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宋仁宗親政文治時,他的對手李元昊在幹什麼?

文|烏啼月

李元昊是1003年生人,宋仁宗是1010年生人,兩人年齡相仿,但兩個人的地位、環境、治國理念、性格等卻是天壤之別。

  • 宋仁宗出生便是天之驕子,榮華富貴,養尊處優。而李元昊雖然也出生權貴,但自小卻需要學會生存之道。
  • 宋仁宗的周圍是護他周全之人,阿諛奉承自然也屢見不鮮;而李元昊的周圍全都是虎視眈眈之人,他倒是需要護全家族。
  • 宋仁宗以文治國,發展經濟;李元昊則秣兵歷馬,偏愛掠奪。
  • 最重要的區別是:宋仁宗貴為天子,是天下之主;而李元昊附庸之臣,是天下之主的西平王。

一個天子,一個降臣本就是天壤之別,沒有對比的必要。但在看了《清平樂》後去查閱資料時發現宋仁宗親政的時間與李元昊繼位的時間僅僅相差了一年,因此基於時間軸去分析李元昊是有必要的,不論是對宋仁宗還是李元昊我們一定會有新的理解。

為了保證文章不至於枯燥且冗長,時間限制在1032——1038年,即宋仁宗親政——第一次宋夏戰爭的前夕。

《清平樂》:宋仁宗親政文治時,他的對手李元昊在幹什麼?

宋仁宗親政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是歲崩,年六十五。諡曰章獻明肅,葬於永定陵之西北。舊制皇后皆二諡,稱制,加四諡自後始。

宋仁宗繼位時,因為年齡尚小(13歲)的緣故,所以朝廷實際上是暫時由他的嫡母劉太后掌管的,直到1033年,劉太后去世,宋仁宗才算是翻身做主,成為宋朝真正的裁決者,此時的他24歲。雖然宋仁宗已經不是新皇帝了,但是初次掌管政權,自然是免不了慶祝一番的,當然此時的他也躊躇滿志,希翼有所作為,開拓和創造屬於他的天下。

俗話說新官上任還三把火呢,宋仁宗可是剛剛將權力握在手中,自然也應該少不了新政。但遺憾的是除了改年號為景祐,按照禮節厚葬了劉太后,接下來這一年平靜似水。

《清平樂》:宋仁宗親政文治時,他的對手李元昊在幹什麼?

宋仁宗遵循祖宗之法:

  • 以“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充分發揮其牽制的作用,即權力雖然分給大臣,卻又有所限制,力求相互制約;
  • 以文治國,重文輕武,攬天下文人;
  • 沿襲舊制,朝廷上以文官為重,在軍隊中仍然以文官作為正職,武官作為副職,互相制約;
  • 沿襲募兵制,簡單講就是把百姓中種地活不下來的人,招募過來當兵,言外之意就是不要造反,朝廷養你們。

總之,宋仁宗這一年除了沉浸在喜悅中(偷偷),政策之類就依照祖宗之法執行。

《清平樂》:宋仁宗親政文治時,他的對手李元昊在幹什麼?

李元昊繼位西平王

《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夏國上》:“九年十月,德明卒,時年五十一,追諡曰光聖皇帝,廟號太宗,墓號嘉陵。”

從家庭層面講,李元昊無疑要比宋仁宗幸福的多,因為李元昊身邊一直有自己的父親李德明親自教導,雖然李元昊常常對自己父親向宋朝低頭表示輕蔑,但總是父親教給他的要多得多,而且在繼位之前,他已經經歷了戰爭的磨礪,要比宋仁宗意志堅決得多,也要比宋仁宗經歷得多。

1032年,隨著李德明的去世,李元昊子承父業,接受宋朝的冊封,正式成為西平王。此時的李元昊29歲,他的時代來了,是時候實現兌現“英雄之生,當王霸耳”的承諾了。同樣是新王繼位,李元昊可算是徹徹底底的在進行改革,因為他把自己的姓名都改了,還不算徹底嗎?據說是因為有人嘲諷他連自己的姓都可以不要(唐朝姓李,宋朝姓趙),還忌諱元、昊,這不是又當又立,掩耳盜鈴嗎?

於是他將自己的姓改為巍名,自稱是巍名曩宵(nang)。我們還是稱他為李元昊好了。緊接著自然是加強集權統治,以求政權皆出李元昊。而且他還制定了相當嚴格的吏法來約束部落行為。這些是他初登王位時的改革。

《清平樂》:宋仁宗親政文治時,他的對手李元昊在幹什麼?

到了1034年的時候,李元昊為了保持党項族的獨一無二,他又恢復了党項族的一項舊制——沿襲祖宗的髮型。注意這是軍令而不是建議。緊接著1036年,李元昊頒佈了自己的文字,雖然文字皆出漢字,但因為做了刪減、增加,所以在李元昊心裡這就是原創。

而且從1036年起,李元昊就正式成為了騎在馬背上的男人,到處征伐、吞併,從最初的四個州,擴建到了十幾個州,兵力更是達到了空前的數量。我是不相信宋朝看不見的,除非他們認為李元昊是自己的臣子,所以他佔領的州是宋朝的,他的兵也是宋朝的,難道這就是宋朝完全不顧李元昊行為的原因?

自然不是的,李元昊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宋仁宗和他的帝國精英們現在卻是顧不上,因為他們正忙於朋黨之爭。

《清平樂》:宋仁宗親政文治時,他的對手李元昊在幹什麼?

宋仁宗疲於黨爭,李元昊稱帝

在《清平樂》中我們看到的是宋仁宗除了和朝臣探討、治理國家之事以外,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了談情說愛上,但歷史則不然,宋仁宗在繼位之後除了享受之外,更多的時間都在處理內鬥黨爭之事。

先說高興的事情,在1034年即宋仁宗繼位的第二年,科舉考試正如火如荼的舉行,這對於宋仁宗而言無疑是一件值得慶幸且榮耀的事情,因為這些才子可以實現他的鴻鵠之志,他對宋朝美好未來的希翼。攬天下才子,造不朽宋朝!

但接下來的日子卻不是那麼好過。1035年,宰相呂夷簡與記相範諷(國家財物大臣)內鬥,宋仁宗作為宋朝的最高統治者,他必須要從中制衡而且做出裁決,於是範諷因為貪汙被貶出京。這件事情雖然最開始是個人貪汙,但由於朝臣們的不斷站位,最終儼然已經變成了一場政治鬥爭。結果自然是呂夷簡勝了,但對於宋仁宗、宋朝卻是百害而無一利,況且這僅僅是開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宋仁宗將會面對無數次有關朋黨之爭的問題,而且他仍需要作出最終裁決。這對於仁心宅厚的宋仁宗而言顯然是痛苦且艱難的。

《清平樂》:宋仁宗親政文治時,他的對手李元昊在幹什麼?

總之,除了一慣遵循祖制較為輕鬆外,宋仁宗可是幾乎沒有順心的事情,朋黨之爭、喪子、地震(1037)一個接著一個,好不容易喘口氣,在《清平樂》中還得應付自己的後官。

在《清平樂》中,宋仁宗在這個階段所做的事情就是疲於應付——官員也好,曹皇后也罷,皆是如此。於是為了保證文章的客觀性,本人帶著不可能的疑問去查閱了許多資料,但最終得出了與《清平樂》中一樣的結果,這段時間宋仁宗所做的事情就是制衡、從中調解、裁決。(或是因為才疏學淺的緣故,不能有更詳盡的瞭解)

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漢衣冠。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禮樂既張,器用既備,吐蕃、塔塔、張掖、交河莫不從服,稱王則不喜,朝帝則是從。輻輳屢期,山呼齊舉。伏願一垓之土地,建為萬乘之邦家。——李元昊

在相同的時間,不同的人因為做著不同的事情,也決定了不同的未來。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建立西夏,次年向宋仁宗進諫,要求宋仁宗承認其皇帝地位的合法性,即我們現在平起平坐。這些年李元昊勵精圖治,秣兵歷馬,為的就是等待這一時刻,可是對於宋仁宗而言這是不可能也絕對不能接受的,於是乎,風雨欲來風滿樓,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即將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