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主動選擇了“不幸”

是你主動選擇了“不幸”

今天聽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書的作者阿德勒說“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生活中很多時候,是你主動選擇了“不幸”。

試想你有沒有經常活在別人的評價中,活在別人的需求中,活在犧牲自己的自由,放棄了自己的開心,去做出更多迎合他人喜歡的舉動之中。

比如你去參加同學聚會,會不會在意別人覺得你今天的穿著打扮,工作事業,在生活中會不會聽爸媽的話,報考他們要你考的學校,專業,甚至相親結婚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些事情行為都是想讓你自己不被周圍的人討厭。

但被討厭的幸福又是什麼?這是一種認知,是一種選擇,是一種自我接納的幸福。

而這兩種偏見會讓我們主動選擇“不幸”。

第一種偏見:“創傷說”

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出現過這幾種場景:

“父母從小總是打擊我,比如你怎麼那麼笨,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這些話讓我從小很自卑。”

“這就是我的命,家境貧寒,沒有關係背景,這件事對我來說實在是沒辦法去做到。”

有人可能會說,這些都是事實呀。

如果把剛剛第一個案例放到生活中,我們來看看會有什麼效果?

比如我一直待在家裡,不出門不工作也不見人,這時有人可能會問你怎麼會這樣, 發生了什麼?在你的追問下,我說出來了從小很自卑的原因,導致我現在見到陌生人就手掌出汗,雙腳發抖,所以我不敢去工作。

說到這,你是不是有一種天然的同情心覺得我好可憐,想不到這種創傷這麼大。

但問題不出門工作不見人真的只是因為這種創傷的原因嗎?

從作者的“目的論”來看,是因為他有了不想出門的目的,才選擇了這些悲慘的故事。

如果我說我是因為懶不想出去工作,那得到的必然是指責,但因為“創傷”,這是不是我對自己不出門最大的善意呢?

所以一段故事不在於過去,而在於你賦予他們怎樣的意義。


是你主動選擇了“不幸”


第二種偏見: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記得有位朋友在一次銷售過程,銷售成績不是很好,一名長期不回覆的客戶突然回覆了,最後一次對話當中,客戶司空見慣的一句話:“我覺得你很奇怪,我不買關你什麼事呢?”

這位朋友反應讓人大吃一驚,直接反駁怒斥這位客戶,“我覺得你才奇怪,沒禮貌,不想買就直說,天天不回覆,傻x”。結果很顯而易見了,被拉黑,被投訴。

其實正常來說這件事對一個銷售來說再平常不過的事情,那他為什麼會選擇這樣做呢?這麼做可以輕易的原諒自己,不是我成績不好,是客戶的素質是真的差。

發現了嗎?以上兩種偏見看上去很不幸,但背後是我們對自己的善意,不過裡也要強調一下,很多事情影響因素很多,我能說第一個案例的自卑創傷一點影響都沒有嗎?當然不能,但這個影響不是絕對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堅信,不管經歷了什麼,你都可以走出不幸的旋渦,過上自由幸福的人生,只要你願意。

在自由和幸福面前,你缺少的不是能力,是選擇的勇氣。

這個問題我們就得搞清楚,阻礙幸福的問題是什麼?


是你主動選擇了“不幸”


第一個問題:前文說到的“一切的煩惱來自於人際關係”,包含了競爭、期待認可、回報思維。

競爭:無論你是在小時候跟家裡的兄弟姐妹爭寵,還是在社會上與同事或者同行之間的比較,都是一種競爭,而競爭往往會帶來一定的焦慮,比如怕失寵,怕失業。

期待認可:生活中你覺得你最在意得到誰的認可?是你的好朋友?還是那個討厭自己的人?那期待認可為什麼會讓你煩惱,原因很簡單,大多數人更在意那個討厭自己的人的評價,而得不到認可,又總是想證明什麼,就會產生得不到認可的煩惱。

或者我們可能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工作,城市,但你要好好思考一下,這些事情你的內心是怎麼想的?

回報式思維:給人讓座不說謝謝,工作中幫助新人,他還對你不冷不熱,你會不會覺得不爽?如果會,你就是做著想得到回報的行為,而得不到的話自然會產生煩惱,“為什麼不說謝謝,好沒禮貌呀,我以後還要不要讓座。為什麼幫了他還對我不冷不熱的,真是個白眼狼,還是我做得不夠好?”


是你主動選擇了“不幸”


第二個問題: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目的。

人有一個特點,潛意識裡喜歡甩鍋。

比如最近工作中諸事不順,你可能會把問題甩到上司,說他不會管理,不會指導,脾氣也不好等各種各樣的原因來解釋你的"無能",但你真的願意說出這種“沒意義的慌言”來掩蓋的你無能嗎?

而關注目的你會怎麼想?你會想我應該如何做好這件事?精力都聚焦在做好事情上,哪有空去煩惱。

潛意識不是隨便就能改變的,需要刻意去練習,只要你願意。

第三個問題:書裡還提到"課題分離"來幫助我們如何把關注目的事情做好。

課題分離就是學會區分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別人的事,哪些老天的事。

天災人禍避免不了,是老天的事,伴侶霸道,但你不喜歡,又無法改變,是別人的問題,而你自己的事就是在天災人禍中做出救援的行為,在情感中主動表達感受,明確自己對對方的希望,這就是你能做的事,也是我們要刻意去關注的事。


是你主動選擇了“不幸”


三個技巧,解決煩惱

一、學會自我接納,找到突破自我的力量

前文提到創傷說,有些事情不在於本身,在於你想賦予他什麼樣的意義。所以第一步就是學會自我接納,而自我接納和自我肯定是不同的。

自我接納是:"我這個月工資4000,再提高一下工作能力,通過寫作能力做做兼職,下個月就能賺6000了",接納是認知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的優點,想辦法解決問題。

自我肯定是:“我這個月工資4000,運氣不是很好,沒關係,下次運氣好了就能賺6000了”,自我肯定是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欺騙,明明做不到,還甩鍋,不解決問題,還覺得我能行,簡直就是純雞湯。

如果一直處於自我肯定的狀態,會習慣給自己加壓,一旦達不到,就會產生懷疑自己,煩惱的想法。


是你主動選擇了“不幸”


二、利用“我”式表揚,和任何人建立平等的橫向關係

平等的關係能夠幫助我們懂得拒絕,提出自己的建議,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傾向對一些權威人士,父母,上司等做出一些他們喜歡的事情,這樣我們就很難長久的相處,很難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訴求。

"我"式表揚又是什麼呢?比如同事給加班的你帶飯,你只是說了句"謝謝,你今天做的飯不錯呀",你覺得別人會開心嗎?

這確實是表揚,但卻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屬於評價性表揚,如果換成"我好感動呀,今晚加班都不會累了",這種"我"式表揚,以平等的姿態表揚了別人,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在處理人際關係中,也能幫助你減少煩惱。


是你主動選擇了“不幸”


三、培養共同體感覺,找到自我價值

所謂共同體感覺,就是把他人看做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 這裡有兩個技巧。

1、“他者信賴”,不自尋煩惱

我們見過情侶之間,有人會在懷疑另一方是否有背叛,不專一的時候,這一刻已經決定你不得不找出一些證據來證明對方是有問題,這難道不是自尋煩惱嗎?

還記得上面提到的課題分離嗎?背叛和不專一是別人的事,是你沒辦法改變的事,而我們要做的是無條件信任對方,想想在對方在違背情侶之間的關係時候,你能做這些什麼?所以不要刻意去尋找證據,自尋煩惱,最差的結果無非是離開而已,所以選擇100%信任,不自尋煩惱,主動尋找幸福。

2、“他者貢獻”

貢獻和犧牲要區分開,犧牲是放棄自己想法,事情去迎合他人,貢獻是你在找到自己的優勢時主動幫助他人。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說,抑鬱症患者最大的問題就是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所以,思考為別人做點什麼也是在幫助你自己。

總結一下,想要獲得幸福,要先了解兩種偏見:“創傷說”,“無法控制的情緒”,還要了解煩惱的來源:“競爭、期待認可、回報思維”,“關注原因論而不關注目的”,“學會課題分離”,最後學會如何選擇幸福:“學會自我接納,找到突破自我的力量”,“利用'我'式表揚,和任何人建立平等的橫向關係”,“培養共同體感覺,即'他者信賴,他者貢獻',找到自我價值”。

作者的觀點很明確,他反對人們沉浸在原因裡抱怨,他否定創傷決定現在和未來,他想告訴你:“幸福很簡單,人生也一樣”,他還告訴你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幸福,只要你肯拿出直面現實的勇氣。


是你主動選擇了“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