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並非故意,弄清原因教育才能對症下藥

當家長的可能都被孩子的一種現象困擾過,就是孩子做事總愛拖拉。在孩子的放假期間父母感受到最深切的就是孩子對於作業的進度條總是放到假期的最後幾天才做,雖然家長時常的叮囑卻從未奏效。

孩子的拖拉現象讓很多家長感到煩心,如果孩子總是辦事沒有效率愛拖拉,時間長了養成這種壞毛病可怎麼好。

被孩子拖拉習慣影響的還有我身邊的好朋友,在疫情期間本來家長也不用去上班,加上孩子也在家上課,可謂是雙方長時間的接觸共處在一間屋簷下,這就暴露了很多問題。

朋友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拖著一件事不做,不到最後關頭就不上手。特別實際的例子就是孩子在學習彈鋼琴,是必須每天要彈一個小時以上的,明明可以白天沒事的時候就可以去彈,但是孩子總是做會這個,幹會那個,定不下心來,直到晚上沒辦法了才坐到鋼琴前彈起來。

腦科學: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並非故意,弄清原因教育才能對症下藥

孩子如果有這種愛磨蹭的毛病,其實家長不用過份的心急。因為孩子的拖拉現象其實也並非是他故意製造出來的現象,而是跟孩子的大腦發育有著莫大的關係。

大腦是人動作的指揮官。在執行工作上因為大腦的發育還不夠成熟,就會出現執行不到位的現象。這也說明了孩子在大腦發育上有三個方面還沒足夠成熟。

大腦3方面的不成熟是孩子磨蹭拖延的根本原因

1.工作記憶不成熟

這種能力說明的是當我們跟孩子下達指令時,孩子的大腦要做的是抓住命令並去執行,但是可能因為記憶的不成熟,做著做著別的事就忘記了。

生活中家長一定發現了孩子很容易手頭上做著一樣事情,過一會就去幹別的了,其實他忘記了所以這跟工作記憶有著很大關聯。

更何況大腦只能處理“單任務”,所謂的單任務就是同一時間上只能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主要的事情上,對於成年人來講這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但是對於大腦尚處於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講,很容易受到周圍風吹草動的影響,把主要的事情停下來做新的事情,這個時候原本最主要的事情被孩子拋之腦後。

腦科學: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並非故意,弄清原因教育才能對症下藥

另外當孩子的工作記憶力發育不成熟的情況下,孩子對於家長的運動指令(一件事需要2個以上的步驟),孩子就會感覺無所適從,有可能記住了前面的忘記了後面的,也有可能記住後面的忘記了前面的步驟

就像是家長在教孩子穿衣服的時候,家長口中所謂的穿衣服是包括裡面的衣服和外面的衣服,但是孩子不這麼認為,若是家長習慣性用大人間對話的那種用語下指令的話,孩子就會因為無法理解而顯得無所適從。

但如果家長把指令進行簡單有序化的拆解之後:

  • 想要要穿什麼衣服
  • 把小背心和衛衣平鋪在床上,有圖案沒有線頭的在前面
  • 先穿裡面的小背心
  • 再穿外面的衛衣

把任務拆解,簡單有序化,並不是一直這樣操作,前期這樣操作可以便於孩子適應,後期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的增長慢慢減少任務的拆解,放手鍛鍊孩子的能力。

腦科學: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並非故意,弄清原因教育才能對症下藥

2.抑制能力不成熟

抑制能力指的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因為年紀小,在控制自己的行為上確實有很多的不足,孩子的天性也是愛玩的,總會被周圍的一些事情干擾吸引,沒有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導致了拖拉愛磨蹭現象的發生。

這一點在年齡比較小的孩子身上很明顯,當孩子在閱讀繪本的時候,孩子爸爸看門回到家,孩子立馬放下繪本去找爸爸玩,完全把繪本時間這件事給忘記了。

這並非孩子本意,也不是他不喜歡閱讀繪本,而是他的注意力一次只能放在一件事情上,沒有辦法分心想起之前沒有完成的事情而已。

3.邏輯思維不成熟

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大腦的邏輯思維還不夠成熟,所以在安排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孩子可能不會按照一個正確的順序去完成它。

他們沒有很強的推理能力,應該先做什麼然後再去做什麼,所以在執行的時候會出現沒有進行到底就半路開小差做別的事情的情況。

腦科學: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並非故意,弄清原因教育才能對症下藥

因此孩子產生拖沓磨嘰的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跟他們的發育有關係,這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當然除了本身先天決定的原因,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產生於孩子的生活之中,引起的這種壞現象。

這些因素也是孩子做事磨蹭拖延

1.情緒調節不好

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尤其是產生焦慮心情的時候,是很容易犯拖延的毛病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家長在幫孩子改錯誤的試卷,家長看到孩子這道題錯了十分的嚴肅,讓孩子好好看題重新做一遍,並且如果這時家長出現不耐煩和要訓斥的狀態,那可能孩子就會陷入焦慮。

遲遲不肯去做題。這樣的情況在家長看來就十分的著急,覺得你倒是做啊,愣著幹嘛。其實是因為孩子情緒所引起的。而不是因為孩子時間管理上的問題。

腦科學: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並非故意,弄清原因教育才能對症下藥

2.孩子的故意拖延行為

我們不得不說,有一部分孩子的拖延愛磨機的行為,是有意而為之的。但是我們要看到這背後隱藏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家庭的嬌慣和放縱引起的。

比如馬上就要開學的孩子沒做完作業,家長就會幫著孩子一起寫作業,沒有完成的任務臨近了家長就給孩子完成了。

這種總是幫助孩子不讓他獨立完成的現象,其實就是無形中對孩子拖延行為的一種放縱,因為他覺得沒有承擔的後果,所有到最後都會有人幫他來解決,才常常有這種壞習慣。

荀子在《勸學篇》中曾講到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這是講如果我們形成一個好習慣並長期堅持,將受益終生。所以如果家長能夠培養起一個孩子好習慣,改掉拖延的行為,也會對未來有著無限的幫助。那麼在培養上,有什麼方法可以實施呢?

腦科學: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並非故意,弄清原因教育才能對症下藥

如何幫助孩子改掉拖延的習慣呢?

1.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很多孩子做事拖延,是覺得不用承擔什麼後果,也沒有意識到辦這件事是自己的責任問題。所以家長需要給孩子灌輸對自己負責,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觀念。

首先在教育上家長要告訴孩子,你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比如起床,這件事是你必須要做的,因為這樣你才能進行一天的活動,這是一天的開端不可以浪費很多時間在床上。

然後家長要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做,還拿起床這件事說,就是告訴孩子不可以賴床,規定好時間要幾點起床。最後,就是要讓孩子知道沒有達成這個行為的後果是什麼,自己會負起什麼樣的責任。

在後果上家長可以制定一些小規則,比如不起床就扣一週的零花錢等等,讓孩子不能有恃無恐。

2.幫助孩子製作完成表

我們可以不那麼死板,它也可以是時間表等等。目的都是一樣的,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一天要去做些什麼。

我們可以給孩子安排好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完成後可以在後面打勾,這一天這些任務必須做到。或者給孩子制定一天的計劃時間表,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到幾點應該做什麼作業,幾點也可以休息玩耍。

這樣有個詳細的安排計劃,會幫助孩子明確時間明確任務,同時也方便孩子去執行,不會遺忘。

腦科學: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並非故意,弄清原因教育才能對症下藥

這些小小的實戰方式,如果嘗試的得當,會有效的幫助孩子緩解拖延的症狀。孩子年紀小也是在發展成型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的給他糾正、整型,會讓這顆小樹苗長得更直更健壯。

能夠幫孩子克服這些問題,也會重塑時間在孩子心中的概念,引起對時間規劃的重視。希望以上的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這種情況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省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