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訊發展史(二)電話

在中國,電報和電話出現的時間相差不大,在電報線路修建以後,電話也緊隨著進入中國,很多時候電話線、電報線是共用的,二者的發展軌跡也幾乎是並行,並不是電報進入中國好多年,才慢慢出現了更先進的電話。這一期的電話,指的是固話,也就是所謂的“座機”,不是移動電話(手機)。

1.電話的發明

1861年,德國一名教師發明了最原始的電話機,利用聲波原理可在短距離互相通話,但沒有投入真正的使用。

電話的發明人一直以來有爭議,一說是安東尼奧·梅烏奇,一說是貝爾,一說是伊萊沙·格雷,這類事情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牛頓和萊布尼茨關於微積分的故事,最主要的爭議還是梅烏奇和貝爾。

1849年,41歲的梅烏奇在一次電擊治療中偶然發現,電線可以傳遞一些聲音,隨後他做了一個簡易的傳聲系統,1860年52歲梅烏奇的向公眾展示了這個系統,並在紐約的意大利語報紙上發表了關於這項發明的介紹,這時他的競爭對手亞歷山大·貝爾才13歲。由於窮困潦倒,無法支付專利維持費,便向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寄去了模型和技術細節,希望得到商用,但不了了之。

1876年2月14日,和梅烏奇共用一個實驗室的貝爾向美國專利局提出電話專利權申請,申請於3月3日批准。

不過,貝爾是自己獨立發明了電話、還是改進了傳聲設備、還是剽竊了梅烏奇,或者是採用了不同的原理,請保持冷靜,在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同樣的創造和創意會在多處產生,這是很常見的。

最初用來傳送電話信號的是電報線,但用這種線路傳送電話,噪聲干擾很大,於是人們不得改進通信線路。1883年,出現了採用第二根導線作為迴路的線路,使電話通信的噪聲干擾大大減小。

2."電話"叫法起源

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他給這種通信方式起一個名字:Telephone,一直使用到了現在。

漢語的“電話”一詞,是日本創造的漢語詞,其實日本翻譯的漢語名字有很多,除了電話,最有名的是哲學術語“形而上學”。電話是意譯英文的telephone,中國人對這個英文詞采取了音譯,譯作“德律風”。

20世紀初年,一群在日本的紹興籍留學生聯名給家鄉寫回信,其中詳細介紹了日本的近代化情形,魯迅也列名其中,信中說到“電話”時,特意註釋道:“以電器傳達話語,中國人譯為‘德律風’,不如電話之切”,慢慢的就叫電話了,在一段時期內“電話”和“德律風”兩種叫法通用,後來“德律風”慢慢消失。

3.中國人第一次接觸電話

1876年(光緒二年),寧波海關官員李圭奉命前往美國,參加在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見到了能傳話的電話機,並寫進了他所著的《環遊地球新錄》一書中,李圭是目前有史料可查的第一個見到電話的中國人。

在這本書中還對美國郵政作了詳細的記載,並建議大清朝也開辦中國郵政,他的見解得到了李鴻章的讚許,隨後受命又擬寫了《譯擬郵政局寄信條規》,對十幾種郵件的規格、特徵、資費等做了詳細的規定。康有為22歲時,讀了剛出版《環遊地球新錄》。

中國通訊發展史(二)電話

李圭

1877年,貝爾發明電話的第二年,一位中國人就有幸使用了電話,這個中國人叫郭嵩燾,是大清朝第一任駐英公使。

中國通訊發展史(二)電話

郭嵩燾

1877年10月16日,郭嵩燾應邀訪問了英國倫敦附近的一家電力廠,在參觀過程中,主人特意請他體驗從美國傳入英國不久的電話,電話一端裝在樓上,一端裝在樓下,郭嵩燾讓隨從中國使館翻譯官張德彝到樓下去接聽,自己在樓上撥通電話。

郭:“你聽聞乎?”

張:“聽聞。”

郭:“你知覺乎?”

張:“知覺”

郭:“請數數目字”

張:“一二三四五六七”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使用電話,郭嵩燾在日記裡寫下使用電話的心得體會:“其語言多者亦多不能明,惟此數者分明”,他稱之為“聲報機器”,郭嵩燾將沿途見聞記入日記《使西紀程》,主張中國應研究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該書寄到總理衙門後,遭到頑固派的攻擊漫罵,直到郭嵩燾去世,該書仍未能公開發行。

1879年,郭嵩燾迫於朝廷壓力辭職回國,回到故鄉湖南,趕上湖南守舊排外的風潮,罵郭嵩燾是“漢奸賣國賊”“勾通洋人”的標語貼滿大街小巷,郭嵩燾沒有放在心上,他寫了一首詩歌抒發心懷:

世人慾殺定為才,迂拙頻遭反噬來。

學問半通官半顯,一生懷抱幾曾開。

傲慢疏慵不失真,唯餘老態託傳神。

流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

光緒十七年(1891年),郭嵩燾病逝,終年73歲,他去世後,李鴻章上奏請宣付國史館為郭嵩燾立傳,並請賜諡號,但沒有獲朝廷批准。

中國人第一次在國內用上電話也是1877年,也就是電話發明一年後,李鴻章創辦的上海輪船招商局為了保持總局(現今中山東一路9號)——金利源碼頭(現十六鋪)的聯繫,從外國買了一臺單線雙向磁石通話機,拉起了從外灘到十六鋪碼頭的電話線,線路只有一公里長,這是上海出現的第一部電話——簡易傳聲器,即早期對講電話,不過這個電話是單對單的、點對點的電話。

3.磁石式電話

貝爾的電話是磁石式電話,所謂的磁石式電話,又稱手搖電話機、搖把子電話,在電話左側有一個搖把,使用電話前需要手搖給蓄電池充電,大致工作原理是:當發話者拿起電話機對著送話器講話時,聲帶的振動形成聲波,聲波作用於送話器,引起話筒的金屬盒內碳粒忽松忽緊——電阻忽大忽小——電路中電流忽強忽弱。,話音電流沿著線路傳送到對方電話機的受話器內,聽筒內電磁鐵的磁性忽強忽弱——薄鐵片受到的磁力忽大忽小——引起薄鐵片的振動而發出和發話人相同的聲音。

4.外商修建上海電話

1882年,大北電報公司在外灘7號公司內設置磁石式人工電話交換所,在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架設電線杆,裝設了電話25家,每戶話機年租費150元大洋,並裝有一部公用電話。這是電話發明6年後,上海第一個經營性的電話交換所,只比世界第一家電話公司——美國貝爾電話公司,也就是現在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晚5年。

當時實際用戶41戶,其中洋行用戶38戶,中國商行3戶,年底用戶就升到了338戶,每戶的租機費為每年150元大洋。同年,英商中國東洋德律風等公司也在上海設立了電話公司。

黃式權在《淞南夢影錄》中記載道:“其法沿途豎立木杆,上系鉛線二條,與電報無異。惟其中機括,則迥不相同,傳遞之法,不用字母拼裝,只須向線端傳語,無異一室晤言。據云十二點鐘內,可傳遍地球五大洲。”

這些市話的安裝意義不同於前面輪船招商局點對單的對講電話的是,這25家設有電話的地方可以互相通話,通過電話交換所實現轉接,每個接線員面前都有很多接駁板,當呼叫方撥打電話時,對應的插座會有燈亮起,然後接線員可以拿起話筒然後詢問你打向何處,如果電話號碼在他管理的範圍之內,就將線插頭插進對應的插孔,然後被叫方家裡的電話就開始響鈴,雙方就可以通話了。

中國通訊發展史(二)電話

大北電報公司外灘7號電話交換所的電話接線生

5.清朝民國中國電話事業發展

1900年,在清政府的推行下,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劉坤一“因防務戒嚴,省垣地方遼闊,文武各員分駐較遠,遇事傳商,深慮稽延”,奏準“分段安設德律風,以線傳語,以期呼應靈通”。他在南京潤德里成立江南官電局,設電話交換所(又稱“德律風總彙處”),初設50門磁石式人工交換機一部,實裝單機16部,均為官邸衙署使用。

1903年,天津電話總局成立。

1904年,北京官辦電話局成立。

1907年2月,清政府郵傳部電政總局以1902年的商辦電話為基礎,在上海南市東門外新碼頭裡街設立上海電話局,租了三間民房,作為局房,共有員工19人,開業時有用戶97家,打破了自1882年外商電話公司建立始,一直由外商壟斷上海電話通信業的局面。

電話存在著傳輸距離有限,僅“及六十里之遠”,以及“語言多者亦多不能明”的侷限性,改進的路很漫長。因此,電話進入中國後,沒有像電報那樣,快速推廣到全國各地。

1889年,當時在安徽主管安慶電報業務的彭名保,設計製造成我國第一部電話機,取名為“傳聲器”,通話距離最遠可達300華里。

中國通訊發展史(二)電話

彭名保

1929年,南京至上海間鋪設了長途線路,一對線途經鎮江、無錫、蘇州、崑山等地,一地通話,其他各地停止。後又加一對線直達上海。打長途電話要先撥記錄掛號,分加急、普通兩種。由於線路太少,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商話讓軍話、軍話讓防空、小官讓大官,遇到蔣介石電話,除防空外,統統讓路。

6.建國後的電話發展

1949年,中國電話的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6萬。

1970年,丹麥首次使用F-68數字按鈕撥號電話,代替了轉盤式。

1978年,中國電話容量359萬門,用戶214萬,普及率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

1982年,中國第一部萬門程控電話交換機日本F-150,在福州啟用,這項工作從1979年底開始,在設備選型階段,我國先後與富士通、NEC、愛立信、菲利浦等8家廠商談判,併到日本進行了短期的設備選型考察。福建省郵電管理局在1980年12月24日,與富士通簽訂了引進合同,市話設備於1982年1月30日從日本橫濱發貨,4月12日安裝完畢,11月27日零點正式開通。

1985年,深圳發行了我國第一套電話卡,共3枚,面值87元。

中國通訊發展史(二)電話

1987年,溫州郵電引進萬門程控電話


中國通訊發展史(二)電話

1991年10月30日,杭州市電信局在採荷新村舉辦電話裝機大會 現場受理業務

1991年就安裝市內電話的初裝費是1500元。

1995年辦理市內電話的初裝費是3500元。

2003年3月,固定電話用戶數達22562.6萬,移動電話用戶22149.1萬戶,移動電話用戶數量即將追平趕超固話。

《國產手機發展史》系列文章持續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