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不知所措,掌握這套決策思維,不靠別人做選擇

迷茫,不知所措,掌握這套決策思維,不靠別人做選擇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各種選擇,小到閱讀書籍的選擇,大到個人職業規劃,面對各種選擇經常有人迷茫不知該如何決策。

大學快畢業了,是計劃讀研,還是本科畢業直接工作?

職場工作6年看不到前景,是選擇在熟悉環境繼續奮鬥,還是走出來創業?

工作不順心,要不要跳槽?

年近30,周圍的人都結婚了,面對壓力很是迷茫?

你有過這樣的困惑嗎?

上週朋友跟我說她有點難過,她在一個線上公開課認識一位諮詢師(自稱目標諮詢管理師),交學費之後感覺體驗感落差很大。問題沒解決還比之前更焦慮了,對於花費的時間精力財力她後悔不已,感覺被騙了,很難過。

其實朋友是個穩重的人,只是這兩年生活變故,壓力變大面對公司改換工作地點,一是看不到希望,要照顧孩子接送上學變得不方便,又不敢裸辭,一時焦慮看到圈子裡很多各種諮詢師,就想試試沒想到更迷茫了。

你或許不會像朋友這樣去請諮詢師,那你有沒有後悔過曾經的選擇,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以前做的決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嗎?還是下意識不經意的做的種種判斷,如果是前者那麼很優秀,但是很多人包括我都是後者。

沒有人能完美的規劃好自己的一生,我們能做的是對過去的經驗覆盤總結,用正確的方法和路徑儘量對往後的選擇不後悔。

今天聊聊《決策的智慧》裡的思維方法,相信能幫助我們提升決策能力。

迷茫,不知所措,掌握這套決策思維,不靠別人做選擇

01 關於決策的兩個基礎

我們每天都面臨很多選擇,在做決定的時候又不知道什麼最重要,《決策的智慧》這本書裡就說了關於決策的兩個基礎:

1. 結果比理由重要

什麼是結果比理由重要呢?小的時候爸媽就教我們“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好像只要有道理做什麼都硬氣,從個人感受來說好像沒有錯,在這個邏輯下還能延伸到“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這種有道理就等於應該去做嗎?

前幾天江蘇一位女子林某,用她媽話說:30歲還沒嫁人,在外工作沒弄出名堂,回家裡店子幫忙常愛頂嘴,很不稱她媽的心,一次頂撞吵嘴氣的她媽媽操起鐵棍棒打,硬是鬧到警察那裡。

這位姑娘說自己手上、後背、腿都被母親打傷了,她媽卻毫不示弱:"我想打死她,慣得!"直到警察來了她們還在吵鬧。

民警要帶她們兩人回派出所時,這位母親不願意,硬氣的說:"我打的是自己女兒,我怎麼不打別人?"

顯然她覺得教訓的是自己孩子,而且孩子30歲還沒嫁人,在外面沒混出名堂,回家裡做事又愛頂嘴,實在太氣人,就是這位媽媽要鐵棍棒打教訓的理由。

但是她沒有想到事情嚴重到被拘留,而且要賠償8萬元諒解費給女兒。

女兒和媽媽各有理由,看起來理由都充分,但有這些理由就該鐵棍棒打,就該鬧翻到對簿公堂嗎?很顯然有理由也不能蠻幹,對結果不利。

很簡單一個例子,你開車在高速上,開的好好的,後面有個車追過來,擠的你趕緊打方向盤往旁邊,差點撞到圍欄,你會氣憤的追上去,也懟他一下嗎?

出於行車安全考慮我們一般是不會去報復的,因為代價太大。

所以不能因為有理由,我們就去做一些事情,而不考慮事件的結果。

比如說很多家長覺得幼兒學吃飯總是把米飯器皿弄的滿地都是,就認為孩子太小於是剝奪他學習吃飯的權力給他餵飯,決定等孩子大一些再學,其實很多家長是怕麻煩懶得收拾。又或者,一個男生約會女生,女生不願意的話就會告訴男生,她還有事情要做沒有時間。

這兩種情況就是有了決定再有理由的。

2.結果不好確定,換成價值是關鍵

我們做出的決策有好有壞,怎麼判定決策的好壞呢?《決策的智慧》作者說決策好不好,不取決於理由而取決於結果。也就是說判定一個決策的好壞,要看這個決定帶來的價值和付出成本之間的關係。

但是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決定,不像超市買東西,一眼就能看到哪個更划算。

比如一千克水和一米長的棍子哪個更大?比如你有3小時的時間,你是選擇去買菜做一頓飯,還是寫一篇稿子(或者是工作)?兩個不同性質的東西我們沒法比較收益,那只有轉換計量單位進行比較了,轉換計量單位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曹操稱象的故事,也就是轉換成價值。

假如你寫一篇稿子可以賺300元,那做一頓飯怎麼算呢?你可以參考一個人買一頓飯的價錢來算,那就50元吧。排除主觀因素考慮,這樣對比就是3小時寫稿子的收益大於做飯,那就應該選擇寫稿子。

這種換算方式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我們做決定時很容易忽視兩個問題。

迷茫,不知所措,掌握這套決策思維,不靠別人做選擇

02 做決策需要注意的兩個事項

做決策需要注意的兩個事項就是: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

什麼是機會成本?

假設你有一大片空地,你把它賣出去可以賺五萬也可以把它租給別人建停車場,每月收取租金把它租出去的話,在租用期就不能再賣了,那賣地的五萬就是你租地的機會成本把它賣掉的話,所有權不屬於你了,就不能再租給別人了,每月可以收取的租金就是你賣地的機會成本也就是說,有兩件事可以選擇,這兩件事都可以給你帶來效用你選擇了其中一件事,那麼另一件事的效用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我有個朋友她因為不滿意現在的收入,提出停薪留職去北京某培訓機構學習,她說自己每天最後一個睡覺,早上比別人早起兩小時,很努力。因為她去學習比應屆生的成本可是貴多了,不單單是報名費,成本還包含了停職的薪水,所以很多時候我我們做決策時容易不用忽略機會成本。

相反,做決策時,沉沒成本又恰恰是我們容易抓著不放的,什麼是沉沒成本?就是我們過去做決定產生的成本,比如你買了一張電影票,結果發現電影不好看,但是又沒法退票,那這個電影票花的錢就是沉沒成本。

有一對談戀愛的朋友,女生和男生談了3年戀愛,慢慢覺得兩個人可能性格不合常常冷戰,女孩子3年為男生付出很多,從自己家鄉來到他的城市工作,放棄一些更高的機會。現在這個局面,女生對這段感情很是不捨,覺得分手的花這3年時間和精力都白費了。這種情況就是糾結在過去的沉沒成本里。

比如,很多人會覺得花了錢看電影不看太浪費錢,就會忍著把電影看完,可是《決策的智慧》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做決定時不能根據過去花出去又沒法改變的沉沒成本做決定。而是要面向未來做思考,忽略前面的成成本,看接下來做什麼更有價值。假如看電影看到一半不好看,就不要考慮這個電影票花了多少錢,而是接下去做什麼更划算,看看書,或者去路邊轉轉走走鍛鍊下身體,如果更有意義,那就該果斷的離開電影院而不是把自己困在不喜歡的電影裡。

迷茫,不知所措,掌握這套決策思維,不靠別人做選擇

03 高質量決策的思考方法

前面說了做決策的兩個基本知識和要規避的陷阱,在具體做決策中有什麼方法呢?下面就分享書中很有啟發的決策方法:找第三個方案,16倍決策法和逆向思考法。

1.尋找第3個方案

如果你去一個地方度假,結果發現在酒店住一晚,脖子很不舒服,原來是這家酒店的枕頭太硬了,但是換一家又特別貴,要多花一倍的錢,這時你會繼續忍忍住下去,還是換酒店呢?

其實換個思路就能解決,上街花幾十塊錢就能買到一個舒服的枕頭。這就是跳出原來的選項,尋找第三方案。

這個例子你或許覺得很簡單,一般人都會處理,但實際生活中稍微轉換下有人就不會了。比如我們公司要召開分供商結算會議,請了總部負責結算的老師來培訓,結果老師臨時有事沒法如期而至,這邊分供商又來自五湖四海,那聚集一次很不容易,是取消會議還是改期呢?

這時公司找出對各個倉庫的組長,每個人培訓自己相應的結算部分,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這樣合計一個分供商結算統計表培訓就完成了。

簡單說就是打開思路,在原有選項之外找路徑。多想想一定能有更好的辦法。

  1. 16倍法則

我們每天要做的選擇很多,《決策的智慧》一書裡說,我們的選擇看似差不多,但是好的決策和壞的相比,相差的收益有16倍多。其實就是“二八定律”具體是怎麼個算法呢?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想要真正做好每一件事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高手們就會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他們覺得要面面俱到還不如來個重點突破,把80%的資源花在能出關鍵效益的20%方面,這20%又能帶動80%。

假如20%的人喝掉80%的啤酒,那這部分人就是啤酒製造商家的注意對象,也就是我們說的受眾群體。商家會盡可能爭取這20%的人來買,而忽視其餘80%喝啤酒的人,因為他們的消費只佔20%。

所以,我們在決策中要根據16倍法則來判斷不同決策重要性差別,要對影響大的決策花精力,而不是在所有決策上花時間。

3.逆向思考

書中說第三個方法叫“臨界值法”,通俗理解其實就是逆向思考,我們面臨幾種不同選擇時,不知道該選哪個方案,那麼就可以逆向思考。

比如有一家化妝品公司,新出品一套產品,他們覺得這個產品不錯,想拓展銷量,於是找了一個商場專櫃談合作,他們覺得商場宣傳力度大,人群服務面廣,能有更好的銷售結果。可是找商場銷售能比自己銷售好多少,誰都說不出。這時有一個人提出用臨界值法來梳理思路。

他們設想把產品交給商場銷售,那麼商場要賣出多少,才能夠和現在自己買產品獲得的收入是一樣呢?結果一算他們發現商場必須在現在自己公司效率的5倍以上,收入才能和現在一樣。這樣一算,公司領導立刻決定不能交給商場賣,因為化妝品不能當飯吃,大家不可能有那麼大的需求,要賣出5倍以上的銷量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經過臨界值逆向思考法,很難做出判斷的選擇就不能麼難了。其實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這個方法的,比如公司是自己做綠化還是租用綠植公司來打理,是點外賣還是請廚師?不過計算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機會成本和忽略沉沒成本哦。

以上就是制定決策的三個方法,最後要注意一點,做決策一定要考慮到道德。因為光憑算法如果有一些不道德的做法,能短時間獲取更多的利益,但不道德的決策,會導致最後損失更慘重。

最後希望我們永遠做自己的主心骨,不要依賴別人做決策,讓自己成為生活的創造者,而不是生活的隨波逐流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