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00+本讀書計劃之《激盪三十年》

一年300+本讀書計劃之《激盪三十年》

早上完成了《激盪三十年》的閱讀,因為本書作者仍然是吳曉波,所以寫法上類似於《大敗局》一書。全套書讀下來,字裡行間,讀來還是熟悉的“味道”,大氣,雋永,氣勢磅礴。這本書講的是什麼?概括起來有三點:

1、 用時間軸的方式敘述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這本書令我驚豔的地方在於,吳曉波憑藉一己之力,用文字勾勒出中國改革30年來宏偉畫面。而作者的構思巧妙在於,他把每一年作為一章來進行陳述,這樣作的好處在於,每一年的大事件能夠有頭有尾,有人物,有細節。

2、 用點評的手法講述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得失。30年的改革開放,每年都有精彩事,每一件精彩事中,有人物,有大事件,有反思,當然也有最後的昇華。

3、 用中正的態度將30年的歷史還原。30年的歷史,這個時間相當於一個人從小孩長大成人,叫“中國”的這個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日,此時此刻,他身上所表現出的行為究竟是什麼原因?吳曉波老師用自己的文字,像一位大家長一般道盡這個孩子的點點滴滴,讀來讓人唏噓,讓人慨嘆,慨嘆“中國”這個孩子成長曆程的不易。

這本書我看的很快,每天一小時,兩天兩小時,兩本書全部完成,這個效率基本上就是跳讀,看的過程大體上只看每個段落的第一句話,瞭解下作者要想表達啥意思,然後直奔下一段,這麼看的原因有二:

1、 我“仔細”看了這本書的序言及本書的第一章,我理清了吳曉波的寫作方式,即用時間軸,大事件,人物命運等要素串講中國改革的30年,拆解到這,我果斷地採取了我上面提到的方式來閱讀本書。

2、 本書中出現的一些公司和人物,如巨人的史玉柱,德隆,秦池酒等,都已在《大敗局》出現過,而時間劃撥到99年左右,互聯網催生出的一波人,如王志東,丁磊,張朝陽等人物,我在其他書籍和文獻當中均已有所瞭解,所以這部分內容全部略過。但就這一部分內容,大大提高了閱讀的速讀。

用這種略讀,跳讀完成本書,現在回顧一下,依然沒有記住太多,但收穫不在於我記住了多少內容,而是我通過本書,我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瞭解到了中國的跌宕與起伏,榮耀與進步,秩序與混亂。我認識到,沒有哪一個國家能隨隨便便強大,它需要歷史機遇和自我革新的勇氣,我更看到了,沒有哪個人能隨隨便便的成功,他需要政策的機遇和自我的奮進。唯有抓住歷史脈搏,敢於突破的的國家和個人,方能大破大立,成就新的自己。

歷史像一列列車,它轟隆隆而來,滾滾而去,這一站上了很多人,也下了很多乘客,但不管上還是下,他們都是歷史的弄潮兒,能被寫進歷史的人,就是活得精彩的人,甭管歷史怎樣定位他,他的一生都是值得豔羨的。而這些歷史和人物之於我,更是一種激勵和警惕,所謂不知歷史者,不足以謀未來,通過這本書,我更加深切的認識到看《新聞聯播》的重要性。同樣,不敬畏歷史者,不足以拓未來,要想在未來闖出一片天地,歷史的錯誤切不可再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