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云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贫困地区之一,也曾有过辉煌

要说“云南第二城”,熟悉云南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曲靖市,其实这是近代的事,往前追溯百来年,到清末民初时,昭通是云南除昆明外的第二大城市,甚至被称为“小昆明”。或许有人会感到诧异,如今昭通是云南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交通非常不便,还被人调侃为“

不昭不通”,何来的“第二城”呢?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贫困地区之一,也曾有过辉煌

战国时期,秦国避开中原战场绕道蜀中,欲将古蜀国纳入版图。我们都知道李冰修建都江堰,却少有人知建设蜀地之余,秦国对西南这片“蛮夷之地”也是野心勃勃,并试图开辟一条连通滇蜀两地的僰(bó)道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贫困地区之一,也曾有过辉煌

即便今天,修路也是一项大工程,更何况在无现代科技的古代。即便当时富有工程经验的李冰想出了积薪烧岩法,即先燃烧木材把岩石烧烫发红,然后用冷水泼浇,岩石因热胀冷缩破裂便于开凿。但蜀郡岩石坚硬,仅凭人力修路绝非易事,且经济上也需要强力的财政支持。因此李冰的僰道,仅修了成都至宜宾的一段。

直到秦一统天下,将军常額(è)入蜀,才将僰道修至朱提,就是今天的昭通。由于山高谷深,河川纵横,道路仅宽五尺,后来五尺道就取代了僰道这个有点难认的名称。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贫困地区之一,也曾有过辉煌

道路的连通,拂去了云南的神秘面纱,云南至此得以与中原地区互通有无。据记载,汉朝时大批中原、巴蜀地区的商人带着物资经昭通进入云南地区,而后又把云南的马、牛等运往内地。后来甚至有些商人越过云南边境,进入缅甸后一路走到印度和孟加拉国一带。而这,成为后来学者研究的南丝绸之路。所以历史上的昭通非但不闭塞,甚至说成云南对接中原的窗口也不为过。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贫困地区之一,也曾有过辉煌

今天行走在昭通古城,还能通过传统的建筑、气派的庙堂、以及部分保留较好的民居,得以窥见昔日的繁华。夕阳西下时,踩在街道的青石上,看着车马行人在石板路上交错的投影,夹杂着喧嚣声似乎回到过往。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贸易中心往沿海转移,昭通才跟别的内陆古城一样,逐渐没落。且跟云南其他四季如春的地区不同,昭通的海拔相对更高,冬季也更寒冷,因此别号“秋城”。对比“春城”昆明,莫名有些萧瑟感。许多在昆明工作的昭通人,过年前回家时,最怕遇到道路结冰甚至封路,让本就路漫漫的归家之程又多了一分艰难。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贫困地区之一,也曾有过辉煌

就旅游来说,昭通的“彩云之南”气质不明显,悬于云贵川之间,反而像一块四川的“飞地”。实际上,明清时曾有一段时期,昭通确实由四川管辖,一些昭通境内出土的文物,明显带着巴蜀文化的特征。还有昭通人若在云南其他地方说方言,一开口就会被人问“你是四川人吧”,所以昭通也被戏称为“三川半”。

带着这样“混血”的气质,好处是饮食方面复合多样。若要问昭通的饮食底色,究竟是偏四川的火锅味儿,还是偏云南的米线味儿,估计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但管它什么味儿,好吃不就完了?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贫困地区之一,也曾有过辉煌

昭通最有名的首先要数昭通小肉串。细竹签上串一两片牛肉在火上烤,跟北方的大串对比有一种“反差萌”。但吃的时候,怎么也得五十串起步,一大把握在手里,又有点豪迈。不过昭通小肉串有名,并不单凭借小巧的外形,秘诀是肉在穿串前已经在卤汤里“泡过澡”了,然后猛火快烤,锁住味道。哪怕不能吃辣,也一定要撒点昭通干红辣椒才够香。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贫困地区之一,也曾有过辉煌

其次是昭通烤洋芋。其实烤洋芋在云南很多地方都有卖,但昭通烤洋芋的模样更原生态:一大口铁锅,几块柴炭,有人还会加一块锯片。烧熟后从中间切一刀,抹上昭通酱,或者加红辣子面,这种被称为“吹灰点心”的小吃,是昭通人走到哪里都割舍不掉的爱。

昔日的“云南第二城”,如今是全省最贫困地区之一,也曾有过辉煌

如今,成贵高铁已经开通,经过昭通市的3个站。相信未来,随着交通更加便利,能带动昭通的经济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