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道廣成子”之崆峒山在哪裡?是天津市薊州區的這座山!

薊州古城歷史悠久,素有“千年古城”之稱,在其渾厚的歷史沉澱下,諸多傳說文化亦非常豐富,今天所要提及的是——黃帝問道廣成子。


“黃帝問道廣成子”之崆峒山在哪裡?是天津市薊州區的這座山!


廣成子,上古黃帝時候的道家人物 ,修行於崆峒山,黃帝聽說後專程去拜訪他,問治國之術。

黃帝問道崆峒山之地,自古以來,眾說紛紜,其中呼聲最高的為甘肅平涼崆峒山、河南崆峒山和天津薊縣的崆峒山(今府君山),那麼到底哪個是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崆峒山呢?

清華大學考證研究

清華大學任重遠教授認為燕山一帶是黃帝活動中心,並著作了《遷安黃帝古都》一書(香港利華出版社2002年出版)。

該書對甲骨文進行了破譯,該片記載了"黃帝在幽州無終山中習武練斧"的史實.由此,黃帝經常在薊縣一帶活動,得到了證實。任重遠教授還對郭沫若編纂的進行了重新詮釋。此片明確寫道"黃帝在無終山中的空同山上問道於廣成子"。同時,此片還記載"商代之王,在北京平谷南10裡氣鼓山第一次冒出氣後第十一日(甲日),在黃帝問道廣成子之處(薊縣崆峒山),用"帝牛(洗滌三個月的牛)"祭祀"甲"名為首的十位先祖。"商代,距黃帝年代較近.甲骨文,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殷商甲骨文記述的黃帝在無終山舞斧、問道的史實最為真實可信.這為黃帝活動區域及問道之所提供了最為可靠的證據。薊縣,古為無終子國,今日的縣城就是當時國都所在地,這已為史學界所公認。薊縣區域內的燕山餘脈古代曾統稱為無終山,而府君山則是這一地區無可爭議的崆峒山。


“黃帝問道廣成子”之崆峒山在哪裡?是天津市薊州區的這座山!


古書佐證

“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尚想廣成子,遺蹟白雲隈”——唐代大詩人陳子昂《軒轅臺》


“崆峒山在城北五里,一名翁同,舊傳廣成子居於上,黃帝嘗問道焉。今人呼為府君山,以有崔府君廟故名”——明嘉靖《薊州志》


“薊縣有笄頭山,空同、笄頭相去不遠”——《光緒順天府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名勝志》、《太平寰宇記》、《光緒順天府志》、《天府廣記》、《畿輔通志》、《日下舊聞考》等志書也大都肯定了《薊州志》關於黃帝問道崆峒山(府君山)的說法。

清代道光年間《薊州志》所收錄的《崆峒山圖》中也記載了廣成子殿的具體位置。可見在唐代,古崆峒山(現府君山)就已經有了廣成子舊居之印記。


“黃帝問道廣成子”之崆峒山在哪裡?是天津市薊州區的這座山!


黃帝問道廣成子

據縣誌記載,薊州古城6000年前,轄內的逯莊子圍坊一帶即有人類活動並形成村莊。

到了5000多年以前,薊縣一帶的古人類進入了氏族公社階段。黃帝部落通過坂泉之戰、涿鹿之戰,統一了北方和東方。生活在今薊縣一帶的古代人類,也就融入到了黃帝部落聯盟之中。

為了詢求修身至道之要,黃帝自涿鹿的都邑北上,來到了今天薊縣的崆峒山,向廣成子探求修身和治理天下的方法。

見到了廣成子,黃帝說:“我聽說您通曉治理天下最正確最完善的道理,請問這種聖道的精髓是什麼?我想取用天地的精氣來幫助五穀生長用以養活人民,我想任用管理陰陽的官吏,使陰陽順應生物的生長,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

廣成子說:“你問的是事物的本質部分,你想要主宰的卻是事物的殘破部分,這樣做一定會給事物帶來傷害。自從你治理天下,雲氣等不到聚集就下起雨來了,草木還不到發黃的時候就衰落了,太陽和月亮也失去了光輝,你的身邊都是善於逢迎的小人,你的心地是那樣的偏狹,我怎麼能夠和你談論至道呢?”

聽了廣成子的話,黃帝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離開了崆峒山。從廣成子那裡回來之後,他拋棄了治理天下的重任,建造了一座特別的房子,鋪上潔淨的白茅草,安下心悠閒地住下來。他在這所房子裡待了三個月,思慮廣成子對他說的話。他考慮成熟了,再一次來到廣成子所住的崆峒山請教至道。

廣成子頭朝南躺在低矮的山洞裡,黃帝順著下風直身跪下來,用膝蓋爬行,爬到廣成子面前,一再叩頭。然後向廣成子請教說:“我聽說先生到達了至道的境界。請問,怎樣調養身體,才能夠使生命長久?”

廣成子站起身來,說道:“你提的問題很好!到前面來,我告訴你什麼是至道。至道的精微之處是渺遠的、昏暗的,是沒有光輝的,是沒有聲音的,什麼也看不見,什麼也聽不到。只要能夠守住精神而歸於沉靜,形體也就自然而然的正了。一定要保持絕對安寧,內心才能夠清靜,不要使你的形體疲勞,不要使你的精神動搖,這樣就可以長生了。眼睛什麼也不去看,耳朵什麼也不去聽,心裡什麼也不去想。這樣,你的精神就能夠守住你的形體,你的形體就可以長生了。謹慎地拋棄一切思慮,停止一切活動,有了很多知識,一定會招致失敗。我使你前往那最光明的地方,到達那至陽產生的所在;我使你前往那最黑暗的地方,到達那至陰產生的所在。天和地各有自己的主宰,陰和陽也各有自己的住所,謹慎地守住自身,萬物將會自然而然地茂盛地成長。我堅守著正道,處在陰陽諧和之處,所以我調養身體,活了一千二百歲了,我的身體從來不曾出現衰弱的現象。”

黃帝一再叩頭,感嘆地說:“您可以說和天一樣高大了!”

廣成子說:“到前面來!我告訴你,那自然界的萬物是沒有窮盡的,而人們都認為有個終結;那自然界的萬物千變萬化,是不能測量的,而人們都認為有個極限。掌握了我所說的道理,在天上可以為帝,在人間可以成王。沒有掌握我所說的道理,活著的時候可以看到光明,死了之後就變成土壤。現在,自然界各種茂盛地生長著的萬物,都是從土地上生長出來,而後又回到土地之中去了。所以,我將要離開你,進入那沒有窮盡的大門而遨遊在那無邊無際的原野。我將要和太陽與月亮一樣光明,我將要和天地一樣長久。向我而來,我沒有什麼反應;揹我而去,我仍然沒有什麼反應。人將來都要死掉的,難道我可以長生不死嗎?”

黃帝明白了廣成子的話。他用廣成子教給他的至道,遵循自然規律來治理整個部落聯盟,政令暢行天下,五穀豐登,萬民安樂,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傳說黃帝年老的時候,一條黃龍飛來了,長鬚飄拂地來到黃帝面前,迎接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昇而去。他身邊的幾個小臣也想跟隨黃帝一起昇仙,匆忙間抓住了龍鬚。龍鬚斷了,小臣們墜落在地上,眼睜睜地看著黃帝乘著黃龍飛天而去了。傳說,以後地裡的龍鬚草,就是那些龍鬚變的。

廣成子順應自然的樸素哲學思想,是人類思想史上的碩果,至今還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人們始終懷念他。到了清代嘉慶年間,薊州知州趙錫蒲,在崆峒山上修建了廣成子殿。

結言

今天,薊縣縣城北邊的崆峒山,已更名為府君山,但磅礴氣勢依舊還在,人們對黃帝和廣成子的崇敬之情也依然還在。


“黃帝問道廣成子”之崆峒山在哪裡?是天津市薊州區的這座山!


崆峒之爭已平息,我認為同是炎黃子孫,華夏大地皆可認為黃帝之家。

正如蘇秉琦老先生在平谷黃帝陵說:"全國幾處的黃帝陵,我都承認,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遺產呀!"



我是薊州人,總想知道生我育我的薊州大地千百年前發生過什麼、出現過哪些睿智的人物,想了解和我們不一樣的生活。

若你也一樣,請關注我,一起領略薊州千古!

閱者多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