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宋填詞92 暫時得近玉纖纖 李邴木蘭花寫出士大夫的婉約之情

前言

李邴(1085-1146) 字漢老,號龍龕居士。濟州任城人,是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的進士。擔任翰林學士的時候,曾參加宮內曲宴,徽宗令他做詩,趕上高麗使者入朝進貢,宋徽宗特意將李邴的詩詞展示給他們看,高麗使者記錄下來帶了回去。

靖康以後,高宗繼位,李邴被召任兵部侍郎兼直學士院。 苗傅、劉正彥兵變的時候,李邴算是為宋高宗立下了汗馬功勞。

紹興五年(1135)時,高宗下詔徵詢治國的方略,李邴進呈戰陣、守備、措畫、綏懷各五件事項。對於當時的名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吳玠、岳飛等人頗有讚許。只不過他的五個方略並沒有被採納。

李邴後來與呂頤浩不合,提舉杭州洞霄宮。又因兄李鄴失守越州受連累落職。閒居泉州十有七年,62歲時卒於泉州城中。

觀宋填詞92 暫時得近玉纖纖 李邴木蘭花寫出士大夫的婉約之情

一、《木蘭花 美人書字》

古人詩詞有個特點,詩和詞常常呈現出兩副面孔。因為詞以婉約為主,所以常用來表達詩所不能言的情。 作詩的時候,是一幅正襟危坐的士大夫面孔,填詞時,又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小生模樣。

李邴也是如此,他的詞中既有曠達豪邁之詞,也有婉約深情的作品,例如這首《木蘭花 美人書字》:

沈吟不語晴窗畔,小字銀鉤題欲遍。雲情散亂未成篇,花骨敧斜終帶軟。

重重說盡情和怨,珍重提攜常在眼。暫時得近玉纖纖,翻羨縷金紅象管。

前兩句是一句話,寫美人在窗下沉吟不語,準備把滿腔的心事"題欲遍"。三四句寫出心情散亂,所以"未成篇",以至於下筆雖有骨力但是依然傾斜而柔軟。

觀宋填詞92 暫時得近玉纖纖 李邴木蘭花寫出士大夫的婉約之情

經過上闋的鋪墊,下闋帶出"未成篇"的原因,因為有重重的情和怨,在這情和怨中,當年的珍重提攜的舊事彷佛曆歷在目。

第七八句詩人寫道,雖然我能看到眼前美人所寫的纖纖字跡,但是何如那隻象牙筆(縷金紅象管)那麼幸福,可以和美人更親密的接觸。

這首詞的題目是《美人書字》,不知道是不是後人補上的。這首詞讀完七八兩句後,會覺得前六句都是詩人在看到美人筆跡時候的想象。如此的章法佈局,顯示出詩人調度安排的巧妙。

觀宋填詞92 暫時得近玉纖纖 李邴木蘭花寫出士大夫的婉約之情

二、 《念奴嬌·素光練靜》

好的詞未必能一下子說出他的好處,但是讀過便有神清氣爽之感,彷佛感冒後的鼻子一下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老街讀李邴的這首 《念奴嬌·素光練靜》就有這種感覺。

素光練淨,映秋山、隱隱修眉橫綠。鳷鵲樓高天似水,碧瓦寒生銀粟。千丈斜暉,奔雲湧霧,飛過盧仝屋。更無塵氣,滿庭風碎梧竹。

誰念鶴髮仙翁,當年曾共賞,紫巖飛瀑。對影三人聊痛飲,一洗離愁千斛。斗轉參橫,翩然歸去,萬里騎黃鵠。滿川霜曉,叫雲吹斷橫玉。

鳷鵲樓在金陵,盧仝屋,典出韓愈《寄盧仝》詩:"玉川先生(盧仝號)洛城裡,破屋數間而已矣。"

對影三人,化用李白李白《月下獨酌》。結尾五句化用了蘇軾《念奴嬌·中秋》後五句: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

雖然李邴詞承襲前人過多, 創作起來應該比前人簡單些,也許是東坡詞太熟了吧,感覺李邴的這首《念奴嬌》也不錯。

老街感覺填詞可以關注一下此處:韻腳處用意象鮮明一點的名詞更好一些。例如秋碧虛、銀粟實;歷歷虛、梧竹實;何夕虛、千斛實;另外李邴的黃鵠、飛瀑等意象也更加清晰,歷歷在目。所以李邴詞畫面感更強,彷佛把讀者帶入了他所營造的一個境界裡,不過蘇軾的詞更有超逸絕塵之風。

觀宋填詞92 暫時得近玉纖纖 李邴木蘭花寫出士大夫的婉約之情

結束語

《木蘭花》這個詞牌比較特殊,《花間集》中有《木蘭花》、《玉樓春》 兩調。 李邴的這種七字八句的《木蘭花》就是《玉樓春》體。

結束時,依照慣例填一首《玉樓春》:

又系蘭舟楊柳畔,水巷謝橋尋已遍。欲題重憶不成篇,斜倚欄干鶯語軟。

橫笛一聲空有怨,恍惚離人凝淚眼。當時攜手玉纖纖,細雨斜風渾不管。

@老街味道

觀唐習律42 藍田日暖良玉生煙 原來是戴叔倫評價詩歌的名言

七言絕句的第3句為什麼不押韻 句句押韻不行嗎?

觀唐習律41 戎昱一首詠史詩 讓唐憲宗的大臣們閉上了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