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指導|功力深厚的標題黨祖師爺,取的標題讓人想罵又想笑!

推薦語

誰都希望自已文章的標題起得好。這些老報人遣詞造句、借用語意的功力實在令人歎服。

寫作指導|功力深厚的標題黨祖師爺,取的標題讓人想罵又想笑!

導讀:現在新聞媒體標題黨盛行,尤其是網絡媒體,可以說已登風造極。唯恐讀者眼球瞪得不夠大。好的標題是文章成功的一半,但要真的是好,和內容的相關性緊密,又濃縮精華,起到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作用。但僅為吸人眼球“標題黨”讀完會令人唾棄!但當今有個怪現象,很多文章一看標題就大概能判斷出是標題黨文章,可是很多讀者還是要點開去看。呈現出見了標題黨就打開,看完就罵,這樣的狀況,實際很值得研究的有趣現象。

下面這篇文章是寫的民國的老報人們對標題製作非常重視範例,有不少神來之筆,不僅幽默風趣,而且辛辣有力,其功力之深厚絕對甩出當今的標題黨好幾條街。

何省長昨日去嶽麓山掃他媽的墓

上世紀30年代,何健任湖南省代省長時,有一年清明節曾去嶽麓山掃墓。當時據官方要求,各報必須及時配發新聞,指令標題為《何省長昨日去嶽麓山掃其母之墓》。不料,翌日某報卻把標題改為《何省長昨日去嶽麓山掃他媽的墓》。雖然字數、題意與原標題毫無二致,且更加通俗易懂,但“他媽的”三個字卻又是一句國罵,因此,這一語雙關的妙題令當事人啼笑皆非,而廣大讀者也忍俊不禁。

寫作指導|功力深厚的標題黨祖師爺,取的標題讓人想罵又想笑!

豐子愷畫畫不要臉

也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一天早晨,豐子愷翻開上海的“新聞報”,一篇題為《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的文章赫然入目。他不禁大吃一驚,心想:自己素來與人無冤無仇,何以對他這樣破口大罵?因而怒不可遏。待他看完全文,卻發出了會心的微笑。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是有人在針對豐先生的《鄉村學校的音樂課》一畫進行評論,畫中的孩子們一個個張大了嘴巴,跟著拉二胡的先生唱歌。

雖然畫面上的人物沒有眼睛和鼻子,但讀者從他們揚著頭,張著嘴的神態中,仍能體會到這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正沉浸於全身心地投入唱歌而帶來的歡樂之中。

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曾這樣稱讚過豐子愷的這種畫法:“用寥寥幾筆,寫出人物個性。臉上沒有眼睛,我們可以看出他在看什麼;沒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聽什麼,高度藝術所表現的境地,就是這樣。”

寫作指導|功力深厚的標題黨祖師爺,取的標題讓人想罵又想笑!

豐子愷《鄉村學校的音樂課》

這篇題為《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的文章說出了豐子愷畫畫的特點:人物臉部雖然沒有眼睛鼻子,卻維妙維肖。豐老很賞識這篇品評他畫作的文章。事過三十多年,他還清楚記得文章發表的年月和作者的名字。

物價容易把人拋,薄了燒餅,瘦了油條

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陪都重慶,物價暴漲、產品偷工減料,連燒餅、油條也紛紛漲價。《新民報》編輯程大千將一條物價飛漲的新聞框了一個花邊,仿宋詞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擬了一條標題:“物價容易把人拋,薄了燒餅,瘦了油條”。見報後,讀者紛紛叫絕。

寫作指導|功力深厚的標題黨祖師爺,取的標題讓人想罵又想笑!

新民報

餘漢無謀,吳鐵失城,曾養離甫

抗戰時期,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廣東省主席吳鐵城,廣州市長曾養甫,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餘漢謀均不戰而逃,廣州淪陷。香港某報憤慨地將失地事件與三人名字巧妙地嵌在標題之中,即成:“餘漢無謀 吳鐵失城 曾養離甫” 此嵌名標題諷刺辛辣。

寫作指導|功力深厚的標題黨祖師爺,取的標題讓人想罵又想笑!

“餘漢無謀 吳鐵失城 曾養離甫”

公教人員不是東西——是東西也應當漲價!

1947年,金元劵大貶值,民不聊生,工薪階層苦不堪言。武漢《大剛報》曾在頭版頭條刊出大字標題:

公教人員不是東西(主)是東西也應當漲價(副)

標題以詼諧幽默的口氣,為廣大公教人員的生存發出了一聲吶喊。

“匪首賀龍昨又被活捉槍斃”

解放戰爭時期,湖南、湖北一帶的國民黨報紙常刊登賀龍已被活捉槍斃的消息。一次,某日報紙又受命刊登這一“新聞”。原標題為“匪首賀龍昨被活捉槍斃”。一位編輯實在無奈,便在編排時有意在“被”字的前面加了個“又”字,出報時,變成“匪首賀龍昨又被活捉槍斃”。僅僅一個“又”字,使謠言不攻自破。

寫作指導|功力深厚的標題黨祖師爺,取的標題讓人想罵又想笑!

賀龍打網球

馬歇爾歇馬華萊士來華

1948年,美國駐中國特使馬歇爾奉命回國,被派到南京接替馬歇爾職務的是華萊士。當時南京某大報紙以《馬歇爾歇馬華萊士來華》作標題報道了這條新聞。此標題運用“迴文”手法,正讀反讀都一樣,巧妙至極,至今為報界稱道。

寫作指導|功力深厚的標題黨祖師爺,取的標題讓人想罵又想笑!

標題黨祖師爺張友鸞

在標題製作方面最有成就的當屬老報人張友鸞。張友鸞生於1904年,安徽安慶人,歷任北平《世界日報》、上海《立報》、南京《民生報》、《新民報》《南京人報》總編輯。

寫作指導|功力深厚的標題黨祖師爺,取的標題讓人想罵又想笑!


張友鸞

張友鸞在近30年的報界從業經歷中,設計標題歷來是以用心、精緻著稱。即使一則普通氣象新聞,他所取標題也別有趣味。一次,南京連日陰雨,張友鸞聽完氣象預報,提筆寫出新聞標題:“瀟瀟雨,猶未歇,說不定,落一月。”令許多人過目難忘。

1943年,張友鸞在成都《新民報》主編社會新聞,當時成都各大、中學校畢業生大都找不到工作,“畢業即失業”。青年學子們深感出路問題嚴重,怨聲載道。《新民報》社會新聞版“學府風光”一欄登載了四川大學通訊員寫的一則消息,說該校廁所管道堵塞,不能使用。張友鸞當即揮筆製作了耐人尋味的標題:川大出路成問題。一語雙關,警策動人,犀利無比,大為讀者稱讚。川大校長系國民黨省黨部主任黃季陸,閱報大怒,但又無法發作,只能悻悻作罷。

《新民報》抗戰期間刊發了一則諷刺國民黨官員生活腐化的新聞,張友鸞擬標題為“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因其構思奇巧,語意生動,一針見血,以至於轟動了整個山城,迄今仍使人記憶猶新。

在《新民報》任總編輯時,張友鸞對社會新聞、大小消息都十分在意。“九一八”事變後,群眾要求政府抗日,他擬標題為“國府門前鐘聲鳴,聲聲請出兵”。政府為士兵募集冬衣,他題為“西風緊,戰袍單,徵人身上寒

”。而報道貧富差距,他又取標題叫“難民不能求一飽,銀耳參茸大暢銷”。

南京解放後,張友鸞繼任《南京人報》總經理。他不僅編出高質量的報紙,而且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與張恨水、張慧劍、趙超構並稱為“三張一趙”,名重報界、文壇。

自1952 年《南京人報》停刊,張友鸞自此與報紙無緣。

這位力求報紙“有風趣”的總編輯,漸淡漸遠,即使新聞專業學生,也不再知曉他的名字。直到即將辭世,家人回憶,他已失明的眼睛忽然顯得明亮起來,“時而喃喃自語,時而拈鬚大笑,似乎在同老友傾談”。離開報業已近40 年的這位“辦報全才”,嘴裡依稀說著“新聞”、“發稿”、“出版”等詞語,卻已講不出連貫的句子。

1953年奉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古典文學研究、整理及編著工作。80年代中後期回南京定居,直至逝世。著有小說《白門秋柳記》、《秦淮粉墨圖》等,編注有《史記選》、《不怕鬼的故事》等,與人合譯有朝鮮名著《春香傳》。

為堅持報紙應該“有趣”,張友鸞被扣了右派的帽子。其時他本已脫離報界,安心擺弄著古典文學研究,然而1957 年的一次談話上,他終於坐不住。他批評當時新聞寫得公式化,“

好像有一個套子”。而更令他惱火的是,報紙的標題刻板僵化,“今年是五一盛況幾十萬人遊行,明年還是五一盛況幾十萬人遊行,年年都是五一盛況幾十萬人遊行”。這番言論顯然不是憑空而發。

同時代人把他稱為“最有風趣的報人”。時人評價,張友鸞“熟知民國史事及掌故軼聞,夜間編務之暇,一煙在手,濡筆為文”,“情韻連綿”,“妙語如珠”。他記事懷人,文章雖小,卻“令人忍俊不禁,於笑聲中每有所得”。

來源| 羊城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