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讀天柱山有感

天柱山舊稱古南嶽,又名潛山,坐落在大別山南麓的潛山縣境內。一個“潛”字,頓時讓人生出一種“青山隱隱水迢迢”的感覺。從到達天柱山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覺到,這是一本厚重的線裝書,一頁一頁寫滿了幽靜和秀氣。

四讀天柱山有感

蒼翠欲滴的絕好山水是要看的。從南天門進山,一路拾級而上,萬竿青竹相伴左右。遠遠望去,薄霧輕擁的天柱山美若仙子。雲霧之中,突現的奇石或散或合,或立或臥,與自然的山勢結成一體,形成一幅幅立體的畫卷。虎頭崖上的“金童追玉女”,晴雪峰下的“鸚哥起舞”,金雞峰上的“金雞送晚”,青龍背上的“五老上天柱”,天獅峰下的鵲橋石,千丈崖上的鼓棰石,雙鼓石下的蜒蚰石,仙人洞前的“仙女鞋石”,馬祖景區的“霹靂石”、“木魚石”,各展雄姿,窮形盡相,使你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水也來湊熱鬧,這兒一個溪澗,那兒一道瀑布,貼著山石幽幽地流,歡歡地濺,給整個山谷帶來一種不見風的涼爽。“雪崖瀑”,“激水瀑”,“瓊陽瀑”,“黑虎瀑”,“飛龍瀑”,一瀑比一瀑生動,一瀑比一瀑精彩。轉過天池峰,俯瞰山谷,煉丹湖碧綠如玉,藍天白雲倒映其中,如錦如織,給這平靜的水面增添了生機。踩著一路水聲鳥鳴,我們很快來到天柱峰下。只見它凌空聳立,一柱擎天,渾身石骨,如錐如柱,聳立在萬頃雲海之上。周圍數里,五指峰、蓮花峰、天池峰、銜珠峰、飛來峰諸峰拱衛,勢如“五嶽歸宗”。“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站在高山之巔,我盡情擁抱著天柱山千姿百態的峰海,峰海也用自然的偉力擁抱著我。一陣山風吹過,捲起我們相見恨晚的慨嘆。

古樸清淨的禪寺是要看的。天柱山寺院繁多,最有名的當屬三祖寺。“三祖寺”又名山谷寺,地處群山環抱的山谷之中,谷中聳一山峰,山形奇似鳳凰,兩翼勁張緊護,鳳頭昂舉,三祖寺的寺塔就高矗在鳳頭之上。寺後天柱高聳,寺前潛水流過,翠竹排空,蒼松蔽日,幽靜宜人。“吸盡泠泠江水,衝開靡靡山圍,三祖道場重現,千花滿載而歸”。在三祖寺朝聖,儘管人流湧動,你卻聽不到絲毫的喧鬧繁華,只在內心感受著一種高貴的清靜。隋唐以後,天柱山佛道兩教非常興盛。佛教的二祖、三祖、回祖都曾在此傳經,道教稱天柱山為“地維”,很多道家大師都曾在這裡學過道。這兩大宗教在此交匯,使天柱山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宗教聖地,也成為了文人墨客嚮往的“終老之地”。如今,從那些磨滑了的石徑上,我們還能依稀看到遠道而來的士子們登攀的虔誠,聽到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陸游、楊萬里等,在佛寺的寂靜中或悠閒,或苦悶的吟哦。

繾綣纏綿的溫情故事是必須聽的。在天柱山靈性的山水中,必然孕育出美麗的愛情故事來。相傳七仙女當年下凡到天柱山,出於對“天柱峰”的好奇,在天池峰上的池水裡沐浴後,她便迷戀上了天柱山。當然最讓她不忍離去的,還是那俊朗厚道的董永。於是,她毅然拋棄神仙歲月,在佛光寺旁的槐樹下與董永結為百年之好,過起男耕女織的生活。後來,二人化身為佛光寺後門的“情人樹”:兩棵蒲團松相擁而生,繾綣纏綿,“在地願為連理枝”,你依著我的臂膀,我偎著你的腰,保持著亙古不易的情態。當清風吹過,彼此傾吐著深深的情愫。據說,在“情人樹”下,夜半你會聽到七仙女和董永的喃喃私語。天柱山還孕育了國色天姿的“二喬”。二喬隨父親喬玄避禍於潛山北郊,姐妹二人,常臨宅前清井,照影梳妝,逾年曆歲,井水漸為胭脂染紅,故稱“胭脂井”。“喬公故宅”,如今仍綠疇環抱,翠柳蔭翳。喬公墓前的石人、石馬雖殘伏於地,但墳墓依然存在。天柱山也有悲聲,《孔雀東南飛》的主人公焦仲卿、劉蘭芝誓死抗爭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天柱山下的焦家坂、劉家山。只是一千七百多年過去了,這樣的生活悲劇在此已經絕跡,溫情的天柱山正以它的仁愛護佑著多情的皖南兒女。

四讀天柱山有感

天柱山的文化精神是值得玩味的。隋唐以降,潛藏在江淮之間的天柱山,贏得了許多文學大師的眷顧。他們或遠眺,或登臨,或結廬而居,或築亭而讀,或吟詩作文,刻石勒名,在此間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足跡。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陸游、楊萬里等,無不為天柱山勝景所吸引。唐天寶七年,李白來了,他讚道:“奇峰出奇雲,秀水含秀氣”,並立下“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的誓願。又過了二百多年,蘇東坡來了,“年來四十發蒼蒼,始欲求方救憔悴。他年若訪潛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蘇東坡華髮蒼然,他想把天柱山作為自己終老的歸宿地。宋皇祐年間,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每夜必登舒王臺讀書,興濃時竟通宵達旦。夜深人靜,高臺秉燭,渾如月掛中天。“舒臺夜月”自此成為一景。《潛山縣誌》有詩云:“荊公讀書處,夜月生輝光。臺高月皎潔,清影照迴廊。至今留勝蹟,千古有餘香……”如今的舒王臺方圓數畝,臺上嘉木蔥鬱,綠蔭垂地,繁花叢聚,芳草萋萋,環境十分清幽雅緻。此外,天柱山的錚錚石骨,也造就了天柱山人不屈不撓、忠貞不貳的剛烈性格。據史載,南宋末年,劉源結寨西關,抗擊元軍,血染休巖,泉流成赤,堅持戰鬥18年,英勇壯烈,名垂千秋。太平軍將領陳玉成,率部在天柱山區與清兵相持多年,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南嶽可移,天柱不廢!生死可奪,丹心不移!”這十六個字,可稱得上是忠勇天柱山的山格。

四讀天柱山,我讀到了山水的秀麗,更讀到了歲月的寬闊和人文的厚重。(文丨王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