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賜自盡還要謝恩,如不願會更加難堪

我們在電影或者電視劇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橋段,君主想賜死某大臣時,往往都會先讓大臣們自盡。大臣們收到君王讓自己自盡的暗示或者旨意後,一般會面向皇宮謝恩後自盡。遠在漢朝時,就有刑不上大夫的慣例,西漢成書的《禮記·曲禮》就記有:“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使用殘害肢體的刑法,允許你自由選死法,對士大夫來說,可以算是君王給予的恩賜了。

為何古代賜自盡還要謝恩,如不願會更加難堪


能領悟上意,主動自盡,算是最優雅的

越王勾踐要文種自盡,便賜了一把寶劍對他說:“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說得很委婉,文種聽完就懂了:自盡吧。

呂不韋獨攬大權,到嫪毐出事,呂不韋自己遭流放時,秦王嬴政給他敕書:“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乍看只是兩句反問,但在詔書裡,這是很嚴格的口吻了。呂不韋便明白了,不勞秦王動手,服毒自盡。


為何古代賜自盡還要謝恩,如不願會更加難堪


到了漢朝,這套不勞君王動手、自己領會自盡的制度已經成型。因為漢時重儒,《禮記》成篇;漢文帝廢肉刑,儘量不使用傷害身體的刑法。刑不上大夫,大家都留點面子。

比較優雅地賜自盡,像《三國志》裡荀彧般,看見空盒子就乖乖自殺了,連史書上都會給你留面子,君臣之間不失體面,還被諡為敬侯呢!

為何古代賜自盡還要謝恩,如不願會更加難堪


被逼著自盡,很給雙方留面子,相對體面

漢文帝要殺薄昭,然薄昭是太后母家血統,沒法直接殺,薄昭又不肯自盡;於是漢文帝便讓大臣們穿了喪服去給他哭喪,逼薄昭自盡。

三國時孫權要殺陸遜,是派人去責罵,所謂“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孫權不停派人去罵陸遜,意思很明白:你怎麼還不死?反覆不停的罵。所以陸遜憤怒而死,意思也明白了。

假如你學薄昭和陸遜這般不願死,會不斷有催命使者上門來逼你死。

為何古代賜自盡還要謝恩,如不願會更加難堪


被刀筆吏逼著自盡,那就很痛苦了

刀筆吏有多可怕?對士大夫來說比死還可怕!周亞夫是漢景帝朝的最大功臣,有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挽救漢室江山於水火的功勞,但是一旦違背君王意願。被逮住個機會,說周亞夫兒子為了給他陪葬買盔甲、苛待僱工。漢景帝於是派遣使者去問周亞夫事情的原因,周亞夫是個直性子,自認為無錯,面對使者是一句不答,一話不說。如果這時周亞夫及時自盡,情況會好些。於是漢景帝下召廷尉抓捕周亞夫入獄。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廷尉責曰:“君侯欲反邪?”亞夫曰:“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邪?”吏曰:“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一代名將百口莫辯,於是絕食五天,吐血而死,活活被刀筆吏逼死了,堪比後世岳飛的“莫須有”罪名。


為何古代賜自盡還要謝恩,如不願會更加難堪


這還是“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到漢武帝朝,酷吏橫生,張湯和他的徒子徒孫們手法華麗多樣,莊青翟這路宰相,沒有周亞夫堅強,所以一被責罰,乾脆立刻自盡了。李廣因為出征失道,眼看要被衛青責罰,不願受刀筆吏的汙辱,於是自盡。對這些士大夫來說,能自由選擇死法,比被刀筆吏逼死要好多了。


為何古代賜自盡還要謝恩,如不願會更加難堪


無法自盡,必須處刑了,就非常痛苦了

太平天國李秀成投降曾國藩後,寫數萬字自供書。趙烈文記述道:李秀成被曾國藩斬首前,還說“中堂厚德,銘刻不忘。今世已誤,來生圖報”。被斬首還感恩?只因為太平天國將領被抓後是要凌遲的。所以天京城破前,太平天國許多重要將領都及時地病死了——其實是自盡。而李秀成之死,是被曾國藩“免凌遲。其首傳示各省,而棺殮其軀,亦幸矣”。 無法自盡必須處刑的,就很痛苦;曹操恨呂布,所以先勒死,再斬首,讓他屍體受兩茬罪。 最痛苦的自然是車裂與凌遲,所以呂不韋趕緊自殺免得車裂,李秀成感激曾國藩免得凌遲。


為何古代賜自盡還要謝恩,如不願會更加難堪


現代人自然覺得,被責讓就自殺,真是奇怪—那是因為不瞭解,殘忍的統治者有多少暴力可以對一個人及其親族的肉體施展。千古艱難唯一死,士大夫們都是當時的精英,能讓他們主動自殺的,甚至到被賜自殺還要謝恩的,那自然是有比讓你自殺更不能忍受的事情了。

像夫差賜死伍子胥,是派使者送劍過去,逼他自盡。只是伍子胥氣不忿,自盡前說要親眼看越國滅吳,夫差大怒,又親自過去斬了伍子胥首級,處理了他屍體。這便是自盡與加誅的區別:你老實自盡,就不禍害你屍體,許還留你全屍;你不識相,就讓你死無全屍,甚至牽連全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