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祥:中央國務院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釋放了哪些大招

中共中央、國務院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釋放了哪些大招?


這幾年,中國各級政府一直再推供給側改革,效果乏善可陳,並沒有達到真正期望的結果。究其原因,還是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不完善,制約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中國本來就進入改革深水區,面臨爬山等坡的困難。現在又有中美貿易摩擦壓力、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導致全球經濟供需收縮,中國沒有比現在更需要全面改革。
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不好時候更容易推進改革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恰逢其時,讓要素和投資流向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部門,降低要素錯配和風險錯配,這才是真正的供給側改革。
《意見》至少包括下面若干亮點:
在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完善土地管理體制方面,探索建立全國性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
在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探索推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實現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建立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推動公共資源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在職業資格認定認可、子女教育、商業醫療保險以及在中國境內停留、居留等方面,為外籍高層次人才來華創新創業提供便利。

在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建立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激勵約束機制;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法治化退出機制;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在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方面,積極探索通過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知識產權證券化、科技保險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資本化;開展創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動試點,發展離岸創新創業,探索推動外籍科學家領銜承擔政府支持科技項目。
首次將數據與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等其他生產要素並列,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在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增強要素應急配置能力方面,在應急管理、疫情防控、資源調配、社會管理等方面更好發揮作用。
在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方面,健全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永遠在路上!說容做難,能否達到效果,就看落實的程度了!

本文作者:張中祥 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院長、卓越教授,國家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