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東紅臉王”楊啟超的傳奇人生


“豫東紅臉王”楊啟超的傳奇人生

楊啟超《七郎八虎闖幽州》

對豫東名家楊啟超十分仰慕,這種仰慕,與別人的評論和加在他頭上的各種名號沒有關係,僅僅傳世的幾段錄音足矣。說來慚愧,第一次聽楊啟超版本的《兩狼山》,是在2014年的某天,對於從小接觸豫劇,並熱衷於豫東紅臉的我來說,實在是太晚了。也就是這種機緣巧合,從那段戲開始,發現豫東紅臉更為廣闊的世界,也解開了心中很久的一個疑惑。

“豫東紅臉王”楊啟超的傳奇人生

楊啟超

那段戲大概的故事,是在講述楊令公率子出征,在幽州燕子嶺與北番血戰,七死其五,和楊六郎楊七郎三人被困在蘇武廟窮途末路的景象,聲腔行雲流水,哀而不傷,寒韻的運用勾人心魂,既不呆板又不花哨,將出徵前的豪邁、血戰中的慘烈和末路時的無奈刻畫的入神入骨,前半部聲腔乾脆利落,後半部聲腔哀嘆低迴,與劇情相合渾然天成。幾經蒐集,找到了老先生的《借頭》、《轅門斬子》、《下南京》、《反徐州》和《八郎探母》,後面三段明顯是非專業磁帶錄製的,很可能是在農村簡陋的戲臺下錄的,雜音很大,但都不影響成為傳世經典。

“豫東紅臉王”楊啟超的傳奇人生

有文記載楊啟超手眼身法俱俱入戲,無一不精,前期使用夾本嗓後期使用真嗓演唱,高低不擋,最難得的是韻味,能夠聽出一種深入骨髓的和諧。時至今日,已無緣得見其手眼身法步,但在幾段錄音中可以領略當初的風采,不僅僅是一副好嗓子,不是處處顯露運用純熟的嵌字和寒韻,而是根據不同的人物設計不同的聲音,唱楊老將則多用哀嘆,蒼涼悲壯,唱劉墉則多用短板、爽利明快,桀驁不馴的形象淋漓盡致,唱趙匡胤則寒韻與高腔並用,展現其勇猛智慧和無奈處境,唱楊八郎嗓音滯澀,哀音多變,一聲“兒的個老孃”可聽出不盡的滄桑和悔恨。現在活躍的豫東紅臉演員中有師承關係或受到指點的不在少數,雖然出了很多唱片和錄像,但耐聽的唱段不多,如楊啟超一樣作品均堪稱經典的還沒有。

“豫東紅臉王”楊啟超的傳奇人生

楊啟超天資聰穎,悟性極高,且於汲取百家之長化為己有。因此,雖未正式拜師學藝,也未專科修煉,卻一登臺便顯示出非凡的天賦,藝術超群,他嗓音極佳,先演丑角,後改紅生,文武兼備,生淨不擋,所演角色皆出類拔萃。師承唐(唐玉成)派,但又自成一體。早期以二本嗓為主,後期以大本嗓為主。唱、做、念俱佳。表演灑脫,極負盛名,是河南省20世紀後半世紀(1950-1990)豫劇紅生演員的佼佼者。

1956年,在河南省首屆戲劇觀摩演出中,年僅25歲學戲8年的楊啟超榮獲演員二等獎。1962年,在河南省名老藝人匯演中,和王小樓主演《轅門斬子》,又被時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長、中國劇協河南分會主席、戲劇評論家馮紀漢先生撰文譽為“豫劇豫東流派的後起之秀”。1990年元旦,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等領導同志在鄭州看過其主演的大型現代戲《亂世荒唐人》後,稱其是“渾身是戲,豫劇屆的奇才”。1992年,時任河南省省長看過其演出後,稱其“寶刀不老,人才難得”。

“豫東紅臉王”楊啟超的傳奇人生

楊啟超先生一生演戲頗多,且出處不俗,各具特色,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代表作:傳統劇目有《劉墉下南京》、《趙匡胤借頭》,《宋世傑告狀》、《八賢王說媒》、《收姜維》、《刀劈楊藩》、《八郎探母》、《反陽河》、《轅門斬子》、《反徐州》、《地塘板》、《破洪州》、《劉公案》等。現代劇目有《亂世荒唐人》、《楊山角與馬蜂》、《紅燈記》、《沙家浜》、《李雙雙》、《杏花園》、《小白鞋說媒》;輕裝戲有《五姑娘》、《從天行》。

楊啟超天資聰慧,學戲較晚,但聲名鵲起。其人演出,手眼身法步俱都入戲,一時間獨領風騷。其用夾本嗓,高低不擋,且尤其善於學習,曾頭天晚上觀摩周信芳演出《宋士傑告狀》,第二天便掛牌演出此戲,周先生能來好的地方,楊啟超一個不落,比如一句唸白“我這就走了”,配合動作,四面開花的叫好。據傳80年代在曹縣演出的時候舞臺下面擺滿了錄音機,藝術魅力可見一斑。在豫東是一種奇蹟,涼胡、熱胡均承認楊老先生的藝術造詣,比如他演出的官醜到哪裡都是叫好,當年楊啟超並未演出過楊藩,但第一次演出《刀劈楊藩》時,就被譽為“活楊藩”;沒有演出過劉備,演出《黃鶴樓》裡的劉備,被譽為後起之秀,併到各個戲校進行彙報演講;沒有演出過花臉,演出了《程咬金照鏡子》的精品;在馬金鳳大師的《花打朝》裡演出李世民,僅用3天背詞和排練,轟動中州;現代戲在鄭州演出《亂世荒唐人》,被戲曲評論家評判,任洪恩和楊啟超差兩個檔次;其所演唱的《七郎八虎闖幽州》是為不朽精品。楊啟超一生曾被譽為寶刀不老、豫劇天才、豫劇奇才、小紅臉王、渾身是戲、戲子狀元等稱號,是戲曲界在豫東百年不世出的全面演員。據我來看,一個行業裡的翹楚,大都只關注技藝或知識本身,拙於審時度勢,更不屑於貪慕虛名利,正如杜甫所言,自古大材難為用。

“豫東紅臉王”楊啟超的傳奇人生

美國曾經想讓愛因斯坦擔任新組建的以色列總統,愛因斯坦斷然拒絕並表示政治只是為了解決一時的問題,而方程式解決永遠的問題。被稱為軍神的劉伯承建國後辭去軍隊職務去創辦軍校,指揮藝術爐火純青的粟裕,建國後手槍和地圖從不離身,床下始終壓一根揹包繩。這些人物總讓人有種特殊的敬仰,他們對於所從事的行業不是葉公好龍式的喜歡,不是用作博取名利的手段,而是其關注的全部。這樣一種清高,也註定了這些“大材”難以與時俯仰,獲取世俗眼裡所謂的政治位置或待遇,卻能得到更為持久和更具超越性的尊敬。楊啟超同樣是這樣一類人,他的品性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的遭遇,相對於同時代的豫劇演員,他有兩點明顯的與眾不同。

首先是文化底蘊深厚,幼年家境頗豐使得他有條件在私塾讀書,這在今天不算什麼,但在那個年代,尤其是“戲子” 大都貧苦出身,有這個條件的還是比較少的,這就使得楊啟超的戲經得起推敲,戲詞也比較考究,很多人批判豫東紅臉戲做工粗糙,水詞較多,這在楊啟超留下的錄音中絕不存在。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底蘊提高了整個藝術層次,不僅能在田間地頭傳唱,也登得大雅之堂。可以拿常香玉和陳素貞做一個對比,常香玉不識字,戲詞都是別人(大部分時間是她的丈夫)念給她去背,她的戲前期以豫西調為主,多為悲情戲,哭的死去活來,但與陳素真相比,總有些層次上的差距,陳素真祥符調曲目裡展現出的那些雅緻,非腹有詩書做不到,雖然因為政治的原因常香玉更為出名,但真正的豫劇愛好者會用自己的耳朵給一個公正的評價。

“豫東紅臉王”楊啟超的傳奇人生

再者就是生性桀驁不馴,有一種老藝人身上的那種怪脾氣,神乎其技卻不屑於迎合,使得省劇團慕名想召他時望而卻步,老先生在豫東梨園叱詫風雲幾十載,卻沒有走向更大的舞臺,所留下的資料與其藝術造詣和地位極不相稱,晚年嗜酒如命,接近六十歲就不大登臺,百十出大戲都隨他一起進了棺材。楊啟超沒有留下一段錄像,錄音也少之又少,但確實豫東調中永遠繞不去的高山。除非真正的愛好者才能走進這些孤傲的大師世界,正如司馬遷所說“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或許這也正是他們希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