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中國航天日”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我们的“中国航天日”

2020年4月24日

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衛星

成功發射50週年的紀念日

今天

是我們的航天日

航天人這樣度過

習近平給參與“東方紅一號”

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

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和“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週年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4月23日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向他們致以誠摯的問候,並就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強國建設向廣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習近平在回信中說,作為“東方紅一號”任務的參與者,你們青春年華投身祖國航天事業,耄耋之年仍心繫祖國航天未來,讓我深受感動。

習近平指出,50年前,“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我在陝北梁家河聽到這一消息十分激動。當年,你們發憤圖強、埋頭苦幹,創造了令全國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

我们的“中国航天日”

1970年4月24日,經過廣大參研參試人員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作為“兩彈一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拉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為銘記歷史、傳承精神,經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近日,孫家棟、王希季、戚發軔、胡世祥、潘厚任、胡其正、彭成榮、張福田、陳壽椿、韓厚健、方心虎等11位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回顧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輝煌歷程,表達了對實現中國夢、航天夢的堅定信心。

我们的“中国航天日”

2020年“中國航天日”

啟動儀式線上舉行

2020年“中國航天日”主題宣傳片

4月24日上午,以“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在國家航天局網站等網絡平臺舉行。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致辭,多個國外航天機構同行發來祝賀視頻或賀信,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及標識、年度航天日主題宣傳片正式公佈,2020年3位“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公開亮相,中國航天“航小夢”“航小天”卡通形象傳遞航天日旗幟。

“中國航天日”旗幟通過線上方式,由中國航天卡通形象“航小夢”“航小天”飛躍千山萬水,從上屆承辦單位湖南大學傳遞給本屆承辦單位——廈門大學和福州大學,三所大學校長帶領莘莘學子完成了旗幟交接。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負責人之一、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作為中國航天三大里程碑事件的傑出代表今年被國家航天局聘為“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在線亮相交流。他們回顧中國航天不斷壯大的歷程,講述把個人價值融入祖國發展的親身體會,傳遞生生不息的航天精神“火炬”,寄語大眾特別是青少年,銘記歷史,傳承精神,跑好航天接力棒,在追夢、逐夢、圓夢中成就事業、實現夢想。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名稱、任務標識公佈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為

“天問一號”(Tianwen-1)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標識為

我们的“中国航天日”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 “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象徵“攬星九天”的任務標識,展示了獨特字母“C”的形象,匯聚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測進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義,展現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理念。

中國航天科工各單位

線上開展航天日系列活動

連日來,中國航天科工所屬各單位在線上線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中國航天日”系列活動。

當天,中國航天科工新聞中心策劃舉行了“從東方紅一號到星辰大海”網絡直播活動,特邀參與“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任務的科研老專家、以及一直從事於中國航天事業的院士、新時代航天人為大家揭秘他們的航天故事。

我们的“中国航天日”我们的“中国航天日”
我们的“中国航天日”

航天系統公司、二院、三院、航天三江、六院、航天建設、航天江南、湖南航天、航天信息、中國華騰、航天工研院、航天汽車、航天雲網、航天發展、資產公司等單位通過直播連線、線上科普、在線答題、知識競賽、線下展播等方式舉行了多場活動。傳播航天知識,講述航天故事,弘揚航天精神,展現航天成就,加深了社會公眾對航天事業的瞭解和熱愛,激發全民探索創新熱情。

航天科工與“東方紅一號”

我们的“中国航天日”

“上得去”:大漠戈壁完成發射“最後一棒”

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獲得圓滿成功,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響徹寰宇、震動世界!標誌著我國正式開啟了太空時代。“中國航天人不負眾望,圓滿完成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的首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任務。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重量達到了173公斤,比美,蘇,法,日四國的第一顆衛星的重量加在一起還要高30公斤。首次發射衛星就達到了如此高水平,離不開運載火箭提供的強勁動力,而誰能想過,完成送衛星入軌“最後一棒”的發動機,是中國的航天人在大漠戈壁的荒灘上研發成功的。

要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首先需要性能強大的運載火箭,這就是“長征一號”。它是在我國的彈道導彈“東風四號”的基礎上研製而來的。但是,“東風四號”所採用的兩級結構並不能確保衛星入軌,當時的研製人員就提出,要在兩級結構之上再增加一級固體火箭,完成送衛星入軌的最後一棒。

我们的“中国航天日”

今年86歲的陳克明老人就是當年“長征一號”上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人員之一。1965年,他和一群同樣年紀的年輕人毅然來到內蒙古的戈壁荒灘上,開始了我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拓荒。

事實上,當時一共進行了19次試車,前面13次都以失敗告終。直到第14次嘗試時終於取得了突破。19次最後的六次都是成功的,連續六次沒有失敗。

在艱苦的條件下,陳克明和同事們終於完成了固體火箭第三級的研發任務。1970年4月24日夜裡,“長征一號”火箭即將點火發射之時,陳克明是最後一批從發射塔架上撤離的人,他要對固體發動機進行最後的檢查。“所有人都撤出去,就我們兩個還在裡面。最後一道工序,就是裝第三極的電發霧管, 那是最危險的,但那個年代我們就不怕。說明我們在 尖端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了。”陳克明說。

陳克明系中國航天科工六院長征一號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主要設計人員

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

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中國航天

加油!

我们的“中国航天日”

END

  • 安排 | “中國航天日”我們帶你這樣“玩”

  • 官宣 | 2020年“中國航天日”官方活動這樣安排


來源 ✎ 中國航天日官微、航小科工作室

製圖 ✎ 彤彤

H5製作 ✎ 簪子

校對 ✎ 簪子

監製 ✎ 鄭貴來

全國疫情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