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半自苦中來,莫圖便益。世事多因忙裡錯,且更從容

好人半自苦中來,莫圖便益。世事多因忙裡錯,且更從容

曾文正公

這是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領袖曾國藩在同治元年(1862)八月贈郭嵩濤(雲仙)的聯語。上聯講如何做“好人”。“好人”是品行端正的人;心地善良的人;思想先進的人。如何才能成為好人?”“好人半自苦中來。”即要做好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吃得苦,耐得勞,經受得起艱難困苦的磨練與考驗,絕不能貪圖方便、便利。上聯中的“半”字用得非常巧妙,因為要成為完美的人僅靠吃苦耐勞是遠遠不夠的。在當下,模範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基本道德規範的先進人物,才稱得上好人。

好人半自苦中來,莫圖便益。世事多因忙裡錯,且更從容

慎獨則心安

下聯講如何做好事。“世事”,指世上的事。“多”字也用得十分貼切,兩字之易(將“盡從”,易為“多因”),避免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世事紛繁,往往忙中容易出錯。如何避免忙中出錯?“且更從容”,即如古人所言:“有事勿忘從容以俟之而已。”(明·呂坤《呻吟語·問學》)所謂“從容”,即舉止行動有其常度,舒緩、泰然、大度、不緊迫。從容之人做事心平氣和,不急不慢、不躁不亂,井然有序,能從容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敗不沮喪,勝不狂喜。從容,反映一個人的氣度、修養、性格和行為方式,而且是一種有利於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有節律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方式。應事接物,要從容以俟,養生保健同樣要紆徐柔和。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呂坤曾指出:“天下之物,紆徐柔和者多長,迫切躁急者多短。故烈風驟雨,無崇朝之威;暴漲狂瀾,無三日之勢。催拍促調,非百板之聲;疾策緊銜,非千里之轡。人生壽夭禍福,無一不然。褊急者可以思矣。”又說:“天地萬物之理,皆始於從容,而卒於急促。急促者盡氣也,從容者初氣也。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呻吟語卷三·應務》,見《呂坤全集》中第724、756頁)實踐表明,從容之人能相對地保持心理平衡,使體內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常處於有規律的緩釋狀態。較之褊急者,其心腦血管和其它器官受刺激的狀況較少,氣血平和則百病少生。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壽自從容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