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山区党工委书记李华刚:抓住“牛鼻子”,做好乡村组织振兴大文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做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峡山区响应省委“四进”攻坚行动安排部署,立足实际,紧紧扭住后进村班子转化这一牛鼻子,直面后进村班子不健全、战斗力不强、作风不严实等突出问题,创新开展“强班子、解难题、促发展”推进乡村振兴集中活动,以班子建设带动全局,推动农村各项工作全面突破、全面提升。

狠抓责任落实,提升整顿工作实效。后进村班子整治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容不得半点马虎和丝毫懈怠。峡山区党工委主动担责,紧紧把后进村转化作为一项事关农村长治久安的民心工程来抓。坚持工作组包靠,按照“硬抽人、抽硬人”要求,从区直有关部门、单位抽调72名政治过硬、经验丰富、敢于攻坚的党员干部参与集中活动。以街道为单位,成立4个区级驻街道工作大队,为纳入整顿转化的30个后进村派驻了由科级干部任组长的工作组,实行脱产包靠,做到问题不解决不走,后进村不转化不撤,群众不认可不收兵。围绕班子建设、民主管理、信访矛盾化解、集体经济发展、重点任务落实等方面,集中两周时间走访党员群众,对后进村进行深入调研。在吃透村情民意、找准症结基础上,分类建立问题台账,细化完善整顿措施,推动专项行动扎实有序开展。压实街道主体责任,各街道逐村配备工作专班,由街道领导班子任组长,街道机关干部任成员,对工作大队反馈的问题及时分析研判,列出责任清单、整改目标、整改计划,进一步查缺补漏、完善细节,攻克弱项、扫除盲点,誓夺集中活动全面胜利。

强化统筹联动,后进村整顿转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整合多方面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实行区党工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模式,每周召开区领导干部办公会议,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统一调度,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一盘棋格局。

坚持靶向施策,着力强化班子建设。摸清问题根源,找准后进症结,是加强后进村党组织建设的关键点。以硬任务锤炼软班子,对“弱”的后进村,采取强村联弱村、包村干部手把手指导、定期观摩交流等方式,帮助谋思路、想办法、出实招,通过任务推进落实提振信心、增强威信。对工作中存在推诿扯皮、不担当不作为、不能胜任等问题的村干部,坚决予以调整,并通过群众推荐、党委考察、实绩检验等方式进行选优配强。目前,已对7个后进村主要负责人进行调整,为7个后进村充实了12名能干事、想干事的村干部。建章立制治理乱班子,对“乱”的后进村,坚持制度执行与矛盾化解相结合,规范落实值班坐班、“三务”公开、发展党员、主题党日等制度,涉及村内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要求研究决策,切实规范村级议事程序,做到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管权,理顺村干部与村民、村民与村民关系,为工作开展扫清障碍。

多措并举发展穷班子,对“穷”的后进村,一方面帮助其理清发展思路,制定“一村一策”发展规划,以有机菜、有机姜、黑木耳“三个一万亩”建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流转为发力点,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平台、拓宽渠道;一方面设立村集体经济专项基金,不断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要素向后进村倾斜,提升后进村自身“造血”能力。

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整顿成果。后进村班子转化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集中整顿与常抓不懈相结合,形成经常性的分析、转化、保障工作机制。健全动态调整机制,打破“就班子抓班子”路径依赖,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户户通”、残垣断壁清理、村庄绿化等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动态调整的依据,与工资待遇挂钩,实行差异化考核,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的惯例,激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推动形成后进变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先进的良好竞争态势。已有28个后进村提前完成“户户通”、残垣断壁清理、村庄绿化三项重点任务,带动全区277个村完成“户户通”110万平米,村庄绿化1233亩,清理残垣断壁992处,三项重点任务完成率分别达到92.8%、95.7%、99.7%,以硬任务锤炼软班子、以重点工作激活全局的成效初步显现。

完善激励关怀机制,调整村干部待遇报酬标准,优化发放机制,实行差异化考核,倡树多劳多得的工作导向,极大调动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拓宽上升渠道,任用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社区副书记,每年拿出适当名额,面向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行择优招录(招聘)公务员或事业编人员,让干得好的有奔头。强化督查考核机制,采取日常督查、随机抽查、量化考核、点上暗访等办法,对后进村整治责任制落实、重点任务推进等关键环节进行针对性检查和跟踪督查。发挥纪检、政法等部门对村级问题的发现预警作用,街道定期研判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开展后进村预警自查,确保整顿一个、销号一个,销号一个、巩固一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