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上級是件大事兒,得“耍點手段”

大家看到標題就應該會有兩種聲音出來:

“ 不可能吧?應該是上級影響下級才對吧!”

“ 這是要推翻作為上級的威嚴嗎?”

迂迴作戰首先要了解上下級之間的本質問題

先來看一個案例:

二戰時期,德軍進攻蘇聯本土,蘇軍的總參謀長朱可夫與斯大林元帥出現了嚴重的分歧。根據敵軍兇猛態勢,朱可夫認為有取有舍、適時反擊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但這與斯大林寸土必爭想法恰好相悖。兩人相爭不下,令斯大林很尷尬。

管理上級是件大事兒,得“耍點手段”

從軍事上講,朱可夫判斷是對的。但斯大林有政治上的考慮,無論如何不肯放棄某些重鎮。結果是朱可夫被當場解職,發配到基層。

這個案例中兩者之間的問題,就是由於雙方都不懂得弱勢管理得出雙輸的結果。上級固然不該在強勢時強勢,而下級問題更大,把跟手下講話的方式照搬過來,對待上級,仍是強勢管理,這就角色錯亂了。

弱勢管理就是避高而趨下、避實而擊虛,另闢蹊徑,區別於通常意義的強勢管理,從而達到做好事情的結果。對上做好弱勢管理,其實就是做好向上管理。

全球第一CEO傑克·韋爾奇的助手羅塞娜·博得斯基將自己14年的助理生涯整理成冊,著書立說,提出“向上管理”(managing up)的概念。

在她看來,管理需要資源,資源的分配權力在你的上級手上,因此,當你需要獲得工作的自由資源時,就需要對上級進行管理,實際上是與上級進行最完美的溝通。

進一步的驗證下,根據蓋洛普世界民意的調查統計,75%員工離職,其原因是無法和自己的上司處好關係。上下級的關係,已經成為個人發展,團隊績效,組織穩定,甚至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 1 —

上級是需要被管理的

我自己也做了很多年的管理,關於這點,我個人的基本理解:任何領導者,都是凡人,不是神,總有自身的不足之處和性格弱點,其管理也就不可能完全科學、準確。

例如,上級也會有抓瞎的時候,會出現不理解下級,跟下級溝通不暢的問題。

作為上級,要掌握大量的數據,要有決策的能力,但這些都不是他一個人能搞定的,有時候也會出現決策失誤、信息失察的情況。

那麼,向上管理的必要性就出現了。下屬的能力和思維超過上級的也不是沒有。如果你不僅能管理好自己和自己的下屬,還能有效的影響自己的上級。我覺得“影響”比“管理”這個詞要更好。即管理上級於無形中,最終實現雙贏,上級也會欣賞你和感謝你。

所以,既然是凡人,就都需要被管理,上級也需要被管理。

— 2 —

首先,做好自我管理

手段不夠硬的時候,那身段就要軟一些。想做好向上管理,那先得把自己管理好,別自己的事還沒弄好,就去給上級指指點點,這可不行。簡單說,你得先是一位優秀的下屬,再去做向上管理。要不然,你向上管理的時候,即使你很有道理,最終未必有效果。

管理上級是件大事兒,得“耍點手段”

雖然他說的不無道理,但在那時候,管理者A根本聽不進去,反而認為他沒有上進心,沒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類似的情況要是多次發生,定會讓管理者A心裡堵得慌,彼此都不愉快,最後很可能分道揚鑣。

— 3 —

迂迴作戰,不與上級拼蠻力

迂迴作戰,就是巧妙影響上級。

比如,上級在開會作報告時,將某個關鍵的字發錯音了,怎麼辦?讓領導錯下去?顯然不行。

巧妙的做法是,你可以將領導說錯的話,反覆給強調一下。

上級還可能主動說:原來這個字發這個音啊!

朱可夫與斯大林元帥的故事後還有另一個插曲:

朱可夫丟掉總參謀長之後,能力和名氣都稍遜一籌的華西列夫斯基走馬繼任。他知道上級習慣於強勢管理,所以從不在會上與之爭執,但會經常找機會與斯大林閒聊,在喝茶時輕描淡寫地談軍事策略。幾天後,斯大林佈置工作,決策之英明總會得到大家的讚歎,但這些思路的關鍵部分,都是華西列夫斯基的貢獻。戰後,華西列夫斯基深受賞識,官至極品、位列元帥。

管理上級是件大事兒,得“耍點手段”

現階段你還是不是“國王“,所以離場不必驚動。自己的意見與上級意見相左時,不是不提出來,而是要找合適的機會來提。

如果發現上級決策錯誤,可上級一意孤行,就先遵照執行,然後及時彙報,該調整的要調整,不能和上級對著幹,聽之任之,最終要將事情辦漂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