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霜毛禿後歸——毛筆是怎樣從粗短的雞距發展成今天的羊毫?

毛筆是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和繪畫工具,是一種用動物的毛製成的筆,被列為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現代人雖然更習慣使用鉛筆、圓珠筆、鋼筆書寫,但毛筆卻擁有這些筆替代不了的作用。

中國毛筆的種類繁多, 可按筆的大小、筆毫的原料 、筆毛的長短、筆管的質地 、筆的用途五類來區分 。 按筆頭大小可分為大、中、小三種;按筆毫的原料可分為羊毫筆、狼毫筆 、紫毫筆、兼毫筆等等;按筆毛長短可分為長鋒, 中鋒, 短鋒;按筆管的質地可 分為竹質筆、木質筆 、其它質筆;按筆的用途則有冰清玉潔筆、珠圓玉潤筆、 右軍書法筆等等數十種之多。

贏得霜毛禿後歸——毛筆是怎樣從粗短的雞距發展成今天的羊毫?

雞距筆

中國毛筆的發展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古筆階段,第二階段是秦筆階段,第三階段是毫筆階段。先秦之前制筆工藝比較簡單,漢唐有了極大進步,到了元明時期出現了散卓制筆法,毛筆的形制一直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對書體的發展和書風的影響都有著重要意義。

先秦時期的毛筆,筆鋒粗短、硬勁,筆頭形似雞距,故又名"雞距筆"。這種筆在製作時先以麻紙裹住筆柱,再加上披毛,最後一齊深納筆管之中,露出筆管的筆頭很短,相應的筆鋒也較為粗短。


贏得霜毛禿後歸——毛筆是怎樣從粗短的雞距發展成今天的羊毫?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寫過一首《雞距筆賦》,稱雞距筆的特點是:"就足之中,奮發者利距;在毛之內,秀出者長毫",又說"斯距也,如劍如戟,可擊可搏",說明這種筆的筆鋒鋒利無比,入木三分。

雞距筆的特點是出鋒短,筆鋒勁硬,吸墨不多,轉側也不太靈便,不利於行書和草書的書寫。所以自宋朝諸葛高研製出散卓筆之後,便逐漸被散卓筆所取代。

散卓筆

散卓筆筆毫約長寸半,藏一寸於管中,一筆可抵他筆數支,又稱"諸葛筆"。它有軟熟、散毫、虛鋒的特點,不用柱毫,而是用一種或兩種獸毫參差散立扎成,筆毫軟硬適中,具備尖、齊、圓、健四德,具有性能柔潤、根基牢靠、久用不散、書寫流暢的特點。

贏得霜毛禿後歸——毛筆是怎樣從粗短的雞距發展成今天的羊毫?

散卓筆

唐宋之後,隨著造紙術的發展,紙幅越來越大,要求筆的形制也要相應的增大,便於書寫大字。散卓筆在製作過程中直接選用較短毛料支撐筆形,從而解放了筆柱,使同樣長度的毛料能製作出鋒更長的毛筆,蓄墨量和書寫範圍也大大增加,因此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散卓筆的筆毛選用純毛製成,用筆提按能大能小,書寫大字小字都能揮灑如意。特別是出現用公雞頸部和尾部兩側的長毛製成散卓筆後,每一根細毛都有鋒穎,著墨後鋒穎不變形,能夠緊緊的圍攏在一起,有羊毫的柔性,又有狼毫的剛性,性能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突破。

雞毛散卓筆以嶺南出產的質量最佳,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說"兩廣多閹雞,羽毛甚澤,人取其頸毛絲而聚之為筆"。當時韶州出產的雞毛筆,以雞毛為筆披,以其它硬毫為筆心,使用三層覆毛工藝,使得筆的性能挺健,著墨能力較強,能寫大字,也能抄寫小楷。而且雞毛筆價格低廉,與貴重的紫毫筆相比更為受到下層文人的喜愛。

羊毫筆

南宋之後,隨著無心散卓筆的廣泛使用,人們在書寫過程中,發現羊毛與雞毛、兔毛相比,不僅資源豐富,而且蓄墨能力更強,更加適合用來製作大筆。

贏得霜毛禿後歸——毛筆是怎樣從粗短的雞距發展成今天的羊毫?

羊毛以前只是做為毛筆的輔助材料,更多的是被用在毛筆的披毛之上,而筆尖部分很少有使用羊毛的。在宋朝之前的上層知識分子中,兔毫是佔據主導地位的。北宋時,一部分文人選用羊毛為毫的毛筆後,發現羊毫筆在使用過程中"無平不陂",下筆可以根據筆意變化,書寫的線條能夠柔中帶剛,圓勁飛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羊毫筆。

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就是羊毫筆的先行者。他在試用過羊毫筆後說:"老羝撥穎,霜竹斬幹,雙鉤虛指,八法迴腕。張子束筆,無心為樸。雞著金距,鹿戴千角",並用羊毫筆揮毫寫下了傳世的偉大作品《老杜浣花溪圖引》。羊毫筆在他的使用下,頓挫分明,線條綿柔,圓勁飛動,引起了無數書法愛好者的追捧,羊毫筆也得到了"文中虎"的美譽。

贏得霜毛禿後歸——毛筆是怎樣從粗短的雞距發展成今天的羊毫?

羊是古代常見的家畜,出毛率很高,所以羊毛的價格十分低廉。自南宋以來,羊毫筆成為廣大底層民眾廣泛使用的書寫工具,但是上層文人將其視為"次等筆",將"羊毫"與低廉的"瓦硯"並舉,說這種筆在書寫中滲墨現象嚴重,書寫時手感不佳,難登大雅之堂。羊毫筆與兔毫筆相比,書寫的效果如蚯蚓一般柔弱無骨,只有那些貪圖省錢的人才會使用。連南宋大詞人劉克莊都說:"兒曹貪價賤,鴉蚓掃如飛",用鴉爪和蚯蚓來嘲笑羊毫筆的書寫效果。

湖州羊毫

到了元朝,羊毫筆迎來了翻身的機會。元朝的湖州制筆匠人改進了羊毫筆的製作工藝,製作出了天下聞名的"湖筆"。"湖筆"又稱"湖穎",所謂"穎",就是指筆頭尖端有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業內人稱之為"黑子"。"黑子"的深淺,就是鋒穎的長短,這是用上等山羊毛經過浸、拔、並、梳、連、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製成的,有"千萬毛中揀一毫"之說。湖筆"毫雖輕,功甚重",制筆技藝非常精細複雜,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譽。

贏得霜毛禿後歸——毛筆是怎樣從粗短的雞距發展成今天的羊毫?

湖州羊毫筆只擇取杭嘉湖一帶所產的優質山羊毛為原料。因為這一帶山羊在冬季吃含高蛋白的科桑葉或水花生,有的還以圈養為主,鋒嫩質淨。筆工們將這些優質筆毛料,按質量等級分類,分出"細光鋒"、"粗光鋒"、"黃尖鋒"、"白尖鋒""黃蓋鋒"等四十多個品種。每一個品種之下,還有再分出若干小類,其精細程度,絲毫不亞於繡花。湖筆選料嚴格,主要選用山羊腋下毛,所取毫料須陳宿多曬,除去汙垢,然後再根據毫料扁圓、曲直、長短、有無鋒穎等特點,浸於水中進行分類組合,一般要經過浸、拔、並、梳等七十餘道工序。相比兔毫和狼毫,羊毫筆書寫的字,能大能小,尤其是適合巨幅圖軸的創作。

湖筆的成名,與元朝大書畫家趙孟頫有關,他對當地的湖筆製作技藝十分關心和重視,據《湖州府志》記載:他曾要人替他制筆,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製,要求非常嚴格,這種嚴格的質量要求,使得湖州的羊毫"絕技甲天下"。


贏得霜毛禿後歸——毛筆是怎樣從粗短的雞距發展成今天的羊毫?

明代以後,巨幅書法興起,羊毫成為制筆尤其大筆的重要原料。 這時的羊毛筆主要為 兼毫筆 ,形制能大能小 ,被形象地稱為"鉅細筆"。 這時人們對於羊毫筆的態度也有了明顯改變 ,明代書法家、東林黨魁趙南星便說過:"草書時羊毛筆 ,自信天公不見遺。" 他曾手持特大羊毫,在長紙上揮灑 :"使二童捉兩頭,且飲且笑且書,一杯茶頃輒數百言。 情理既允,文彩復遒 ,用是內無廢歡,外無廢事"。這次創作,趙南星使用了一升多墨汁,可以想見當時他手中的羊毫筆形制有多巨大 。

羊毫筆的特點

能大能小是羊毫筆的特點, 其他兔毫 、狼毫由於長度的限制,都無法與羊毫筆相媲美。 特別是明代巨幅立軸的盛行,為羊毫筆提供了發揮的空間,很多書畫家在選擇羊毫時,都會定製不同規格的筆 。明代大奸臣嚴嵩也是個書法家,他就曾"特製大者二枝 ,大者三十枝 ,小者六十枝。 須令多著羊毛而以兔毫領之,在好不在多也"。嚴嵩選擇羊毫筆,強調以兔毫為引,羊毫為鋒,兔毫"在好不在多"說的是筆中兔毫要適量,要以羊毫為主,並非昂貴的兔毫越多越好。羊毛多便於蓄墨 ,摻入兔毫更可以增強彈性,兩者的優勢互補,使用時自然得心應手。雖然嚴嵩人品不行,但是從他選筆的要求來看,還真是個大行家。

羊毫筆並不是完全由羊毛一種毛製成的,而是由幾種動物的毛"兼毫"製作而成。 明 代使用羊毫筆的書家以董其昌為著。 可以說董其昌秀美空靈的書風,與羊毫筆的使用 是分不開的。董其昌的學生倪濤在記述師父作書時稱 :"用羊毫筆,其頭甚長,約一寸七八分,又略豐美,所謂毫毛茂茂 ,但筆尖瘦耳。此寫大書筆也。寫小措小行,或微雜紫毫,或竟用紫毫。若論匾額 ,亦用羊毫之大者,絕不用掠及豬毫。"


贏得霜毛禿後歸——毛筆是怎樣從粗短的雞距發展成今天的羊毫?

董其昌使用的羊毫筆,筆頭長度有五六釐米,所以他的立軸以及長卷大字作品都是用羊毫筆創作的。 董其昌的 《王維五絕詩》、《 行書女蘿繡石壁五言詩條幅》等等,無一不是用筆妍美軟媚, 風神蕭散自然。由於董其昌的成就極大,所以受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也將羊毫筆當作自己的主要書寫工具。

一支好的羊毫筆,對山羊毛的質量要求很高。什麼樣的山羊毛才符合制羊毫筆的標準呢?這與羊的性別和產地有關。一般來說,冬季氣溫越低,羊毛的質量越好;同樣條件下,母山羊的毛更為柔軟,質量也要優於公山羊。

在同一只羊的身上,不同部位的羊毛質量也不同。一般來說,羊的頸後部和腿上的毛最佳,胸前和背部的毛質量較次,羊肚子上的毛質量最差。


贏得霜毛禿後歸——毛筆是怎樣從粗短的雞距發展成今天的羊毫?

中國書法界流傳一句話:"筆要軟 ,軟則遒;頭要長,長則靈"。因此用羊毫創作時, "不怕不正,不怕不著意把持 。浮淺恍惚之患,自然靜矣"。 羊毫筆柔中帶剛, 筆 頭收放自如,特別是在羊毫中摻入一點硬毫後, 便能達到"柔毛何意內含剛,恰與詞人寫錦囊。 放出晶芒高萬丈, 依然佛頂白毫光"的神奇效果。所以一隻好的羊毫筆並不 是完全用純羊毛這一種材料製成的,而是以羊毫為主、加入了一定比例的兼毫筆。

從清代開始,湖州羊毫筆成為進貢皇室的貢品,這也極大刺激了湖州羊毫筆製造業的發展。太湖平原盛產羊毛,連乾隆皇帝都說湖州羊毫筆"鋒銳力勁,最便臨池",並寫下一首御製詩稱讚湖州羊毫筆:"誰把羊毫縛,吳興筆匠纏。齊名毛穎傳,合配薛濤箋。行草隨吾意,橫斜豈汝愆。縱教俱老禿,哪及我衰年"。在乾隆眼裡,湖州羊毫筆已是能與天下馳名的"宣筆"和"薛濤箋"相提並論的名筆,足見當時人們對湖州羊毫的喜愛。

贏得霜毛禿後歸——毛筆是怎樣從粗短的雞距發展成今天的羊毫?

總結

中國歷史上制筆的材料一直處於發展於變化之中,不同年代的書作品風格固然與時代有關,也和創作時的筆有著很大的關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書法固然與書寫者的功底分不開,但一枝優秀的筆,對書法繪畫作品來說,無疑有錦上添花之效果。所以歷代制筆匠人對毛筆的也是不斷改進 。 毛筆品種不斷增多,工藝也越來越先進,日趨完善和精美。今天的毛筆不僅是書畫創作的工具,也是供人鑑賞觀玩的藝術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