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上拎得清,要比別人少奮鬥十年

試想在一個上班的路上,有一個開著一輛全新的瑪薩拉蒂或保時捷的傢伙從你身邊經過,突然,你認出了他,他不就是那個中途輟學的同學嗎?

在时间上拎得清,要比别人少奋斗十年

想當年,他成績班上倒數,而你一直在努力學習,年年得優,而現在的你,卻坐在一輛已經開了8年的馬自達車裡。那一刻,你不禁自問:“我這麼努力,這麼聰明,為什麼那個傻瓜賺錢比我多?”

關於這個問題,答案可以從下面的案例找到。

曾有一篇文章很火《出租車司機給我上的MBA課》,提到這麼一件事:一個人打車去火車站,問怎麼走。他說,從地面走。出租車司機說,從地面走很堵,從高架走吧。

他說,那就繞遠了。出租車司機說,沒關係,從地面走大概50塊,從高架走,等里程錶50塊了,我就翻表。你只付50塊就好了,多的算我的,支付一樣的錢,幫你省25分鐘時間。”乘客很高興。可這個出租車司機多走路,少收錢,不是傻嗎?

要知道,多走4公里路的油錢,大概1元錢。少花25分鐘時間,按每小時34.5元計算,就是14元。這省下來的25分鐘,他還能接新客人,可能收入都不止14元。多花1元,卻節省了至少14元,他到底是傻,還是聰明?

一般的出租車司機一個月賺3、4千,好的大概5千,頂級的大概7千。而2萬個司機中,只有2~3個每月能賺8千以上。

懂了嗎?

你要知道,年薪10萬到30萬是努力的結果,而年薪30萬到100萬、到1000萬,就與努力不太相關了,努力已淪為底層的基本素質,這時候靠的是效能。

比如,小米創始人雷軍,他在金山軟件公司一樣的努力,就沒有今天做小米成功。這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站在臺風口豬也能飛起來。

如果你一輩子勤勤懇懇的,仍然不成功,那你的效能肯定存在問題。即你沒有做正確的事,或者做投資回報更高的事。

所謂效能,就是指工作的投入與產出比,就在進行某個任務時,取得的成績與所用時間、精力、金錢的比值。通俗地講就是,產出大於投入,就是正效能,產出小於投入,就是負效能。

關於提高效能需要把握兩個重要東西:一是時間回報率;二是時間槓桿率。

在时间上拎得清,要比别人少奋斗十年

也許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公平,但時間對每個人來說卻是公平的。如何把這唯一公平的資源用好,可以消除那些不公平,關鍵看時間回報率和槓桿率。

下面我分別來說這兩個概念

時間回報率

時間回報率,就是選擇做什麼事,其回報是最大的。這就是要提高自己的眼光和格局,做好時間的投資,獲取將來無限的利潤。

比如,相對來說,做傳統行業就沒有做互聯網行業回報多;靠個人努力工作不如做金融投資回報好。

時間槓桿率

時間槓桿率,就是用什麼方式做。比如,有些高效能的人士,上下班寧願打車也不願意自己開車,原因是打車遇到堵車,可以在車上聊客戶、看郵件、學習等,也可以藉此機會好好睡一覺,等到達目的地有充足的精力做更重要的事。

有人可能會說,打車多貴呀,不划算!這就是差別,不同人看待時間和金錢的關係完全不一樣。就像打車這個件事情,有的人是通過消費時間來節省金錢;而有的人則通過,投資時間來賺取更多的金錢。

關於提高時間槓桿率,上班肯定不如創業來錢快;依靠個人肯定不如找專業人士或團隊來做效果好;運用新工具肯定比運用舊工具好得多。

現在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是租房子,你願意住離公司近一點還是遠一點?也許你會說,廢話!當然是近點,問題是近點的房租貴呀!

可是,如果每月多花500-1000在房租上,每天能多出一二個小時做有價值的事情上,你會選擇住離公司近的嗎?

每個人都有24小時,你用對了麼

今晚8點我在喜馬拉雅直播

你願意花一點點小錢,

賺更多的時間,更多的錢嗎?

在时间上拎得清,要比别人少奋斗十年
在时间上拎得清,要比别人少奋斗十年在时间上拎得清,要比别人少奋斗十年
在时间上拎得清,要比别人少奋斗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