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造車“星”時代,車企要“上天”

[ 億歐導讀 ] 車企進入衛星互聯網競賽時代。

後造車“星”時代,車企要“上天”

作者丨錢漪

車企的天空之爭,正在被“新基建”和“逆全球化”催熟。

美國當地時間4月22日,獵鷹9號運載火箭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將SpaceX第七批60顆衛星成功送上太空,馬斯克興奮地在推特上表示:星鏈計劃已經有420顆衛星在運轉了。這離他4.2萬顆的“星辰大海”之夢愈來愈近。

無獨有偶。

在中國,4月20日,發改委將衛星互聯網首次列入了時下正熱的“新基建”。入局衛星業務不久的吉利便直言,2020年進入中國商業航天第一梯隊。

與造火箭的馬斯克不一樣,吉利只造衛星。4月17日,吉利全資控股的時空道宇發佈了一則“火箭工程師”的招聘,吉利汽車副總裁楊學良在微博中回應:“火箭是買的,衛星是自己做的。我們招火箭總師是為了星箭融合,不是為了自己做火箭。”一句話撇清了李書福與馬斯克的不同之處。

疫情之下的全球正加速變革,借勢政策的東風,車企要加入“天空之爭”。

攪局者

對造星一腔熱血的吉利更像是個攪局者。

今年3月3日,吉利宣佈其衛星項目在李書福的老家浙江台州啟動,首個脈動式模塊化衛星智能AIT(總裝基礎測試)中心也將落成。消息一出,輿論譁然。

畢竟在2019年萎靡的車市中,吉利走得並不順遂。

3月30日,吉利汽車(0175.HK)公佈2019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錄得營業收入974.0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9%;全年達成稅後81.90億元淨利潤,相比2018年的125.53億元同比下降35個百分點。現實相較於預期更為嚴峻,全年營收和淨利潤均低於管理層此前的預測。

後造車“星”時代,車企要“上天”

製表人/億歐汽車商業分析員 錢漪


全球經濟下行、中美貿易摩擦、國五國六排放標準切換等諸多外在因素對吉利產生的負面影響直觀地體現在了財務報表上。毛利率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至17.4%,吉利方面表示正是歸因於國五國六切換等政策變化。

“太空領域的產業、技術和融資都將從2019年開始加速。”摩根士丹利曾預測,太空經濟規模至2040年將超1萬億美元。

商業航天,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新增長極。

據《2019年太空經濟報告》顯示,商業性的太空產品和服務在2018年創造了2291.7億美元的價值,相關上游基礎設施和支撐行業又創造了996.9億美元的收入。商業航天作為技術創新性強、經濟質量效益高且軍民屬性兼備的新興業態,蘊藏巨大潛在機遇。

在這塊未來價值萬億美元的巨型蛋糕面前,汽車企業果斷“跨界”,謀定一番更宏大的事業藍圖也不足為怪。

商業航天門檻頗高,投入資金規模龐大,車企難道會僅為獲得“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的稱號而斥巨資入坑?

實際上,“跨界造星”只是“後造車時代”的一面鏡子,折射出車企佈局未來科技的策略。

“醉翁之意”何在?

車企入局航空,各有各的打算。

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在2015年發佈“星鏈計劃”(Starlink),計劃2027年前完成1.2萬顆低軌通信衛星的組網,加速低軌太空互聯網部署與商業化進程,意在構建覆蓋全球的通信體系。

相比特斯拉,吉利的衛星項目旨在增強定位,為高級別自動駕駛提前鋪路。

通過低軌衛星星座向用戶廣播導航增強信息,低軌星基增強技術能夠發揮星座全球覆蓋和信號鏈路增益大的優勢,和感知系統、計算系統、通信系統等進行全方位的協同,實現釐米級定位增強服務。

單車智能、車路協同是實現汽車智能化的“初級裝備”,以衛星網絡交互的系統化定位實現萬物互聯,是未來智能汽車的“加速升級包”。

萬物互聯,意味著未來交通工具將是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的智能空間移動終端。而吉利低軌衛星的佈局將為高級別自動駕駛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務,軌道衛星相較於光纖網絡速度更快、傳輸低延遲,將全面提升用戶智能出行體驗。

在自動駕駛場景中,0.5釐米級的高精定位和地圖毫秒級協同更新才能保障駕駛安全。信號如果不能實現無死角全方位覆蓋,沒有低軌衛星一體化服務的支撐,自動駕駛或將無從談起。

車企造星圖什麼?

吉利“天地一體化”的立體出行版圖籌謀已久。

2018年,吉利戰略投資航天科技公司時空道宇,提出從汽車出發,擴展高速飛行列車、工業互聯網、5G、V2X、邊緣計算、衛星等領域,構建全方面覆蓋的出行生態圖譜。

吉利目前對外公佈的消息是,由時空道宇自主設計完成的兩顆首發低軌衛星已通過各項鑑定試驗和測試,現已全面進入正樣總裝集成測試階段,預計將於年底完成發射。同時,計劃今年開展的全球首個商用遞歸導航增強系統驗證,

將實現該商用系統的空間段、地面段、應用段所有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除吉利和特斯拉外,一汽也早為“跨界”作了鋪墊。

今年1月,一汽紅旗與長光衛星舉行產業技術聯盟簽約儀式,共同組建品牌聯合實驗室。中國首座商用光學遙感衛星星座“吉林一號”便是長光衛星研發的核心工程。1月15日,全球幅寬最大的亞米光學遙感衛星“紅旗一號-H9”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

馬斯克的衛星充分借鑑了特斯拉汽車的底盤構型,用汽車製造產業鏈賦能衛星生產線,有效提升了衛星產線的產量和生產效率。

吉利方面同樣表示,衛星智能AIT中心將借鑑汽車行業總裝工藝、打造模塊化、柔性化、智能化製造工廠,以滿足不同型號規格衛星的總裝與測試。

研發航空航天材料技術的難度要比汽車更高,需兼顧強度、耐熱、輕量化、耐疲勞等一系列嚴苛要求。因此對汽車企業來說,新材料方面的“攻堅克難”無疑將進一步賦能汽車製造業務,託舉車企加速升級轉型。

由此可見,造車與造星相輔相成。

鉅額的入場券

增強定位衛星自主研發領域仍是真空層。

據普華永道測算,2030年中國市場自動駕駛汽車中,將有60%將實現自動駕駛共享出行模式,美國、歐洲和中國共享出行的市場價值將達到1.5萬億美元,複合增長率約為24%。

然而,距真正意義上的完全自動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提前佈局高精時空服務意味著鉅額成本。這是一門技術密集兼資金密集的生意。

一枚節點衛星的研發和發射成本在200萬至3億人民幣不等,而星群衛星網絡所需衛星從數枚至數萬枚不等,地面的測控站、運控等約佔總成本的20%,再加火箭承載發射成本,燒錢規模幾乎看不到頭。

後造車“星”時代,車企要“上天”

製表人/億歐汽車商業分析員 錢漪


所需資金投入不菲讓一眾車企望而卻步,因此汽車企業權衡長短期成本與效益,大都選擇專門的位置服務商為其提供服務,而非自力更生“放衛星”。

此外,高精尖專業技術人才的投入成本也不能忽視。

除了火箭總師,時空道宇公開招聘包括衛星頻率專家、硬件工程師、圖像算法工程師、衛星縱測工程師、綜合感知算法工程師(高精定位方向)、衛星載荷設計師等近40個崗位,薪資待遇大都在30k·13薪以上。

後續,據吉利方面表示,時空道宇還將推出融合航天AI數據、工業互聯網等行業的OmniCloud平臺,以衛星技術(通信、導航、遙感)為核心,以衛星信息服務為內容,提供衛星雲產品、定製化行業解決方案等在線服務。

吉利低軌衛星佈局形成後,將提升導航高精度達釐米級,不僅有利於自身立體出行佈局,還將與汽車製造、未來出行、大數據等行業深度融合,創造持續價值。

可車企造星並非易事,開闢新賽道的吉利們,除了應對汽車行業的暗流湧動,還將與商業航天的對手們過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