有摔跤、扳棍、頸力賽等極為普及的體育活動。

呼倫貝爾的”三少民族“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達斡爾人積累了許多狩獵方面的知識與經驗,如下套子、設陷阱、放地箭、“打圍”、鷹獵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